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书读体现社会文明程度(1 / 1)

保证人人有书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在大力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今天,是到了彻底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的时候了。

外来流动人口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10年前从四川背着被褥一路风尘仆仆赶到浙江省慈溪市找工作的魏惠琼,如今已经成了当地一家机电公司的技术人员,并且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大专文凭。魏惠琼感到:“工资一样定,职务一样升,我们外来务工者和本地人没有区别了。”

像魏惠琼一样的外来务工者,在慈溪市超过30万人,占该市从业人员的43%。据统计,他们人均每年创造产值15万元、利润7600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

为了给他们营造一种安居乐业的工作生活环境,2001年4月,以“服务、教育、维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外来人员综合管理新模式在慈溪市应运而生。

外来务工者的居住条件、企业用工、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都有规范要求。市镇两级政府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000万元,在镇村分别设立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和管理站,配置近千名工作人员,负责外来人员登记、查验和出租私房管理工作,并提供有关服务。

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全市120所农村公办中学通通向流动人口子女开放,“借读生”达到4000多名。

除此以外,该市还建立了13所流动学校。仅阳光民工子弟学校一家就有1000多名在校生,并且配有专车接送学生。

是否所有孩子有书读,反映当地的社会文明程度

随着进城务工、经商者的大量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孩子,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为此被迫辍学的不在少数。

让所有的适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反映当地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1999年1月11日,我国第一所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的流动学校——杭州市天成小学成立。当年2月26日学校正式开学那天,首期学生达到579名,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学校”。

之后,许多地方的各类流动学校应运而生,国有民办、私人举办等各种形式都有。

各地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加以取缔,并妥善安置、分流学生;对符合办学要求但条件较差的民办学校,给予必要指导和支持,并督促其逐步提高办学水平。

有的公办学校借读生占2/3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济南市打工经商、办理暂住证的有50多万人,其中主要集中在天桥区泺口服装城、槐荫区西市场、市中区八里洼、历城区洪家楼一带,各种职业五花八门。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大约有2万人携带子女,其中有些已经到了上学年龄、有些原来在老家时就已经上学。在济南,这些孩子只要按时交纳规定的借读费用,大多能在就近小学入学借读。

在泺口服装城来自浙江、湖北的流动人口子女中,有700多人分别在工人新村一小、泺口小学、药山小学借读,每人每学期向学校交借读费300元,其他费用和城市户口孩子一样交。上述3所小学,借读生各占学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流动人口子女在东八里洼小学借读的人数更是占到学校学生总数的2/3多。

这些孩子能进当地小学借读,主要在于政府部门的关心和重视。这样,既不耽误孩子的学业和今后前途,又可以解决家长无力照顾的后顾之忧。

根据济南市教育部门统计,目前大约有3000多名外地孩子在济南市借读小学,借读初中的不多。

设想用“教育券”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2002年12月,在由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召开的“教育券”制度专题研讨会上,总结了前阶段浙江省长兴县实行“教育券”制度的经验,进一步探讨了“教育券”在更广范围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会上,长兴县教育局局长熊全龙介绍了进一步在高中阶段全面实施“教育券”制度的设想。并且,由于浙江省已经成为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之一,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提出设想,能否通过发放“教育券”的办法来帮助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设想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委托某个机构(例如户籍管理部门)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学生发放一定面值的“教育券”。吸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可以凭收取的“教育券”向有关部门领取等值的专款,以补充办学经费。

“教育券”的经费来源,可以采用政府财政拨一点、流动人口出一点、用人单位筹一点的办法加以解决。

整顿,目的是要保证质量

由于缺少规范管理,绝大多数流动学校对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学校应当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教学质量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准等问题不清楚,一般都是由办学者自己决定。加上老师大多数是“老板”的亲戚、朋友,缺乏教学经历,学生的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为了对流动学校加强管理,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权利得到落实,上海市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1998年8月,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市公安局联合颁布了《上海市外来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管理,妥善解决和处理他们的就学问题,加强对流动学校的管理。在浦东新区,更是成立了“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管理领导小组”,对流动学校的设校条件、审办手续等作出详细规定。

在借鉴浦东新区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市其他区县也积极采取措施,规范流动学校的管理。

在北京市,2002年4月19日出台的《对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规定,北京市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应该得到政策保障。

据北京市教委统计,目前在北京公办和正规学校借读的流动人口子女有10.36万人,其中95%集中在公办学校借读。按照2001年北京市近郊区学生公用经费标准进行测算,政府每年为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投入超过1.6亿元人民币。

然而另一组数据表明,目前北京公办学校完全可以保证152万名学生接受义务教育,而实际在校学生人数不到120万人,其差额32万人,足可以满足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的借读需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北京市目前的123所流动学校,虽然已经接纳了17000名流动人口子女,但是由于这些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极其薄弱,而且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中许多属于无证办学,所以,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逐渐归入公办学校,是一种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