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件事 让孩子远离网吧(1 / 1)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引导孩子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上网,任何情况下都不许去电脑网吧,就能变水患为水利。沉溺网络,必将改写人生!家长务必告诉孩子这一点,并充分担当起应尽的职责来。

【引子】

电脑及其网络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地球上5亿年前有了人,5万年前有了语言,5千年前有了文字,可是直到50年前才有了电脑,5年前才有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得电脑网络无所不包、电脑上网轻而易举。

电脑及其网络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你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已经处于网络时代。只要你生活在地球上,你就逃不脱网络的关怀。即使你“生活”在地平线下,亲人们照样会通过网上扫墓来祭奠你。

网络提供的是一个各取所需的自由空间。大到国际经济、政治动态观察,小到家中一个写字台灯、一本复习资料的交易,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网络通讯、报刊订阅、求职招聘、医药咨询、购物娱乐、旅游美食……这些涉及衣、食、住、行、用、学、乐等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答案。

电脑网络的重要性,使得人类一刻也无法离开它。但是,作为人类中的特殊群体——中学生,家长有必要限制他们走近网络,尤其是要远离网吧。要知道,中学生进网吧,就如同成年人进妓院、赌窝、毒馆,很少有出污泥而不染的。

可以说,网吧正在以诲**诲盗的面目出现在孩子面前。而网络本身也一半是“红颜”、一半是“祸水”。无论是“红颜”还是“祸水”,意志薄弱的中学生很少有不栽倒在她石榴裙下的。

沉溺网络,必将改写人生!!

家长务必告诉孩子这一点,并充分担当起应尽职责来。

【家长应该做到的】

现在城市里的中学生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超过2/3,其中一半电脑属孩子专用。调查表明,45%的中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上网用途主要是聊天、打游戏、发邮件,查阅资料的时间不到5%。

告诉孩子:你玩游戏,游戏也在玩你

玩是人的天性,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经常会百“游”不厌。有人说“玩物丧志”,有人说“玩物长智”。究竟谁是谁非,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玩什么、怎么玩、什么人玩、在哪里玩?

你能想到这样真实的一幕吗?一群中学生每天清晨6点不到就早早离家出发了。他们既不是去早锻炼晨跑、也不是去早自习背英文单词,而是径直走向网吧。

如此发扬雷锋同志“钉子”精神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利用上课前的一个多小时去酣战网络游戏。等过了一把瘾之后,他们再急急忙忙赶在早操铃声响起以前一溜烟冲进校门。

家长应当告诉孩子,你玩游戏,游戏也在玩你——当你陷入其中难以自拔甚至六亲不认时,学习、功课就成了没人管的“孤儿”,到头来荒废的只能是自己的青春和前途!

告诉孩子:网络聊天,除了无聊还是无聊

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网络色情,一道并列为网络的三大公害。

网络聊天的语言**无比,就连你到医院去捐精时护士扔给你看的那些画报都相形见绌。看一看这些无聊的网名便可见一斑:什么“处男”、“**女人”、“花心小和尚”、“脐下三寸”……平时生活中乌七八糟说不出口的东西,一到网上都可以成为网名。更有甚者,张口就要“吻我”,闭口自称“色鬼”,三句不离“上床”、“一夜情”。

人生苦短,尤其是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把最美好的时光用在与陌生人闲聊和打情骂俏上,然后生出一大堆副产品——视频**、网下约会、失财失色——来,既可悲又可怜。套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句式,网络上可谓“谈笑有流氓、往来多骗子。”

家长应当告诉孩子,网络聊天,除了无聊还是无聊。它除了收获“不正经”以外,离真正的网络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

告诉孩子:网恋故事,往往会酿成网恋事故

故事人人爱听,可是事故却没人欢迎。可是中学生哪里知道,绝大多数网恋故事最终都是以事故方式结尾的,受伤的不只一个人。

例如,现在网络上流行一种“网民速配”,北方人称之为“侩货”。说穿了,它就是在网络上找帅哥、泡靓女,而且速度快得惊人。其过程通常是:首先通过OICQ软件或聊天室,以“偷心的人”、“献给你初吻的处女”之类的网名呼唤异性朋友。一旦臭味相投马上电话联系,之后马上见面。符合心中标准的就当恋人相处甚至直接上床,如果不够“理想”则马上各奔东西。这就是“速配”过程。

别看一些中学生年纪小,可在“侩货”方面很有一套,甚至相互之间还开展竞赛呢,比谁在一个小时内“侩”到的女孩多,把它当作一件光荣的事到处宣扬。不难想见,这些“侩货”的人中各色人等都有,这本身就意味着网恋故事离网恋事故不远啦。

告诉孩子:色情网页,专门拉人下水

广东省佛山市的中学生伟仔(化名),和20多名年龄相仿的同学一起,放学后一头扎进网吧,忘记了回家吃饭。伟仔的奶奶摸黑找到这家网吧,恰遇警方突击检查,发现警察正在对伟仔进行问话。

老奶奶十分心疼孙子,看到警察理也不理他们,气冲冲地一把拉起伟仔的手就往家里拖。

过了大约30分钟,老奶奶又折回网吧来责问警察:“休息时间让小孩上网学点东西,有什么不好!”

警察耐心地请老奶奶别着急,然后让她坐到孙子刚刚上网的电脑前,看看孙子究竟学了些什么。当老奶奶看到出现的都是色情画面和暴力镜头时,不禁惊叹道:“啊!羞死啦,羞死啦。看这样的镜头,我这70岁的老人也会学坏。”

网络色情居然连“70岁的老人也会学坏”,又何况这些17岁的、春心**漾的中学生呢!事实上,由于热衷于浏览色情网页而走上犯罪道路或被骗失身的中学生比比皆是,家长绝不能让孩子走到这一步。

告诉孩子:网络陷阱,五十步陷一百步

陷阱,《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为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坑,上面浮盖伪装的东西,踩在上面就掉到坑里”,“比喻害人的圈套”。

网络陷阱之所以称为“陷阱”而非“大坑”,主要是因为它的隐蔽性。花花绿绿的鲜花丛中,掩盖着一个被伪装过的“大坑”。这样的伪装方法实在太多,不乏高超“艺术”。所以,不要说粗心大意的网民防不胜防,稍不留神就可能掉进去;即使电脑高手和警惕性强的人,也会不时遭到侵害。

网络陷阱“上面浮盖”的东西五彩斑斓,轻易不易识破。最大的陷阱通常掩藏在国外的成人网站中,除此以外还埋伏在网上注册、网络聊天、软件下载、电子邮件、黑客袭击、色情电话、积分交易、网上连环信、网上邮购、网上赌博、网络传销、网络婚托、信用卡交易等方面,星罗棋布,令中学生防不胜防。

告诉孩子:网络语言,会使人忘记“有话好好说”

“有话好好说”是中学生的一项基本功。语言的规范、文字的通畅,都是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网络上溜达久了,受网络语言的影响过大,就会有话偏不好好说,导致最终反而“不会说话”了。

例如,在网络上看到“造砖”、“灌水”,你千万不要以为到了某个建筑工地;看到“屁兔”、“赛羊”、“猫”,也不要以为到了动物园;看到“酒屋”、“酒吧”、“大虾”、“菜鸟”,更别以为今天有人请你吃饭……网络上怪词、错字、别字大行其道,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绝对让你找不着北!

最经典的一段网络语言是:“17456,TMD!怎么大虾、菜鸟一块到我烘焙机上乱灌水?94酱紫,呆会儿再打铁。886!”由数字、汉字、符号、英语随意组成的网络语言,完全病句成“正宗语言”,顿时令许多高级知识分子不成“文盲”便成“老外”。

网络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可是,如果他们在平时作业或考试时使用这种语言,阅卷老师一定会扣分没商量,到头来耽误了你的考分,也就怪不得别人喽!

告诉孩子:网络不是病,染上真要命

中学生经常上网很容易染上“网络病”,其常见症状有:

视网膜脱落

例如,成都市某中学生张某,以学校组织到城郊锻炼2天为由,向父母索要50元生活费。到校后,张某对老师谎称生病需要休息2天。然后,他一转身进了网吧。就在他连续上网25小时后,右眼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经医院诊断,系视网膜脱落,不得不摘除眼球。

网络性心理障碍

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不愉快和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精力不济、精神运动性迟缓、激动、自我评价降低、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滥用药物等。

网络成瘾综合症(IAD)

IAD患者数量目前在我国青少年中呈急剧膨胀趋势,发病率高达15%。主要症状表现为上网时间一再失控,难以自拔,由此造成免疫功能下降,诱发种种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网络狂躁症

网络狂躁症是目前网民中发病率较高的另一种疾病,其主要症状是,上网时恼怒或咒骂电脑。病情较重者甚至会对父母、宠物以及家中的其他物件大喊大叫、甚至砸电脑。尤其是在登陆电脑网站超时被中断或网页根本不存在时,这种恼怒尤其激烈。

网络**痴迷症

网络**痴迷症也叫网络性瘾,其症状为,特别喜欢逗留色情网站和**聊天室,甚至与网友进行视频**。中学生一旦深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最终表现为一种性变态和精神变态。

游泳池不可怕,教会孩子游泳最重要

本书认为,在对待中学生上网的问题上,家长的正确态度是:

允许孩子上网,但不能去网吧

现在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网络不但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新鲜感,更能让他们得到一种暂时的放松和解脱。此外,网络毫无疑问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所以,家长不该禁止孩子上网,但必须实行“双规”——在规定时间(通常不超过1.5小时)、规定地点(电脑放在父母的卧室或客厅)上网,任何情况下都不许去网吧。

能不能上网,取决于上网干什么

如果是上网学习,当然应该允许,但如果上网只是为了打暴力游戏、去成人网站,就应该坚决制止。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些益智游戏、聊天之类的,应当视作正常,因为这有利于开拓孩子的活动空间。除此以外,上网还要掌握一个“度”。否则,即使是正当上网,如果过多依赖和迷恋网络也是不应该的。

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至少是不感到空虚

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最大。如果孩子的兴趣面狭窄,甚至感到心里空虚,迫切需要某种刺激来填补,首选的肯定是网络游戏。这时候的网络就像一块磁石,而他们的注意力就像铁钉。如果家长要强行把铁钉拔下来,很可能很快又会被吸上去。道理很简单,必须找到另一块更有吸引力的磁石,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过去。

教会孩子游泳,比一律禁止游泳更重要

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青少年、色情和网络》调查报告认为,仅仅依靠法律或科技工具,现在根本就无法根除少年儿童接触网络色情内容。在这方面,网络与游泳有许多相似之处:“游泳池对儿童而言是危险的。为了保护他们,人们可以给游泳池入口处加锁、树立栅栏、装警报器。尽管这些都很有帮助,但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游泳。”

【经验谈】

1.关于电脑网络和网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拙著《都是网络惹的祸》一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网络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抵制网络即意味着抵制文明。虽说都是网络惹的祸,但教唆犯是网络后面的人。

3.对于中学生来说,上网浏览色情和暴力网站很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为此,家长应当对他们心理引导,避免他们形成窥视欲。

4.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如果双方无话可说,那就意味着你正在把孩子推向网络、推向网吧,赶他去进行人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