赶时髦、攀比高消费等现象,虽然只存在一部分中学生中,可它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不良影响却不容忽视。对新事物的敏感天性,原本是中学生的一种优点,但需要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正确引导。
【引子】
广西柳州市的一位中学生,在校园里这样对同学炫耀说:“怎么样,我这身不错吧?‘以纯’外套、‘S&K’T恤、‘佐丹奴’裤子、‘Q-tom’鞋子、‘流行金典’耳环、‘积木鱼’袜子、‘劳斯莱斯’手表、‘班尼路’皮带、‘爱点’发卡、‘阿迪达斯’书包,还有最近染红的头发,帅吧!光这,我昨天拉着我妈花一整天把柳州给翻过来了。花了我妈3个月薪水!猜猜多少,3000多元呢!”
许多家长深有体会,自从孩子进入初中后就越来越“俏”了,而且两代人之间思想、价值观念、心理方面的分歧越来越多。小学阶段的小鸟依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向父母提各种要求,与父母争辩,甚至驳斥、批判父母,骂他们“保守”、“落后”,不懂“潮流”、“时髦”,称他们为“老头子”、“老太婆”等。
这时的家长就该知道,心理学上所称的代际差异现象(俗称代沟)终于来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家长不必为此伤心绝望,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总的原则是,思想要解放,经济要控制。
思想要解放,是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家长应当为此高兴。虽然这种主见不一定对,但有主见总比没主见强吧?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家长应当明白,过去的“愚民(骗小孩)政策”不能用了,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和促膝谈心了。
经济要控制,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经济收入,不能用家庭经济来支撑他们的虚荣心;另一方面,对他们的赶时髦应当有所区别,对不合理的支出应当予以“经济制裁”,有求必应会害了孩子。
【家长应该做到的】
赶时髦、攀比高消费等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不但可能使所有参与攀比的学生步入成长歧途,而且还会对不参与攀比的学生尤其是家境贫困的学生造成巨大心理压力,产生自卑、嫉妒等心理变态。
对此,家长应当正确引导,分散并转移他们在这方面的注意力。
了解代沟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代沟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只要这种代沟不构成无法跨越的长江天堑,就有缩小的可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必须了解代沟产生的原因。总的来看,主要包括这3方面:
首先,两代人处于不同的生命阶段,而不同生命阶段的人,其发展任务是不同的,表现在价值观、兴趣、动机方面都各有特点。
其次,家长当年与孩子现在这般大的时候,所处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与现在都大不相同,不可能有现在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生活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两代人之间相互不理解就在所难免。
最后,社会发展导致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两代人之间的思想观念、矛盾会更加突出。就像自行车带人,在路面平稳处最容易前行,在急转弯处最容易摔倒一样。
代沟的形成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治理对策。
总的来说,是要运用哲学原理,把对方的人生道路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作为父母,要懂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有他们自己的理想;作为中学生来说,要知道自己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多听听父母的有益忠告。
家长可以默许的赶时髦
现在的中学生中,最普遍的赶时髦是唱流行歌曲、跳现代舞、喜欢各类明星等。对于这种还不算坏的赶时髦,家长应当默许。果真如此,孩子会感到自己有一定的自主空间,甚至会高呼“理解万岁”。
例如,许多初中生中流行跳劲舞。这是一种家长非常陌生的现代舞,对锻炼身体有好处,也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这种赶时髦,家长不但不要一味阻止,而且还可以参与其中。
例如,如果你向他们“拜师学艺”,请他们教你,就会感觉到他们的这股认真劲。一个个动作分解得很细,一步步很有条理,说不定比课堂上老师教学生还要认真仔细呢。
当然,既然是拜师,你就得刻苦学习、虚心请教,这样才能让他们看到你的诚心诚意,你也才能学到真本领。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你认认真真的学习态度会言传身教给孩子,深深感染他们;另一方面,也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年轻,仿佛回到了少男少女时代。总之一句话,很便于将来和他们打成一片。
家长持保留意见的赶时髦
中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可是赶时髦的中学生也最容易步入攀比和高消费的误区。最典型的是以下两种:
生活用品追求高消费
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上不怎么上进,可是在生活消费方面的攀比劲头很大,什么时髦追求什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没完没了。尤其是在买文具、书包、自行车、电子辞典等方面,根本不问价格和功能,就看时髦不时髦。不达目的不罢休,为此甚至绝食、不做作业。
有的学生一学期买3只新书包,不是原来的书包不能用了,而是不时髦了;有的为了买新自行车,不惜一手导演自行车失窃事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课外阅读赶时髦
有益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可是从现实来看,只要是与考试无关的课外阅读(这种课外阅读量本该是很大的),或多或少存在着赶时髦现象。
一种是网上阅读。网上阅读本是与书本阅读相提并论的阅读方式,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由于网络文章内容多是快餐式的,语言多是不规范的,缺乏文化底蕴,所以这样的阅读很难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另一种是书本阅读中的“动(画)漫(画)热”、“袖珍书热”,其中大量充斥着幼稚、暴力、色情色彩。这种广泛阅读,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鉴于此,家长应当对这种赶时髦式的课外阅读持保留态度。
一方面,家长无法完全剥夺他们的这种课外阅读,所以只能加以引导;另一方面,可以建议老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和教学进度,指定安排他们阅读一些“必读书目”,以挤占他们这方面的阅读时间。
家长应当反对的赶时髦
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在学校处于激烈竞争中。作为独生子女,他们与外界缺乏深入交流,虽然可能也有几个要好朋友,可是却很难做到无话不谈。这时候,一方面,他们需要被倾听、被理解的心理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都没有独立,不可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和负担,所以经常会感到莫名苦闷和烦恼。
有鉴于此,下列时髦行为就正好趁虚而入,而这些都是家长应当坚决反对的:
网络时髦
中学生上网最时髦的是打游戏和网络聊天。
网络游戏,与以前在电子游艺厅里的打游戏基本相同;网络聊天,与过去的交“笔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对中学生的腐蚀作用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尤其是最近一两年来,媒体屡屡披载,少数中学生拥有网络情人,在网上建立网络婚姻甚至通过视屏进行网络**,因此上当受骗以至杀身成仁的层出不穷,所以,家长对这种“赶时髦”应当坚决制止。
家长所能允许的最大范围是,允许孩子在家中绿色上网,而绝不允许去网吧。
过情人节
给自己心仪的女(男)生送情人节礼物,是许多中学生越来越热的一种时髦方式。
当然,这一切都是瞒着别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进行的,收到的礼物绝对不会拿回家。所送的礼物,通常是几十元一盒的巧克力、情人节卡片和其他小礼物。
对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无不持反对意见。不过他们也承认,他们的“反对无效”,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地下活动”,即使反对也拿他们没办法。
对此,家长应当告诉孩子,“情人”的本意是婚外性关系(有情无爱)、与婚内性关系的“爱人”(有情有爱)相对,说穿了就是“第三者”,与异性同学之间的纯情关系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一定要称之为“情人”关系,反而是对纯情友谊的一种亵渎。
再说了,每个年龄都有这个年龄段的精彩。如果把以后的精彩提前消费了,就会错过现在该有的精彩,从而造成将来追悔莫及。
毕业礼物
即将毕业的中学生,互相之间赠送毕业照、纪念册等都是很正常的。可是最近几年来,一些赶时髦的中学生竟然送起了写真照——男生一律上身**、下身穿一条短裤、双手做拳击动作的“**”形象;女生一律是泳装写真,甚至模仿港台明星袒胸露背、搔首弄姿的“性感”形象。
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当予以制止。
中学生吸烟
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全国200所中学11957名初中生调查,吸烟率高达22.5%。初次吸烟年龄平均为10.7岁,比三十年前提早了2.3岁,而且女生吸烟率在不断上升。
调查表明,这些学生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是经不住烟草的那种“感觉”的**。在这些吸烟者中,高达41.5%的人认为,吸烟有“实力”、“有男子汉风度”、“时髦”。
专家指出,制止中学生吸烟最有效的办法是家长严令禁止。法国健康教育委员会调查表明,家长如果严禁孩子吸烟,孩子的吸烟率只有10%;如果“不希望”,为30%;如果“不干涉”,为50%;如果“允许”,比例高达90%。所以,家长对此千万不能松口。
要知道,吸烟除了有害健康以外,100%的吸毒者都是从吸烟开始的。当然,吸毒、早恋更是家长需要严加制止的“时髦”了。
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
中学生赶时髦多与虚荣心有关,而虚荣心又与一个人的自尊心有关。自尊心人人有,所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虚荣心。
当过分自尊,或自尊心受到损害或威胁时,人就容易产生虚荣心,特别喜欢赶时髦、崇拜偶像。
由此可见,虚荣心是一种心理缺陷。有虚荣心的人一般都存在自卑和心虚,这时他们亟需虚荣心来加以弥补,竭力追慕浮华,以掩饰这种心理缺陷。这在中学生突出表现为,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考试时舞弊;为了引起同学注意,就特别注重化妆打扮;为了达到心理平衡,就嫉妒、打击、挖苦、讽刺同学等。
虚荣心强的人,一般都缺乏远大理想,难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人际关系也不会好;更容易上当受骗或走向犯罪道路。
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家长要做到以下几方面:让孩子认识到虚荣心的危害,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与孩子促膝谈心,让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丑;从名人、名著或身边人物中,给他树立正面典型;通过训练,克服自卑、超越自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经验谈】
1.赶时髦让许多中学生学会了抽烟、染发、穿耳洞、讲脏话、早恋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诱发青少年不良行为嗜好的罪魁祸首。
2.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的美应当追求自然、纯朴,给人以一种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感觉。追求公子哥、歌星、模特儿之类的所谓“酷”和“前卫”,反而会破坏自身特有的“美”。
3.中学生应当提倡适度消费观,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合社会文明风貌。如果一味赶时髦、跟着广告走,那只会“亲(家长)痛仇(广告商、商家)快”。
4.香港教育专家文卢丽萍认为,孩子从小学五年级后,家长就应当牢牢掌握“管教权”,主要掌握三条原则:涉及大是大非的事情如吸毒、**等,“一定要管”;家长只是感到难以接受的事情如穿吊带背心上街等,应当“有商有量”;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如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用什么款式的文具、带不带雨具外出等,则“不加干涉”。总的要求是恩威并重,既不让孩子学坏,也不破坏两代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