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高中难于考大学(1 / 1)

各地都有类似的规定,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在择校时有各种优惠措施或加分。小学升初中时就有这种优惠,但更多地体现在考高中时。因为相对而言,现在的高中入学率比大学还低,一些名牌高中的“资格”并不比大学差。

漏加奖励分,错失第一志愿

2002年8月20日,广州市H中学将1.2万元“奖学金”交到该校毕业生潘某手中,一为致歉,二为家境贫寒的潘某解决3年高中的食宿费困难。

原来,潘某是H中学唯一的一名市级三好学生。按照广州市招生政策规定,她的中考成绩可以降低10分投档。

当年潘某的中考成绩是648分,如果降低10分投档,完全可以达到她的第一志愿、省级学校广州市R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可是由于H中学漏报了其市级三好学生资格,关键的10分被遗漏了,令她错失了第一志愿,而被第二志愿P中学录取。

潘某的遭遇经媒体报道后,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广州市招生办公室认为,此事责任在毕业学校H中学,建议R中学以择校生指标录取潘某,其4万元择校费由H中学负担。

H中学承认责任在自身,但是不接受这种处理办法,而是提出如果潘某继续就读P中学,校方愿意负担其3年的住校食宿开支共计1.2万元。

有意思的是,一位读者曾女士看了报道后打电话说,她儿子以684分考上了R中学,但是全家马上要移民美国,愿意将儿子的学位让给潘某。

对此,广州市招生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这是两回事。在高中录取率大大低于大学录取率的今天,这种方法不具有可操作性。

我爱重点高中,重点高中不爱我

14岁的少年W家境贫寒,可却是父母的骄傲。

W就读于北京市郊延庆县最大的一所农村公办中学,从小到大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上了初中后,学校搞素质教育不再宣布名次了,W的母亲仍要偷偷去学校打听儿子成绩。当她得知儿子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全年级12个班级中也没有出过前10名时,打心眼里高兴。

父母始终这样叮嘱他:“农村没有别的办法,你得学,好好学。”儿子成绩考得好,他们说“你得尽力”;儿子成绩不理想,他们还是说“你得尽力。”

W非常心疼父母,虽然从来不当面说,但心里有数。离北京城虽然只有60多公里,可是长到这么大,他只去过一次北京动物园。

2003年夏天W参加中考前,父母为他作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他们说,“只要你能考上重点中学,就是把房子卖了,俺们赁房住也要供你念书。你发展好就是对俺们的最大安慰。”

W心高,暗暗向往着北京城里的学校,特别希望能进最好的学校——北京四中。

可是他并不知道,就像高考时给各省分配名额一样,北京的重点中学招生也是分配名额给各区县的。而北京四中在延庆并不招生。

重点中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H是北京四中2003届高中毕业生。

当年在选择高中志愿时,曾经在北京教科文委员会工作的妈妈就对她说:“如果你的履历表上高中是北京四中,大学是清华北大,可以说,学生时代最好的经历你都具备了。”

于是她开始关心北京四中的一些资料,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所中学”。因为它不仅接待过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夫妇、中央领导,而且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特别之处。2000年H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北京四中。

北京四中在教学安排方面的确特别。每天下午3时25分放学后几乎不留作业,而是指导学习方法,告诉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去学什么。

学校的许多教材都是自编的,老师的讲课十分精彩。物理老师善于从一个常识中挖掘出很有味道的东西,地理教师在讲授人文地理时竟带领大家讨论北京交通状况改善的话题。选修课研究福利彩票的中奖概率,体育课跳交谊舞。

太多太多的选修课让H体会到的是选择的痛苦,因为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而且都那么有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然就痛苦了。

北京四中在高中一年级下学期,一些主要课程开始实行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分班教学。

这个方法已经实行了20多年。思维活跃、喜欢和老师讨论的学生分在A班,接受型、听讲认真的学生分在B班。一对比,两个班级老师的板书就很有意思:“A班注重启发性,黑板上满是小圈圈,B班板书一条条地很整齐。”

H想,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应该跟她差不多,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然而“饱汉不知饿汉饥”,直到她去了一趟西柏坡一家希望中学,才对那里的贫穷大吃一惊。

这时候她似乎才理解,从高一开始老师反复对他们讲的这句话的含义:“你们知道吗?你们三年读下来,国家在每个人身上的投资可以资助10个失学儿童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其实你们在这里上学就是在剥夺他人上学的权利”(参见《南方周末》2003年1月1日第14版)。

热点高中名额分配到校

像北京四中一样,热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区各校已成惯例。2002年1月16日,江苏省中考制度将有大动作的消息刚刚传出,关于热点普通高中60%的招生指标将分配到各初中的新规定,就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

在此以前,江苏省热点学校的招生一律是按照中考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的。相差0.5分,学生就可能与名校失之交臂。这样,实力强、教育质量高的初中学校,自然就会在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而现在的招生指标分配制度改革,则表明了所有初中都有机会分得名额。原来的择优录取,只是在本校进行。

这样一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感到不公平。

不公平的最大表现是,重点初中的学生由于竞争名额的限制,虽然取得高分,也未必上得了好学校;而家长心目中的薄弱学校的学生,因为名额在手,也总有相应的比例能考上热点高中。

一位重点初中学生的家长反问道:“如果孩子由于名额限制而输给了那些成绩比他差的外校学生,这还叫公平吗!”

对此,江苏省教育厅和一些薄弱学校学生的家长却纷纷认为“公平”。

教育厅的权威人士说,对热点学校实行指标分配,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缓解这两年愈演愈烈的小学升初中择校热。因为事实上,现在各初中无论在办学水平还是硬件设施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分配指标可以让各学校都有均等机会,能够推动学校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一些薄弱学校学生的家长认为,原来以为孩子上了薄弱学校,考大学就没指望了。现在看来,只要孩子努力,今后还是有希望上热点高中的。这才叫真正的公平。

热点学校60%的招生指标被分配出去,生源质量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名校校长对此表示肯定。

但是他说,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生源变化的情况下,或许更能体现名校的办学水平和雄厚实力。更不用说,作为热点学校应该对缓解择校热和扶持薄弱初中作贡献了。

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

曾几何时,中专技工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于普通高中,而现在,单位用人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对普通高中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特别是在参加工作以后,使用、定职、晋升往往与学历挂钩,这使得太多的学生希望自己能首先考上普通高中。

虽然每年高考都会有太多的考生为了自己能否上大学而备受煎熬,然而,同样有太多的初中毕业生为自己能否获取考大学的机会而焦虑不已。

因为如今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上普通高中,是考大学的预备教育阶段。如果考不上高中,在某种意义上就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

广州市1993年制定的关于初中毕业生升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职高、中专、技工学校)的结构比例是4∶6。也就是说,其中每年只有40%的比例能够上普通高中,其余的60%将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分流。这就是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的由来。

一份调查表明,在20所普通学校的704名初中毕业生中,有73%的人希望自己能上普通高中;在897名初中毕业生家长中,82%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读普通高中。

理由都是一个,希望将来能够上大学。

愿望和现实的反差,使得从初中伸向普通高中的桥梁比高中伸向大学的桥梁还窄、还险。特别是连续几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考大学不再那么高不可攀。相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用在初中升高中更为恰当。

普高热助长了择校现象

普通高中热加剧了中考的竞争程度,也给了初中生更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校对应试教育更加不敢掉以轻心,同时令择校现象愈演愈烈。

家长们认为,现在都只有一个孩子,成“龙”成“凤”还是成“虫”,只能孤注一掷。对于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子女来说,花上几万元买个进普通高中的学位,实在是一件合算的事。

因为他们相信,我的孩子虽然考不上高中,但是并不见得就考不上大学。还有三年时间呢,谁能料到这期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时代不同了,中考4∶6的比例还有科学性吗?专家对此表示怀疑。在每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上,都有代表强烈建议立即把它改成5∶5,并且逐步向6∶4转变,以解决供需矛盾。

义务教育在名校并不义务

据中国人民银行第16次城市居民储蓄问卷调查统计,居民家庭存款的动机,除了正常开支以外,子女教育经费已经占居首位。

在城市人口中,有相当数量的家长为孩子从小就设定了十分具体的理想目标模式:

艺术幼儿园+实验小学+民办初中+重点高中+国内一流名牌大学=高薪白领阶层。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国家的前途,家长最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而择校费则是其中的大头。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使得择校成为一种“正当防卫。”

蛋糕既然不允许发霉,就要让大家吃

优质教育资源好比一个蛋糕,对此,南京市教委副主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既然这是一个蛋糕,那么关键就在于怎样切?切给谁?大家总不能守着蛋糕让其发霉吧。现在的问题是由谁来吃。吃法无非这样几种:权力吃、钞票吃、分数吃、关系吃、电脑派位运气吃、就近免试入学吃。究竟如何办,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好答案。”

其实答案还是有的,那就是目前流行的“钞票+分数”一起吃。

大力提倡教育产业化的业内人士认为,既然我国目前还无法像有些国家那样,在义务教育阶段做到用一样的图纸盖出一样的学校,对师资进行区域性流动配置,那么就应当利用经济杠杆来瓜分蛋糕。

要知道,重点学校招收一个班级的择校生收益,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的年利润哪!

不过从长远来看,还是应当充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均衡化,以彻底根除择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