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才能上好学校,经济调节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其结果是,大多数孩子从接受法定义务教育时就被权力和金钱人为地分成了两类:穷孩子和富孩子。
尤其是在初中教育阶段,那些身在普通中学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暗示。
择校费本身就体现了不公
在南昌市,小学生入学和小学升初中是按照户口就近入学的。如果户口不在当地,借读需要交纳“借读费”;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生,由于达不到相应录取分数线和要求择校的,还需要交纳择校费。
大多数家长认为,为了均衡生源、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对择校生适当收取择校费是应该的。但是也有少部分家长认为这不公平。
住在南昌市新魏路的陈先生说,只有一街之隔,别人上好学校不交钱,为什么我就要交?
住在渊明南路的丁先生说,我们夫妻俩在南昌打工多年,并且在南昌买了房子、为南昌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只是因为户口不在这里,孩子上学就要交纳“借读费”,心里不痛快。
反映最强烈的是重点高中择校问题。
熊先生的孩子考了496分,而要去的某重点高中录取线为500分。熊先生说,市教委有规定,重点高中可以下降10分择优录取自费生,交费标准为6600元。“现在学校要我交2.66万元,其中2万元叫‘自愿赞助费’!家长带孩子来报名,校方一律让家长上三楼办公室谈赞助费的事,谈妥了,双方就签协议,家长还被要求必须在协议上表明自己是‘自愿赞助’的!”
王女士的孩子考了507分,报了另一所重点高中,距该校录取分数线2分。她说,上午10点半已经与校方谈妥了1.36万元,但等她出去办个急事回来,才半个多小时,价码就涨到了1.66万元,让她感到莫名其妙。
择校费到底该不该收、应该收多少?许多市民认为应该通过听证会来确定,然后实行明码标价,取消暗箱操作。
交得起的仍然交得起,交不起的还是交不起
江苏北部有一个农业大县,全县80万人口,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2000年,当地最好的中学“××县第一中学”将初中部改制为私立民办中学,2001年起向社会公开招生。虽然已经考虑到贫困地区的经济因素,该校原定计划招生只有600多人,制定的择校费标准也只有8000元。然而,直到开学,能交得起这笔择校费的仍然只有300多人。
可见,用择校费来减轻社会不公,结果会适得其反。
再以学前教育为例。
教育竞争前移的趋向——由高考而中考、而小学升初中、而小学、而幼儿园,使得家长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孩子最早的“正途”,就是要上一所好的幼儿园。
这样一种“共识”,导致学前教育竞争表面上虽然静悄悄,但在孩子和家长的心目中一点都不轻松。
从表面上看,似乎所有的幼儿园收费都大致相同,体现了一种公平原则。然而,在好幼儿园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则以赞助费名义在调节供需平衡。
从以前的取缔“乱收费”,到现在的打开暗箱、让巧立名目的“乱收费”合法化,显然,对于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起不了什么合理调节作用。
因为,以前交得起“乱收费”的家长,现在依然交得起;以前交不起“赞助费”的家长,即使现在改为合理收费,仍然交不起。
家长与学校合谋,用钱来营造新的不平等
幼儿园的划分等级、合理收费,真正作用更多地体现在观念方面。
不同等级、不同水平的幼儿园实行明码标价,就像买东西时按质论价一样,归根到底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市场规律。
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所以它不能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推行电脑派位,因为它“不需要公平”。
事实上,学前教育同样存在着家长与学校合谋,用钱来营造新的不平等的内在需求——既然教育是一种投资,那么投资者就会根据自己的投资能力、投资需求,来从事这种投资。对幼儿园而言,让各种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择校费、赞助费、校外班之类的“非法”行为提前在幼儿园合法化也是早晚的事。
因为平等而收费低廉的义务教育,与按质论价的体制外教育并行不悖,为不同收入阶层的子女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将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有人认为,择校现象不可避免
不过,根据“存在就是合理”的说法,择校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它不合理、不公平,更有人彻底否认“家长与学校用钱来营造新的不平等”之类的说法。
2002年8月2日,某报邀请部分中学校长和家长代表就择校现象进行座谈,许多校长认为,“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择校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是一种社会进步。”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是由人才竞争所造成的。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许多学生身上还承袭着家长没有实现的大学梦,所以择校不可避免。
从高校扩招来看,扩招以后上大学变得相对容易了,升学比例已经达到60%左右。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初中升高中却变得相对“不容易”,从比例上看不到40%。
这样一种局面,就自然而然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上大学演变为上高中。尤其是上了重点高中里的“重中之重”,也就意味着上大学不在话下了。
择校现象已经不是一地、一时的个别现象,相反具有全球性。从国内来看,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家庭,其择校目光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地、本省,甚至把孩子送到了国外。
应当说,择校是家长和学生的一项正当求知权利。
校长们认为“择校收费是合理的”
既然择校现象不可避免,那么择校收费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对此,校长们普遍认为择校费是“合理”的。
西安某中学校长分析说,择校方式无非有这么几类:关系择校、权力择校、实力择校、交费择校。在这些择校方式中,令校长们最感头疼的是条子生(关系择校)。
重点高中最希望能吸引有实力的学生,也就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校不但希望他们来,甚至还允许他们自己提条件。学校并不希望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关系网却比较粗的“条子生”,但事实上做不到。
每年的七八月份,各种条子多得可以“用秤来称”,我们校长唯一的办法就是“躲”——惹不起、躲得起。通过我们调查,大部分家长都认为通过交费来选择学校是“合理”的,而非“不公平”。
另一所大学附中校长认为,在择校收费方面,西安地区的观念还比较落后,上海市的中学择校都择到全国范围了。外地学生要到上海上中学,进校要先交10万元,除此之外每学期还要交2000元学费,结果照样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家长们认为收这么多钱就是“不合理”
一位家长代表认为,十几岁的孩子为择校一个个都皱着眉头,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烂漫。
以他的孩子为例,2002年中考考了436分,超过普通中学380分的录取分数线,全家人都感觉不错。可是到学校报名时却要交1.2万元择校费。最后只好放弃第一志愿。
他对孩子说,这是对他的一种现实社会磨练。
他认为,西安市普通居民的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可是一下子为孩子上学就交这么多,谁能承受得了?通过这件事孩子也认为给家里带来的负担太大,情绪很低落,还说活着没意思。如果这样下去,真害怕孩子的心灵会发生扭曲,对学校、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失去信心,甚至形成“金钱第一”的错误价值观。学校都这样收钱,以后孩子上学出来,赚钱的手段恐怕会更黑!
总之,他认为这样的择校费该收多少自己并不知道,就是感觉“不合理”!
学校并非收了钱就能拿来用
某中学校长抱怨说,一些家长总觉得学校收取择校费太随意,以为学校收了钱就能拿来用。其实不是这样的。
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学校现在的校舍是以往几届学生的贡献。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收钱后要上交财政部门,而且还必须当天收钱、当天上交。
每项开支特别是大型校舍建设,都要经过层层报批,然后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投标采购,审核还是相当严格的。并非像有些家长认为的那样,收来的钱都用在盖大楼、发福利方面了。
初中升高中以后,家长感到择校费“太贵”的另一个原因是,一时无法适应从“不掏钱”接受义务教育到“掏钱”接受高中教育的转换过程。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费用肯定要比义务教育阶段高。
一些重点高中的择校费标准比较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遏止择校消费。特别是想以此阻挡条子生、关系户以及分数很低却仍要挤进来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