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特长算“特长”(1 / 1)

择校时各校都规定,对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给予特别优惠。在实际操作时,对于特长的标准说法不一,优惠办法也各不相同。

“钢琴”敌不过“二胡”

为了让孩子顺利进入重点中学,练好内功是家长给孩子的任务。然而,绝大多数家长在这方面都打错了如意算盘。

例如,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无论是购置价值还是演奏效果,钢琴的身价绝对高于二胡。因此,许多家长拼命要求孩子学钢琴,希望今后能以“特长生”的身份挤进重点学校。

在北京,有位6年级女生的钢琴已经到了9级,家长心想这下可好了,这顶级还不能算特长吗?可当他们到外面转了一圈回来就垂头丧气了,因为所有的重点中学都宣称钢琴不算特长,哪怕考级再高也不算。

在北京市某中学,接待学生家长的老师说:“这年头,谁家的孩子不会钢琴?都特长了,学校早爆棚了。”

家长继续问:那么什么算特长呢?老师回答说:二胡。你孩子如果会二胡,马上就收。

再问:怎样就算“会”二胡了呢?老师回答:会Do Lei Me就行。反正二胡能算特长,钢琴就不算。

特长也懂得“物以稀为贵”

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什么时候高贵的钢琴沦落到这个地步?可想想也是,“物以稀为贵”嘛。当遍地都是“凤凰”,“鸡”已濒临绝种的时候,“鸡”就成了珍稀动物,“凤凰”当然也就不如“鸡”了。

事实是,每所中学在招收新生时都会有意网罗一些文艺体育人才。会弹钢琴的人多了,钢琴当然就不能算“特长”。口琴可有可无,因为口琴演奏的独立性强,在学校节假日组织活动或者欢迎领导视察时,口琴演奏不成气候,所以这样的“特长”不算也罢。

以上原则主要掌握两点。一是能够形成气候的管弦乐队,二是二胡、扬琴一类的民族乐器。总之,越是学的人少,就越能称得上特长。

特长,本身就是短中取长嘛!

如果稍微留心一下,现在学二胡的学生比学钢琴的人还多,有的甚至整个班级成了“二胡班”、整个学校成了“二胡学校”,二胡倒成了“热门专业”。可是,几年以后大家都不学钢琴了,风水会不会轮流转呢?

荣获“全国大奖”也不一定算特长

“全国大奖”算不算特长?这可出了一个难题。按理说应该是,而实际上却不敢轻易肯定,因为现在“全国”的东西太多了。

可不是么?发生在林林(化名)身上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12岁的林林,是石家庄市某小学6年级学生。在一次名为“××杯”的全国青少年征文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儿子有“出息”了,父母当然高兴。可是细心的父母发觉,林林后来参加的多次“全国性”征文大赛,每次都能获奖,便觉得奇怪。因为林林的作文再好,也不可能每次都能得奖啊!

2002年12月中旬,林林在获得“×××杯”征文比赛二等奖后,照例问父亲要15元“证书钱”。因为老师说了,“要是不交钱,就领不到获奖证书;而没有证书作凭证,就等于白获了一回奖。”

如此这般的“全国性”大奖,从发证单位公章看,虽然都标明“全国性”大赛,可实际上根本看不出主办单位在哪个城市、甚至连主办单位名称都没有。

显而易见,这不是“花钱买荣誉”又是什么?如果把这样的“获奖证书”作为特长生参考依据,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拿林林所在班级来说,全班77名学生有21名参加了“×××杯”全国征文比赛,100%获了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14名、三等奖3名!在“××杯”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奖证书上“二等奖”竟然写成了“式”等奖!

“我不想让你们多花钱”

父母关心孩子有无特长,孩子也体贴父母苦练特长。这样的孩子总算没有白养。

一天,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放学回家后告诉妈妈:“我又给自己报了两个班。一个游泳、一个圆号。”

妈妈掐指一算,这孩子已经报了6个课余兴趣班了。除了少儿英语、数学奥校之外,还有国际象棋和羽毛球。

妈妈不解地问:“你为什么又报两个班?”孩子的回答令全家目瞪口呆:“我一定要把自己培养成特长生,不让你们为我上重点中学多花钱。”

原来,在这幼小的心灵里早已有了上重点中学要花钱、而且要花许多钱的心理压力。

说不清这孩子为父母“省钱”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显而易见,这是决策部门推行电脑派位、小学升初中不考试所没有想到的“对策”。

就学校而言,上级不准举行招生考试,我就招收各类特长生,有特长总比没有特长好。就家长而言,学校不按分数录取,就只好走后门交择校费,在此基础上,孩子有特长就增加了录取时的砝码。而且,这样的特长多多益善。

为了不“临时抱佛脚”,学生和家长平时都铆足了劲。把孩子培养成特长生,也就成了每家每户餐桌上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孩子从小就有一种欠了父母债的感觉。

这能怪家长和孩子吗?虽然许许多多的奖项和“特长”在小学升初中时根本不管用,但是他们仍然趋之若鹜。

怎样的特长算“特长”

特长“值钱”了,各种各样的真假特长就叫人莫辨。

以北京市为例,除了“迎春杯”数学竞赛的获奖学生择校时受到优待以外,在北京市艺术节、体育节和传统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学生,在区级艺术节、体育节和传统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基本上也算“特长生”。这些特长生在小学升初中时,能够受到重点初中不同程度的青睐和择校费优惠。

例如,如果有“迎春杯”数学竞赛的获奖证书,至少可以挑一所不错的区级重点中学;如果有业余钢琴9级证书或萨克斯管、巴松、贝司的某级证书,并且在全市艺术节上获得过一二等奖,在选择名牌中学时,只要首选重视管弦乐团业绩的学校,就可以省略求人或者交择校费的麻烦。

当然,会其他乐器也不错,但如果要称其为“特长”,就必须遵循“物以稀为贵、多则滥”的原则——会这种乐器的人越少,那么就越可以称之为“特长”。如果这种特长人人都会,哪怕你演奏得再好,恐怕也难以称之为“特”和“长”。

例如,如果你的孩子会的是人人都会的剑桥英语,或者是生物小组做标本的高手,或者是做航模、车模的一等奖获得者,也未必能受到名校青睐。

不同的特长,不同的命运

同样是特长,为什么会有左中右之分?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悬殊的尊卑地位?

许多学校认为,如果在数学竞赛中得过一等奖,至少能证明这孩子具有真实的学习能力。而在唱歌、跳舞、乐器等方面获过一等奖,则最多证明了你具有别人所缺乏的一种专业技能。

请注意,这两种不同观点,一个从正面强调了具有某种特长,另一个则从反面说明了其实这不能算是“特长”,只是别人不具有这项技能、你具有这项技能,才间接证明了你有这种“特长”。

名校真正需要的是在学习能力方面的潜质,而在文艺方面的特长,其主要功能在于,说不定将来能在某项比赛中为学校争光。如此而已。

按照这样的标准,航模、车模的一等奖,虽然同样是“一等奖”,但今后为学校争光的“实用价值”并不大。而且,它并不排除你所选用的发动机性能比别人好、投入到模型制作中的费用比别人高等种种不可比因素。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奖项在评估你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方面有多大影响,一时很难说清。

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各种各样的奥数班越办越红火、为什么各类中小学艺术节的参赛人数越来越多,相反,各地青少年科技馆的科技活动无论如何卖力推广总是门可罗雀。

清华北大如何招收特长生

在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招生具有方向标作用,因此它们招收特长生的做法也具有某种示范作用。

2003年北京大学招收文体特长生90名,清华大学招收特长生50~60名。

其中,北京大学招收体育特长生40名左右,舞蹈类、声乐类、交响乐、民乐类、影视编导特长生各10名。取得推荐资格的特招生,在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确定后,由学校根据综合评定结果给予不同降分标准,一般降低30~50分。

获得清华大学体育特长认定的学生,必须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并且经过当地高水平运动测试。清华大学综合考虑清华大学代表队的需要、考生的运动水平、学习情况、综合表现,经过专项和身体素质的测试,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择优录选,最多下降50分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