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以上电脑派位的种种弊端后,民办学校因为拥有根据自身办学宗旨而确定的自主招生权,就应当坚决抵制电脑派位的招生方式。
民办学校千方百计抵制电脑派位
事实上,现在的民办学校都在力度不同地抵制电脑派位。
一家颇负名望的民办学校校长这样向教育行政部门“狡辩”:该校计划招收600人,可是报名人数却超过了5000人,家长们都志在必得,不考试你叫我如何取舍呢?电脑派位在我们这里肯定是行不通的。
与这种“软调皮”相映成趣的是,民办初中是卖方市场,小学升初中的择校生想进民办初中,就只有按照他们的招生办法行事。通常一些择校生及其家长,提前半年多时间就在四处打听各民办初中的招生办法了,他们这时候不愿意、也不可能放弃这样的择校机会。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民办学校就是重点学校。不管是不是重点学校,能够考进民办学校就好。为此,许多家长借了钱来给孩子报名,一步也不敢怠慢。因为后面排队的人太多了,稍迟一步可能连报名的机会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民办初中采取什么样的招生办法、是否符合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他们都愿意“服从”,或者说只能服从。
更不用说,有太多的择校生及其家长本来对电脑派位这种方式就没有“好感”了。
抢夺生源之种种怪现状
电脑派位行不通,升学考试又不让考,民办初中又是通过哪些方式来招生的呢?
在这方面,各校都有绝招。除了对择校生前几年的学习成绩、素质教育报告单、各种获奖证书进行分析比较以外,其他能够“摆上台面”的就不多了。相反,各种“水下操作”方式却不少。
归纳起来,抢夺生源大战的手段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实事求是地说,其中不乏商业恶俗:
首先是广告大战
每到择校高峰期,各种招生广告无处不在,广告内容竭尽夸张之能事。什么“高考升学率居同类学校之首”、“在同类学校中成绩最好、升学率在同类校中最高”、“××(学校名)无差生、个个能成才”之类的字眼比比皆是,几乎不会有人去加以核实,也无从加以核实。
所以,骗人没商量就成了天经地义。
其次是招生攻关
在招生之前,很多高中(初中)学校都会举行初中(小学)校长联谊会,先在酒店大吃一顿,然后到哪个浴场洗个痛快,走的时候每人可以带走一份礼金。目的就是希望这些校长通过控制老师来间接控制学生的报考方向。每招一名学生,就给一份回扣,明码标价。这些校长也学得贼精,谁的回扣高,就会把好生源给谁。
第三是利用奖学金争取生源
这是目前流行的一种招生手段。在奖金设置上,一般学校都大肆宣传其奖金额度之大、奖励面积之广,以吸引考生报考。而实际上,能够得到这种奖金的人微乎其微。
再说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谓的最高奖学金,通常只是免收所有入学费用而已,而非学校宣称的拿出几百万元来奖励学生。用奖学金争取生源,可以起到“有奖销售”的效果,而学校又不用承担任何风险。
第四是划分“计划内”和“计划外”生源
“计划内”生源又叫“正取生”,录取后具有本校正式学籍,收费较低;“计划外”生源又叫“扩招生”或“借读生”,录取后通常不具备本校正式学籍,费用较高。
按理说,划分“计划内”与“计划外”生源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如果可以采用考试方式的话),但也不尽如此。那些有权有势者所推荐的学生往往都是“计划内”的。而且,比例上“计划内”要远远少于“计划外”数量,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提高择校费收入总额。
“计划内”与“条子生”之间有着某种必然联系,普通择校生对此根本不能有“非份之想”。甚至可以说,在有些学校,“计划内”就等于“条子生”。
第五是重点中学自办初中
按照教育部要求,重点中学不允许办初中,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重点中学都办了初中。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涵养生源——既可以争夺小学升初中这一市场,又可以为本校高中保证一定生源,何乐而不为呢?
按照规定,学生有自由报考学校的权利,但是现在许多应届初中毕业生必须报考本校高中,原因就在这里。
最后是每个教师都有招生名额
在许多民办学校,每个老师和班主任都有相应的招生指标。高中教师谁招来的生源多,谁就有奖励;谁完不成招生指标,谁就要受到处罚。初中老师谁留住的学生多,谁就有奖励;谁让学生“流失”到其他学校,就要接受一定处罚。
迫于老师压力,许多择校生只能报考本校高中,如果报考其他学校就会背负“忘恩负义”、“道德品质有缺陷”等骂名,在毕业鉴定上也会得到老师的不高评价。
“计划内”“计划外”叫人没了脾气
上面已经提到,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询问所看重的名校时,校方会时不时提到“计划内”和“计划外”概念——现在“计划内”的招生计划已经满了,只能招收“计划外”的学生,所以必须收取择校费。
几乎没有一个学校会公布他们所谓的“计划内”学生的姓名和地址。一所学校每年究竟有多少“计划内”招生指标,学生和家长并不清楚,也无“权”了解。所以有理由怀疑这些“计划内”和“计划外”的门槛划分,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一句“计划内”顿时就叫人没了脾气。
事实上,“计划内”已经成为某些人攀龙附凤、网罗人际关系的一种工具,成为腐败温床。
例如,某家长为孩子上学原来讲定要交择校费3万元。后来他的一个亲戚通过该校的教导主任疏通关系,结果一句话就免掉了8000元。后来他感慨地说,如果这位主任是校长就好了,或许他就可能少交一半。
这样的感慨并非空穴来风。许多地方部门的头头脑脑为子女择校,往往一个电话过去就可以免交所有择校费,几乎是要上哪个学校就上哪个学校!
什么就近入学、电脑派位,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