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
想要我的头发吗?那好,连我的头一起拿去吧!
——鲁迅《头发的故事》
古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头发的重视,甚至可以和生命同日而语,特别是汉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
汉族成年束发,儿童垂髫,只要男不为僧,女不做尼,便不剃落。这一点是汉民族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是汉人坚持夷汉有别的具体体现。古人用头发的变化,隐喻岁月的变化,“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用指弱冠之年,比喻男子束发成人;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即意可以出嫁了。
在中国,头发还被贯之以礼数,成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象征。古时的文人墨客们还常常以头发作为题材,宣泄情绪。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赠孟浩然》
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曾为这看似不被重视的头发而展开深刻的斗争,但是中国例外。
清军入关为了推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清兵得江阴后,颁发执行“剃发令”。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的汉人对于谁当皇上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表现得太过激烈,倒是这场毛发的变革着实惹恼了中原的汉人。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股强硬的风潮出人意料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发便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全城居民监押剃发的清兵而反,清廷被迫动员大军二十四万。至城破,满城皆被杀,计十七万余人。嘉定城也经历了同样的一幕,清兵先夺下城池,而后由于执行“剃发令”导致民众反叛,经过两个月的镇压,方才停止,其间清兵三次屠城,是为“嘉定三屠”。类似的事件,广州、松江、太湖各处均有发生。
直到民国,很多人出国留学,人们受外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再加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人们对封建思想的破除,很多人也主动剪掉了脑后的辫子,留起了新的发式,这也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殊不知,这场关于头发去留的革命,造成了人们数百年的斗争。
女人左脑一半想服饰,一半思发饰;右脑一半想家事,一半思故事。如果衣服是女人的脸面,那么头发便是女人的心情。衣服的好坏有时只是虚荣的体现,头发的面貌却是女人生活本真的反映。
有些女人轻易不肯变换发式,仿佛这如同要她换一张面孔一样,得需要慎重寻思一番。变换一个发式,总像隐喻告别一段过去,抑或是离开一个男人似的不舍,但又有着迎接一个新的开始一般的兴奋与不安……
女孩学生时代是一头柔顺的清汤挂面,总在眼前垂一张细密的帘,那一低头的温柔,不知让多少人期待着女孩摇曳芳心;恋爱了,扎一束高高的马尾,把所有灿烂的笑容都毫无遮掩地写在脸上、额前;终于披上了嫁衣,和心爱的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女孩的秀发变成了一头汹涌的大波浪,像一个个忍俊不禁的酒窝,堆涌着数不清的浪漫和甜蜜。再见到她时,已是孩子的母亲,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却有着说不出的坚定和决绝。
女人高兴的时候会拿头发做文章,不高兴的时候也拿头发说事。女人的头发是女人的旗帜。女人不仅用这面旗帜来表达自己的个性,还用这旗帜宣泄内心潜藏的情绪。聪明人能从女人的头发看出女人的品位,揣测出女人的心情。
男人对长发女人容易产生怜爱,这种心态使男人觉得自己很伟大,虚荣心也得到最大的满足。女人长发飘动时的婀姿,会使男人眼花缭乱,整个人会被长发构成的倩影左右。此时此刻的男人总是充满芳心,他不会再去挑剔女人的缺点。当男人的情丝与女人的发丝缠绵在一起时,世界的磁场就会发生变化。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
——白居易《长恨歌》
一头乌黑油亮瀑布般的披肩秀发,是女人难解的一个情结;然而披肩长发只属于青春少女。你可以留住一头长发,但留不住青春时光。如果头发的主人已是一脸沧桑,那一头披肩长发护理得再好,也只能衬出光阴的无情。只有绾发髻,可以不受年龄的限制,从四五岁起一直绾到永远。尽管朝如青丝暮成雪,然而那精心绾起的发髻即使已成花白,仍令女人别有一种矜贵。
提到发髻,似是一个遥远的年代。当满载着中国传统女性精华的发髻与牛仔裤或晚装、波希米亚披肩和香奈儿五号等现代时尚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十分悦目的都市风景。
一个女人的生活过得越甜美,她的头发也就越发显得丰润柔顺,打理得也越精心。在中国传统妇道里,平头整面是对一个女人最基本的要求。这个传统,今天的女人仍牢牢地恪守着,无论家境殷实还是小富,有客人造访时女主人拢拢耳边的发丝似乎已经是一个惯例。古语说,贫家勤扫地,贫女巧梳头。
女人的头发是感性的,女人天生爱自己的头发,并且常常别出心裁地设计不同的发型。为了自己的头发,女人可以省下钱买最好的洗发水,可以在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不忘给头发营养焗油,可以在晚上熟睡的时候仍然记得不要压弯了头发。
女人一生的历程都在通过发型演绎。幼时翘翘的羊角辫,在蹦跳中抒发童年的天真;少女时渐长渐美的秀发,柔顺中满蕴着少女的多情;走进婚姻,干练的短发诠释成熟与干练;韶华逝去,华发飞雪,银发凝聚的便是女人一生的心情。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李白《长干行》
三千秀发飘拂,是对爱人最灵动的爱情表白,长发,是为心爱的人而留的。
女人的生活,总从发型开始。为了男人的一句话,女人可以以长发为美,晨起对镜贴花黄,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诀别一段痛苦情缘,女人也会伤心流泪,来回摸着自己的长发,越看心越痛,越看越容不下它,如是,最终会狠心地剪掉自己深爱的长发,就好像剪掉这份失落的爱……也许青丝就是爱情,尼姑之所以斩断青丝,说明已经断绝了一切与世俗的关系,但这种举动无不与红尘中的爱情有关,也许她们该得到的没有得到,也许她们因为爱情耗去了最后一丝美好的希望。
女人通过头发传达爱情,也接收爱情。男人的手从秀发间飞过,是女人最幸福的时光。
有的时候,女人把自己心爱的秀发剪下,以一缕送给远别的人,犹如陪伴在他左右;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要先去极乐世界了,也会要求在自己的身边留一缕心爱人的头发,犹如生死不离别。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就像爱自己的头发。
幸福女人的发质总是特别流畅,有音乐感,色泽也十分悦目,见到那发丝就会有一种想摸一摸的欲望。而心情不好的女人,头发则略有弯曲,即使富有曲线美,在光照之下也会形成白灰感,令人望去有一种被岁月带走青春而留下的沧桑感。
“女人像头发一样纷乱。”作家陈染,偏偏作如此另类的譬喻。
这样的头发,当然就不是秀发了,而有点朋克的味道,或者像是正在途中的流浪者,传递出来的是一种不堪承受的紊乱和疲累。陈染之所以这样看女人,是因为她直入了女人的内心,不仅仅停留在审美层次,而是感知——用巫师那样的眼神。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这纷乱的,是女性的情感,这苍白的,是女人的韶华。正是它制造了女性的思维和神经,所以它既感性又无序,苍白又无力。
男人和女人,是亲密的敌人。当女人作为天然的情感动物去经历爱情,去寻找心中理想时,她们注定要在这长满荆棘的路途流血、流泪并且伤痕累累。只有极少数明智而务实的女人能躲开它。当女人把感情与婚姻交织在一起,倾情投入,现实便有许多戏剧性的情节不遇而出,而且愈来愈曲折凄迷,最后的结局一般以悲剧而告终。这样的女人,是像头发一样纷乱的女人。
女人如水,那头发该是水上的涟漪吧!女人如诗,头发就是诗的韵角吧!女人如谜,头发就是难解的谜团吧!女人如花,头发该是那怡人的清香吧!头发乱了,心也乱了;容颜老了,青丝也染白霜了。女人像头发一样纷乱,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那是某类女人的宿命。女人的气韵是在这种纷乱的折磨中脱茧而出的。要么堕落,要么飞升,总有一种力量在指引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脱胎换骨,让我们置于死地而后生,这样的女人最后不是一朵枯谢的花,而可能演绎成会有些缺页的神秘书卷。
女人毕竟是女人,心思纤细如发丝。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三千烦恼唯有将其紧紧编扎捆绑,一旦解开任一头乌发披散下来,女人的感情也会如决堤的水流,失控狂泻,这是女人情感最迷乱最软弱之时,再有为、再成功的女人,都不会拒绝一双温柔体贴的男人的手,轻轻解开她们紧紧扎起的发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