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后,一般来说,让孩子接受起码的识字教育已经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要尽可能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小学升初中时的择校努力,就是接受优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例如,据2002年1月4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报道,江苏省南通市区的中小学择校风越来越热,新生入学的择校生比例均超过一半,每年的择校费支出增长速度为20%~40%,远远超过居民收入6%的增长速度。具体数据是:小学新生入学的择校率52.6%,2001年的择校费相当于正常入学新生收费标准的7.7倍;初中新生入学的择校率51.7%,2001年的择校费相当于正常入学新生收费标准的17倍;高中新生入学的择校率74%,2001年的择校费相当于正常入学新生收费标准(2034元)的2.8倍。
由此可见,优质教育是目前最紧缺的资源。而这种紧缺与中国人追求高学历的观念密切相关。
中国学生最看重高学历
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学生非常看重学历。平时家长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考不上大学,看你能干什么?”
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从小就把考大学当做人生奋斗的最大目标。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能够上大学的毕竟是极少数,而现在几乎人人都要考大学,这又怎么可能呢?如此看重文凭的结果,只能导致择校现象愈演愈烈。
2001年至2002年3月,日本一桥文艺教育振兴会、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共同发起在中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的中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每个国家均有1000多名中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
在将来升学问题上,中国学生希望读博士的占47.5%,希望读硕士的占23.7%。只有19.9%的中国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能上(普通)大学就行了。这三项合计表明,中国学生希望读大学的比例高达91.1%(47.5%+23.7%+19.9%)。
而在日本,希望上普通大学的比例高达38.9%,差不多是中国学生的2倍。希望读研究生的日本学生只有3.4%,两项合计只有42.3%,不到中国学生的一半。
高学历期望推动择校热愈演愈烈
中国学生对高学历的期盼,必然导致他们及其家长从上学一开始就铆足了劲,拼命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而择校,就成为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从而获得高学历的一个重要筹码。
本书所指的择校,是指因为学生自身原因而选择非教育部门指定的各类学校就读的行为,这样的学生称为择校生。
择校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1993年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代之以“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之时。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择校现象已经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太多“头脑清醒”的家长感到,要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择校不可或缺,为此不惜债台高筑甚至倾家**产。
就目前的中学类型来看,基本上分为5个层次:市热门、区热门、较好的非热门、一般学校、较差学校。客观地说,“市热门”的牌子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挂上去的,它确实需要有较好的校园环境和较高的教育质量加以支撑。相反,住在差校附近的居民绝大多数都不希望孩子就近入学。
这样一种心理状况,决定了择校现象不可避免。为了满足择校生的广泛需求,一些地区甚至开设了只招收择校生的完全择校学校。例如,2003年6月南京市百年名校夫子庙小学就专门开设了一家民办公助性质的分校,百分之百面向全市招收择校生,不实行就近入学。
重点初中“首付款”,等于家长年收入
择校的代价有多大?虽说标准不一,但从家长们愁眉不展的脸上就明白这不是一个小数。
每当小学毕业考试结束,小学升初中的毕业生们终于可以无忧无虑轻松几天的时候,他们的家长却闲不下来。因为要忙着给孩子上重点初中四处筹款。
2002年暑期,在西安市后宰门一所小学,刚刚毕业的一位小学生谈起择校,脸上露出了一副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忧虑:“我考上了重点初中,可是还没有开学就已经交了16500元。我妈一年挣的钱都没有这么多。”
与贷款购房一样,现在的择校也讲求“首付款”。可是这“首付款”就难倒了不少家长。因为他们处在既拿不出钱、又要让孩子上名校的两难境地。
这位同学介绍说,即使这样,他比其它同学还要幸运得多。因为很多同学分数不够,差一分要多交1000元,无形中自己已经给家长“减轻”了不少负担。这1000元还不包括将来正常的学费。分数差得太多,或者拿不出那么多钱,就只好上“非重点”了。
“跑细了双腿,掏空了家底”
在西安市后宰门附近,几所重点初中都是升学时节街谈巷议的热点。周围的邻居说,每当招生季节这里特别热闹,几百名家长带着孩子排队报名交费,少的交16000元,多的要交两三万元,连银行的运钞车都直接开过来停在那里。
家长为了孩子上学,可谓“跑细了双腿、掏空了家底。”可就是这样,很多家长也不知道自己交的是什么钱。他们只知道这是民办中学、收费很高,学校让交多少就是多少,不要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就是稍一迟疑都会失去机会。
一位铁路职工说,她的收入并不高,但是“就算是掏空家底也不能耽误孩子”。
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当时西安市居民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约为6000元。这就是说,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初中,很多家长要拿出全家至少一年的收入来交这笔说不清的“首付款”。
连续一个多月吃不下、睡不着
在孩子择校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太多的家长吃不下、睡不着,四处打听消息、找人帮忙,都快被“考焦”了。
2002年5月20日,3000多名家长和孩子来到西安一所大学附中赶考时,由于担心进不了考场,与学校保卫人员发生冲突。
家长们异口同声:除了考试,免不了要找学校。可是找的人多了,学校领导就“找不着”了,这时候托熟人说个话也就难了。结果许多家长忙活了多少天,择校仍然没有着落,觉得非常丢面子,又感到对不起孩子,就像掉了魂一样。
即使已经有着落的,家长和孩子也无法轻松。因为看到这架势就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说什么也得让孩子先补习补习,免得开学之后跟不上。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对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不利,明知道这是一个“套”还在往里钻,因为将来考高中、考大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套”等着你呐!
狗急跳墙、借势压人
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家长们各显神通,甚至找到有头有脸的“人物”对学校施加压力、以势压人。
2002年9月3日,南宁市中小学开学上课的第二天。一位30来岁的家长手里拿着“上级部门”的签字,仍然在一所学校的校长室纠缠不休。
家长问校长到底收不收他的孩子,校长表示此事难以解决。这位家长当即掏出手机:“喂,××长吗?这个问题很麻烦哦,看来×部门的协调能力不行啊……他就是不收,您看怎么办?”
惹不起躲得起。聪明的校长这时候赶快溜之大吉,只剩下那位家长继续对着电话说:“看来我还要找×××长出面才行,看我怎么收拾他!”
据悉,这个孩子本来是这所学校地段内的生源,当初小学升初中时家长坚持要把孩子转到小有名气的另一所学校借读。后来听说这所中学当年中考考得不错,又想把孩子重新转回来。
校长无可奈何地说:学校就这样天天面对压力,得罪人,但又必须坚持原则。
“中国再办1000所大学也不多”
优质教育资源属于稀缺资源,其实在我国,所有的教育资源都是紧缺资源。
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有近10%的小学毕业生、50%的初中毕业生、60%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由于教学规模的限制,我国每年有数百亿元的民间教育投资流向海外,其中1/3是中学生留学的教育消费。
在曾经设想整体改制为“国有民办”的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党委书记不无感慨地说:“中国再办1000所大学也不多。”
他举例说:1999年9月该校招生时,第一志愿填报该校并且上了专科分数线的考生达1000多人,其中一半上了本科线。可是由于招生计划限制,实际上只招了470名。虽然最近几年连年扩招,这种局面还是没有改变。
在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例会上,教育厅厅长报告说,前些年浙江省高考录取线比北京等地高出100来分,在浙江省只能上专科学校的考生,在北京等地可以进重点大学;在北京可以上本科的考生,在浙江却只能落榜!
划定不同分数线,引发择校查卷热
南京外国语学校由于其外语特色、高升学率和众多的保送生名额,一直是南京市小学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2002年6月18日,让15000名考生家长感到揪心的南京外国语学校第一轮听力测试成绩揭榜。
学生们拿到分数条后,马上发觉各区的分数线高低不同,于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特别是那些离分数线只有0.5分的考生,更是纷纷要求前来查卷。有的还专门去请自己的英语老师一同前往核查试卷。
特别令家长愤愤不平的是,各区的分数线悬殊太大。例如,鼓楼区65分、玄武区60分、白下区59.5分、秦淮区53.5分、建邺区53分、下关区52分、江宁区37.5分。最高与最低分数线竟然相差20多分。
鼓楼区某实验小学有个学生考了64.5分,只差0.5分,当场就号淘大哭起来。他的家长气愤地说,他邻居的孩子在建邺区,才考了55分却入选了,真是太不公平了。
孩子的努力都是一样的,只因所属地区不一样就失去了竞争资格,对孩子来说太残酷;再者,按照这样的政策,明年会不会有家长找关系到分数线低的区报名考试呢?
教育部门解释说,公平不公平总是相对的。南京外国语学校一直是小学升初中时最受家长瞩目的焦点。过去分数线一刀切,录取生源集中在相对少数的几个区,而录取人数多的小学更是炙手可热。2002年参照往年录取人数及在校生规模,将指标分配到各区,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缓解择校热。
按照这样的观点,教育部门认为,家长不要一味让孩子挤进那些热点小学。因为越是热点小学越是强手如林,而基础相对较差的区,孩子反而容易获得进入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机会。
这样的解释显然苍白无力:为了孩子容易进入外国语学校的一个“可能”就放弃对热点小学的择校,这“合算”吗?
对于家长要求查卷的呼声,教育部门最后表示,家长可以先进行登记,再统一由专人核分,但不可能由家长一个个亲自查卷。
小学升初中的各种可选方案
小学升初中为什么竞争如此激烈?小学升初中择校究竟有哪些途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京市小学升初中的具体方案,对此有一个大概了解。
2002年4月,北京市教委宣布了当年小学升初中的改革方案,具体方案包括以下10种:
小学对口升中学;
电脑派位;
九年一贯制的小学直升中学;
文体特长传统学校;
企业子弟学校;
共建学校;
办学体制改革学校;
社会力量办学单位;
外语特色学校;
寄宿制中学。
北京市规定,以上方案具体到各个学校究竟采取哪个,由各区县决定。但是,各中小学在招生中不得收取入学报名费,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不得招收交费的择校生。对于乱收费现象,教育行政部门欢迎公众举报。
具体时间安排是,5月8日前小学毕业年级学生填写“初中入学登记表”,7月5日前区(县)教委通过各小学公布初中入学分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