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民办中学,择校生最关心的是入学考试的面试题目是怎样的、难度如何。在人们的想象中,这样的题目难度一定很大,因而望而生畏。其实,简单地说难和不难都不对,因为它不是以一张试卷定终身,而是带有很大灵活性。
如何准备面试题目的难易程度
2002年6月29日上午8点,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金陵中学、一中、中华中学等南京市4所老牌重点民办学校,同时举行小学升初中面试。南京市几千名小学生步入考场,接受这关键的考试。
南京一中的陈校长介绍说,参加该校考试的学生约1400名。考生全部进场后集中在体育馆,由老师随机抽出10人为一个小组,然后带进考场。学生通过投影仪的屏幕看题目,10分钟浏览题目,2分钟发给学生答题卡,8分钟答题,都是选择题。
每道题都事先设计好时间,时间一到立即滚动至下一题,避免学生在一道题上耽误太多时间。
考题涉及到小学生应当掌握知识的方方面面。例如有一道题目要求选出最符合自行车特点的选项,包括:两个轮子、龙头、脚踏、链条、需要人力等,考查学生对相关事物之间的差别是否具有辨析能力。
在金陵中学,面试题目一共有30道,也是通过投影仪一道一道逐次显示。
考生们普遍反映,试题总体来看不是太深,基本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综合科目的内容。既有数学的行程、追击问题,也有语文的读音、词汇、语法,还有生活中的小常识。他们看着大屏幕进行选择,与平时的考试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
英语听力测试涵盖多学科知识
2002年6月15日上午,南京市15000名小学生走进20个考点551个考场,每个考场30人,参加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首轮听力测试。
这次考试,要在其中选出2000人参加6月25日的第二轮英语综合素质测试(不包括听力内容),然后从中再选出280名。难怪有人要说,考外国语学校比考大学还要难。
英语听力测试到底考什么,这是大家最关心的。
该校董校长介绍说,测试内容主要注重小学各学科的整合,几乎包括了听、说、读、写、唱、画等各方面。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摆出4幅地图,用英语说出题目后,请学生辨认哪一幅是英国国家地图。还有,100以内的加减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所以,就有一道与数学相关的英语听力测试题目是这样的:伦敦时间下午2点,北京时间是晚上10点;那么,北京时间早上5点,伦敦时间是几点?
考虑到听力测试对小学英语教与学的导向作用,试题特别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和科学性。考基础知识,不搞题海战术,考核的是学生语言综合素质。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勤于实践、勤于观察、善于运用。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通过WTO、HK等词汇,让考生用中文表述这是什么意思。还有,一幅图画上有20个人,通过听录音,让他们分别指出这些人是干什么的,来考核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再有,一幅画的正面图形是钟,反过来看,这是什么呢?同样也是考察考生的判断能力。
据悉,这次测试试题均由该校资深教研员把关,严格控制在小学英语教材的范围内。
一人能否报考多所学校
只要政策允许,小学升初中的择校生普遍都会报考三四所民办初中,同一名学生在三四所学校“挂号”,目的是为了“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样一来,择校余地的确大了,可是却搞得择校生和家长、学校老师疲于奔命。家长带着孩子到处赶考,造成了虚假繁荣。少数优秀学生同时被几家学校同时录取,也给招生工作平添许多烦恼,彼此苦不堪言。
例如2002年5月,江苏省无锡市小学升初中的民办学校报名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每所学校统计下来的报名人数都非常可观。在这背后学校担忧的是,其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重复报名,自己所录取的学生最终究竟“花落谁家”不得而知。
一所民办学校校长介绍说,他们学校只招300人,但是报名人数却高达3800多人,参加面试的学生人数如果控制在报名人数的1/2或者1/3,首轮的入选率也只有1/6。经过这样精挑细选出来的学生,如果在其他学校也榜上有名,就会白占了宝贵的招生指标,给学校的补录带来困难。
为了应对学生重复报名,一些民办学校高招频出。有的学校私下里结成同盟、统一面试时间,叫你分身乏术;有的学校则要求,在报名时必须留下各种获奖证书原件,以防止一证多投。
面对学校的这种防范手段,早已研究对策的家长胸有成竹。他们谎称获奖证书遗失,纷纷到教育部门要求重新办理,一时间教育局里挤满了等待补办证书的家长。疲惫不堪的教育局只好在墙上贴出紧急通知:报名期间一律停止补办各种获奖证书。
另外,各校的面试方式和标准各不相同,也给择校生带来了诸多烦恼。
面试过程令学生一筹莫展
一家著名的民办中学,给前来面试的择校生每人面试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如果超过1分钟,录取就有希望了。可是,要在这短短的1分钟内脱颖而出,又是何等之难!
面试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是明知故问地询问姓名、学校、班级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样就已经过去了好几秒种。
然后是问“你在班上学习成绩第几名?”如果回答“前5名”,则转入下一个提问;如果回答不在“前5名”,面试就到此结束。
如果回答成绩位于全班“前5名”,就继续发问“有什么特长?”如果回答有,请出示“获奖证书”原件(如果无法出示“获奖证书”,那就“不能算特长”);如果回答“没有特长”,面试也就到此结束;如果有“获奖证书”,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要求至少应当是市级以上的才算。
有些择校生面试时随身带着打印好的“个人简历”,结果连“示爱”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老师有言在先,“不要来这一套”——老师担心这是家长在幕后“操纵”的。
面试碰到这样的学校,择校生真是左右为难。也难怪他们要到处报名了——多报一个名,就意味着增加一个录取机会,万一考官在这1分钟内“眼花”了呢?孩子虽然辛苦些,但是为了能进好学校,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有风吹草动,家长就成惊弓之鸟
教育部门规定,小学升初中不准进行任何形式的书面考试,只能进行面试。有的地方连面试也不允许,甚至不许择校生与报考学校见面,否则就算违犯纪律。
搞得这样神经兮兮,一有风吹草动,家长就如惊弓之鸟。
2003年6月10日某市统一举行的一场考试,令许多家长如临大敌——试卷上赫然印着“质量监测考试”字样。有的学校为此预先下发了10份模拟试卷让学生练习,有的民办学校报名表上也公然列出“质量检测成绩”一栏。
莫非这就是变相的择校升学考试?
家长有这种担心是正常的,可是各区教育局澄清说,这是全市举行的每年一次的常规检测。考试由各区教育局教研室命题,各校可以自由选择考与不考。并且,按照市教育局规定,小学考试一律不得以分数出现,只能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因此,家长绝对不可能拿到考试的分数条,因为根本就没有“分数”可言。至于少数民办学校把这项成绩列在报名表上,其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做法是错误的,可是又怎样解释和对待这张报名表呢?
择校考试试卷保密性好么
择校考试如此重要,有人担心试卷保密工作是否无懈可击,以免造成不公平结果。对此,学校也大伤脑筋。为了防止试卷内容泄漏,各校对面试结束的学生和尚未面试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路线,避免互相交流。
参加面试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若干场次,尚未面试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地方,面试完的学生则从专门的通道出去,一场一场清。为此,往往要出动全校老师以及部分学生参与监督和管理。
面试时,考生除了不准携带通讯工具以外,连一张纸也不许带。由于2003年小学升初中时,正是防止“非典”(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时期,每人戴的口罩都要被仔细检查。
面试试题有的是本校老师出的,有的是外地小学老师出的,考试以前一直密封着,直到面试时通过投影仪打出来,或者由老师读题。由电脑控制答题时间,时间一到就转到下一题,每个学生面对的题目完全一样。
现在流行一人限报一所学校
在经历了一人报考多所学校带来的虚假繁荣和诸多混乱之后,从2003年开始,各地正在实行一人限报一所民办初中的规定,得到学生、家长、老师的一致好评。
例如,江苏省无锡市2003年规定,小学升初中的择校生每人只能报考一所民办初中。如果没被录取,就必须回到施教区公办初中接受义务教育。这一办法一定三年不变。
按照规定,择校时学生自主报名。民办初中不得对择校生进行考试、面试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排名,不得向毕业小学了解择校生情况、召开座谈会,毕业小学不得向民办初中推荐和透露学生的任何情况。民办初中只能根据择校生的《择校学生信息卡》以及小学毕业考试统考成绩,结合本校的办学宗旨及录取原则,在网上自主进行录取。
为了促进小学教育均衡化,该市规定,民办初中招生所录取学生的所在学校覆盖面,必须达到计划招收学生数的20%~30%。
例如,当年该市江南中学实验分校计划招生320人,按照核定的30%的覆盖面比例,其录取的择校生所在学校数量至少必须达到96所小学。实际上,报考该校的人数为1475人,来自106所小学。这表明,在这106所报名学校中最多只能有10所学校没有录取名额(当然,如果江南中学愿意把覆盖面扩大到更多的报名学校,更值得提倡)。至于每所学校录取多少人、录取谁,则由该校自主决定。
这里有一种假设:如果报考该校的择校生所在小学数量小于或等于96所,录取时就必须在其中每所学校至少录取1人,以达到尽可能扩大学校覆盖面、促进小学教育均衡化的要求;如果报考该校的择校生人数少于320人(不管他们来自多少所学校),则所有报名者应当被全部录取。
南京市2003年小学升初中也规定,每位择校生除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外,限报一所民办初中,如果不被录取则必须回到指定公办初中。民办学校通过电脑派位途径录取择校生。
一人限报一所民办初中的规定,除了避免招生混乱局面以外,另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更好地涵养公办初中的优质生源。
例如,在上述报考江南中学实验分校的1475名择校生中,有超过3/4的择校生必将打回原学区公办学校,这对于公办初中拥有优质生源、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校际差距是一个极大鼓舞。特别是在实行电脑派位的地区,公办初中与民办初中在拥有优质生源上完全一视同仁,对于缩小校际差距、倡导公平竞争、学校享受国民待遇方面更是迈进了一大步。
择校地点有向郊县转移倾向
由于近年来各市对于择校的政策多有变化,特别是一些地区实行了“三取消、一保留”(即取消推荐生、保送生、择校生,保留特长生)的政策,使得这些城市的学生小学升初中的择校目的地不得不向郊县民办学校转移。
在广州,民办学校南海执信中学一共只招新生480人,可是来自广州的第一批报考学生就有700人。而且涉及面很广,各个区的学生都有。最后在录取新生中,有1/3来自广州老城区。
“三取消、一保留”以后,老城区的学生小学升初中全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实行电脑派位,那些一心想读名校的学生和家长只能另想办法。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逐步向完全高中转化,缩小了初中的招生班数,更加迫使择校生不得不出城读初中了。
在选择择校目的地时,离本市较近的几大民办学校往往成为众矢之的。这些学校不但教育质量有保证、管理严格,而且与“贵族学校”相比收费相对便宜,从而赢得了家长的青睐。全封闭的寄宿环境,可以保证学生有相对充裕的学习时间。每周回家一次,也便于两代人沟通和了解。
这些因素,都是他们权衡从城市走向农村时考虑最多的。
民办初中是否就是重点初中
在许多择校生眼里,民办初中就是重点初中。尤其是一些由重点中学改制而成的民办初中,更令人分辨不清,更受人追捧。那么,民办初中中有多少是重点初中呢?
教育部门认为,自从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办法以后,传统的重点中学都已经改为高中,而从中分离出来的初中已经不再是重点中学。也就是说,在初中阶段已经没有重点初中和非重点之别了。否则,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也无法推广。
然而,家长们却不这么认为。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副校长张大同分析的那样,传统的重点初中虽然被取消了,但是在家长的心目中仍然保留着其高质量和高升学率的良好印象。另外,一些过去的重点初中转成了民办学校,由于生源富裕,不得不收取择校费和入学考试双管齐下,客观上也树立了民办学校就是重点学校的形象。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第56中学副校长尹达新分析说,“民办初中就是重点初中”现象的产生,有着客观的现实需求。因为现实中的择校矛盾,在追求公平原则的同时,也产生了某种不公平。所以,取消重点初中的目标客观上难以彻底实现,这不是教育部门一纸公文就能完全取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