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孩子,一样的前途(1 / 1)

教育均衡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不一样的孩子拥有同样的光明前途。因为“手心手背就是肉”,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应该享受到同样的阳光雨露。

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全国人大、政协委员呼吁,要尽快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全额免费义务教育。

分步实施全额免费义务教育

199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15%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包括522个县,覆盖人口1.1亿,其中少数民族占40%。

调查结果表明,未能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主要原因中,经济贫困因素占60%,学习困难因素占20%,外出打工因素占15%,其他因素占5%。

在已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区,水平低、水分大的不在少数,有的地区初中流失率竟达30%以上!

所以,实现教育均衡化不但要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且要巩固已经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既有成果。

进一步加快强弱学校的撤并工作,是逐步向全额免费义务教育过渡的前期。

2002年秋季开学,天津市和平区原有的56所小学就减少到了27所,大约撤并了一半左右。在北京市,未来几年内每年都要平均减少100所小学。

这是因为小学生生源在逐年减少、生源苦乐不均。为了保证优质教育,只能进行优质教育重组,缩短各校之间的差距。否则,随着学生家长的名校意识逐年增强,学校生源之间的两极分化还要严重。

例如,2002年秋季开学,天津市和平区兴安路小学4年级现有学生不到5名,而五六年级每个班也不过10多人。可是在同一个区的岳阳道小学、昆明路小学,却都招有10个班的学生。

和平区教委表示,像兴安路小学这样办学规模小、生源少、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就是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中撤并的对象。

天津市决定,该市原有的570所中小学将调整为390所规范化学校。一批分散的、起点不高的学校,调整或资源重组后与强校合并,借助强校的师资、管理方式重组后,占地面积、校舍、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满足了广大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义务教育标准化,高中教育优质化

提供公平受教育机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在经过了20年建立大批学校解决入学难、建立一批一流的示范性学校之后,深圳市政府从2001年开始推出“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高中教育优质工程”。希望通过这两项工程在3年时间内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消除校际落差。

深圳市副市长庄心一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谈到,深圳必须缩小特区内外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差距,缩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办学差异,为全社会提供公平的公共教育。否则,就是政府的失职。

深圳教育是从原宝安县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宝安甚至尚未普及小学教育。特区建立20多年来,深圳市已经拥有学校1018所、在校生48万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校际之间教学手段和管理上的差距确实存在。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该市2001年上半年投入5000万元为全市中小学配备了1万台电脑、装备了180多个标准化电脑教室,使每所中小学都有一二间电脑教室。

在软件建设上,实行重点学校与未达标学校之间对口扶持。并且规定,一批优秀校长、后备干部和优秀教师,在提拔、晋升以前都要到未达标学校任职任教,从而促使未达标学校在教育软件上得到提高。

至于“高中教育优质工程”,就是通过初高中分离办学,为高中教育腾出更多的优质学位。

2000年是该市扩大重点普通高中招生的第一年,全市重点普通高中优质学位增加了1500个。2001年各区推行初高中分离办学,人人都可以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美国的教育资源均衡化

这里,让我们放眼国外在教育资源均衡化方面的动作。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实行的是“划分学区、就近入学”的政策,择校只局限于少数富裕家庭选择私立学校,或者教会家庭选择教会学校,这和我们现在的情形有些相似。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改革者倡导破除公立学校的垄断局面,强化学校竞争的择校制度。

具体内容包括:

教育税减免,主要是指减免非公立学校学生家长的教育税,使私立学校在生源上得到保证,提高家长对自己喜爱的教育的购买力。

教育证券制,主要是指政府发给家长一定数额可以帮助子女选择学校的证券,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收取教育证券后可以向政府兑换教育经费。学校缺乏竞争力、招生少,也就意味着教育经费少、收益低。

英国的教育资源均衡化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实行“开放招生制”。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后,提出了结束国家对教育垄断、把市场机制引入教育的口号,从而出现了对教育的全面改革,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该法规定:

(1)所有公立学校在其招生定额内,不得拒绝家长的要求;

(2)最大限度设定各学校的招生定额。

这样一来,家长的择校自由就得到了切实保障,甚至可以选择地方教育当局规定的学区以外的学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的择校范围又得到了进一步扩大。《1993年教育法》使家长获得了更多的择校帮助,该法要求地方教育当局向公众公布更多的关于学校的信息,包括区内学校考试结果和其他行为指标,以帮助家长进行选择。

澳大利亚的教育资源均衡化

澳大利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实行了不划学区的开放入学择校改革。这主要是指,国家控制和监督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实行课程和考试的国家化。

韩国的教育资源均衡化

在韩国,教育资源均衡化也走过了一条从重视、探索到实践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的中小学状况和我国目前的状况非常相似。中小学校分为一流、二流、三流,学校教育的应试倾向同样十分明显,学生间学业成绩的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韩国政府果断推出了“教育平准化”政策,具体措施包括以下3项:

(1)对“不利学校”增加教育拨款,大力改善其办学条件;

(2)实行教师流动制度,每4年流动1次,确保学校师资水平的均衡;

(3)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学龄儿童就学在本学区实行电脑派位。

以上措施一直实施到现在,在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弱化学校应试教育倾向、减轻学业竞争激烈程度方面取得了巨大效果,并且成为韩国教育界引以为傲的教育改革佳话。

怎样在均衡化的同时反对平均主义

对择校生实行电脑派位制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之间的竞争,限制了家长选择学校的自有权,也不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这项政策近年来开始招致批评。

针对电脑派位所带来的弊端,韩国教育界近年来也在实行根据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开放办学,以便于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具体措施是,逐渐给予少数有条件的民办高中在招生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促进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和提高质量,以满足社会上的择校需求。但与此同时,又兼顾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原则,对公办学校和大多数享受政府资助的民办学校,仍然实行原来的办法。

成才路上不应忽略因材施教

教育资源均衡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对所谓的“差生”怎么办?有人根本不承认有“差生”,甚至固执认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为什么?因为教和学历来相辅相成,所谓“教学相长”即是如此。要让不一样的孩子拥有一样的前途,重要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不承认有“差生”。

本书前面所述的择校,都是指学生挑选好的学校和老师,好的学校和老师挑选好的学生。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然而在江苏省淮安市,就有一个中国第一家“择差录取”学校,由于因材施教而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6年,江苏省农垦职业大学聘用老师徐向洋,当时他的儿子在读小学6年级,由于数学只考了10分,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徐10分”,成为淮安市最好学校里的“最差生”。

这件事给徐向洋触动很大。经过反复考虑,在全家人的一片反对声中,徐向洋决定辞去聘用教师职务,同时创办“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专门招收中小学中的“差生”。并且勒令儿子停学,成为他的第一个学生。

徐向洋采取的是独特的小班制教学,师生比例基本保持在1∶8。对老师的考核不以教了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为标准。上课时间长短不固定,一切以学生的接受状态为标准,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准确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徐向洋认为,这些学生之所以“差”,主要不是智力上的原因,也不是老师水平问题,而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缺乏培养与训练。这一点至关重要。

由于坚持因材施教,一块块“废铁”在这里炼成了“好钢”,“紧急要求”前来接受“教育训练”者遍及全国各地,教育训练工作室的规模已发展到140人。虽然每位学生在校受训时间一般只有1年左右,可是至今已有400多名学生在这里毕业。

徐向洋的成功吸引了国外教学专家的极大兴趣,2003年6月10日,美国、加拿大有关专家学者专程来该校义务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