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督军之争(1 / 1)

民国 蔡东藩 1730 字 2个月前

李纯死耗发布后,江苏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当时,江苏共有七位镇守使,论资格,有比齐燮元更老的,但齐燮元和直派联络,得了帮办的职务,又加了上将衔,分明就是一个副督军,“正死副继”也算合理,而且近水楼台,早已布置妥当,别人未必弄得过他。加上李纯遗言中指名让齐燮元代理督军,中央也已批准,所以大家没有法子,只好忍声吞气,尊他一声“齐督军”罢了。齐燮元得此机会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如愿以偿,忧的是自己羽翼未丰,中央不肯实授。其实,中央也正在为此事烦恼,当时为安定地方,维持秩序起见,已电令齐燮元代理督军,但苏人却争请废督,呼声较高。有人主张靳云鹏总理南下督苏,仍兼三省巡阅,让周士模代为组阁,无奈老靳并不十分愿意。此时,全国军政大权非曹即张,总统不过伴食而已,勒云鹏因和曹锟、张作霖都有亲戚关系,曹、张都还给他一点面子。靳说要做,别人不能侵夺;靳若不愿,别人更不能勉强。于是苏人舍而求次,像王士珍、王占元、吴佩孚、陈光远都比齐燮元资格老得多,其中王士珍资格最老,吴佩孚实力最盛。王占元、陈光远,各有地盘,但并非志在必得;王士珍老成稳健,不肯再居炉火,做人傀儡;所以数人之中,仍以吴佩孚一人最为有望。吴佩孚此时正因奉系张作霖气焰日盛,心里不平,而且皖直开战,直系竭尽全力奋战,奉系不过调遣偏师,遥为声援,但战后获利却比直系多。最令吴佩孚难堪的是,之前保定会议时,吴佩孚自恃资格、才能足以代表曹锟,侃侃争论,旁若无人,张作霖却仿《三国演义》中袁术叱关羽的样子,说他:“人微言轻,不配多讲。”吴佩孚心高气傲,哪里能忍受这种恶气?只因自己的主帅曹三爷竭意和张作霖交好,不得不作投鼠忌器之想,暂把一口恶气硬硬地咽了下去。所以直皖战后,吴佩孚一直在设防布置,做好与奉军战争的准备。这次苏督军空缺,明知齐燮元蓄志图谋,决不肯拱手让人,吴佩孚就是想与之一争。但看到齐燮元代理督军后暗中派人与曹、吴交好,吴佩孚转念一想,不如收齐做个东南膀臂。于是做个顺水人情,竭力保荐齐燮元。齐燮元苏督军一席这才算完全到手,而苏省地域也从此正式隶入直派。

中央为了谋求南北统一,曾派李纯为议和总代表,虽然旷日久持,毫无成绩,不过李纯为人颇为厚道,对于南北两方都还能够接近,有这么一个缓冲人物,又正好处在南北之中,一般人心理总还觉得南北有点好合的希望。所以两方和议尽管不成,但李纯的分量之重,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李纯去世,失去了和议中心,南、北政府都觉得从此更难接近,未免互存可惜之意。

西南政府自从两李内变,滇桂失和,军政府的内部也和北方政府一样徒有虚名。军政府总裁岑春煊虽有整顿之心,无奈权不在手,只好整日躲在大沙头的农林试验场中发牢骚。再说莫荣新督军,虽起用了毫无作为、百事不知的海道尹张锦芳为广东省长,但只是表面上的军分民治。实际上省长不过是督军一个二三等属吏,除了用几个秘书科长,委几个普通县缺之外,不经督军许可,什么事也不能实行。好在张锦芳为人随和,靠着自己的运气,由连长到县知事,再到道尹,如今竟做了一省长官,也是心满意足。张锦芳如此知足,又承莫督军提拔,自然对莫督军唯命是从。所以在任一年,双方倒也相安无事。

谁知这时却有一人摩拳擦掌,想要争一争广东省省长一职,此人便是现任财政厅长杨永泰。论广东现任官吏,最有能耐的便是财政厅长,因为省中正在整顿市政,开辟马路,市政督会办照例由财政、警察两厅长兼办。杨永泰与莫督军交好,甚得莫督军宠信,于是杨永泰便从一个毫无势力的旧国会议员做到了财政厅长。但杨永泰觉得区区财、市两部分事情,不能施展才能,于是他竭力拉拢沈鸿英、刘志陆、刘达庆、林虎等一帮将官,求沈鸿英等人向莫督说情,实授他为广东省长。莫督军倒也没什么意见,但广西陆荣廷方面,却因杨永泰是有名的政客,又为政学会中坚人物,受人指摘,为各方所不满,所以杨永泰的广东省长梦几乎被老陆一言打破。幸好莫督军对永泰感情颇深,亲自到军政府请岑春煊替永泰讲话。同时张锦芳知道永泰志在必成,于是乖乖地自请退职,仍回海道任职。至此永泰的省长席位,总算到手了。但此事却令陆、莫两方大伤感情,甚至桂派内部有了裂痕。虽然双方决裂的原因不光是为了此事,但此事绝对是主要原因。

谁知杨永泰才大命穷,就职不到几个月,广东省内竟发生一桩大战事。原来,粤人生性好动恶静,喜新厌故,所以光复以后,粤省的战事最多,几乎每换一次长官便有一次战乱。长官年年调换,战事也连年不断,幸亏莫荣新督军做得最长,地方上才勉勉强强安静了几年。论莫荣新本人,绝对算得上一个廉洁自爱、惜民护商的好长官,可惜用人不当。那些人利用莫督军的忠厚,欺侮他的无识,无恶不作。莫荣新自己朴诚俭约,除了每月应支官俸外,确实没有私藏一文。然而他的部属竟有发财至几千、几百万的,所以说这批部下对不住莫荣新,莫荣新又对不住广东人,尽管他本人道德高尚,但又有什么用呢?而且这批人十之八九是桂派人物,所以粤人反抗桂派的事时有发生。总计莫荣新督粤五年,论维持地方、保护商业,其功固不可没,但纵容部下横行违法,也是罪大恶极,于是便有“粤人治粤”的呼声。而莫荣新手下一帮虾兵蟹将仍胆大妄为,一点也不肯收敛,结果“粤人治粤”的声势越来越大,同时桂派防制粤人的手段也越弄越严,导致双方关系更加紧张。桂粤之战一触即发。当时,粤人中较有实力的是广惠镇守使李福林、警察厅长魏邦平和援闽总司令陈炯明。这三人原无深交,只因桂派气焰逼人,大有一网打尽之势,出于利害关系,才自然而然地互相结合。陈炯明虽远在漳州,但有了李、魏二人的声援,消息灵通,胆气倍增。

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梅县人。前清秀才出身,民国以来,以秀才而掌握军权,声势显赫。时人称他和北方的吴佩孚为“南北两个怪秀才”。陈炯明在民国初年,曾做过广东都督,后来被人撵下台。到莫荣新做都军,莫荣新的参谋长郭椿森和炯明颇有交情,此时凑巧又发生了一件警卫军的交涉事件。广东原有八十营警卫军,从朱庆澜做省长的时候就有此编制,一直归省长统辖,直到陈炳焜督粤,以武力收为己有,因此有人说这是桂派收占全粤兵权的表示。到莫督军继任,原想将警卫军设法改组,以平民众之愤。正踌躇间,忽然间谍报告说,受中央密令,安福部的唆使,福建李厚基将联络浙军童保暄、潘国纲、陈肇英大举攻粤。得此消息,莫荣新正想派兵防御,郭椿森趁机替陈炯明进言,说:“炯明是粤军前辈,向来治军有方,不如派他做援闽总司令,乘李厚基未出发之前,火速进兵福建,既贯彻护法精神,又先发制人。况且炯明军队早已散净,现又正有警卫军不易处置的问题,索性就拨二十营归他调遣,可以间接平民众之愤,正是一举三得!请督军切勿犹疑,赶快办理为妙。”莫荣新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决定派陈炯明为援闽总司令。

公文还未发出,又发生一件小小趣闻。炯明虽才干有余,心术却不正,而且心高气傲,不肯屈居人下。以前,因蛰居省中,无事可为,一切都愿迁就。闽事发生后,莫荣新答应用他,他却得寸进尺,要求莫荣新改用聘书,不要下委令。莫荣新胸无城府,将这种事情视为细枝末节,只要肯效力,乐得给他一个面子。但幕府中人却再三坚持非下委令不可,理由是:“用聘书,督军将来恐怕无法指挥陈炯明,还牺牲二十营士兵,在一省之内自树一个大敌,督军千万不要上他的大当。”莫荣新听了这话才恍然大悟,从此窥透陈炯明的野心,不再信任。等陈炯明出发之后,便密令潮、梅镇守使刘志陆、惠州绥靖督办刘达庆暗中防备他。刘志陆是莫督军义子,从前跟随莫荣新出死入生,也算一个健将。近来因安富尊荣,不免有些骄惰,根本不把莫督军的密令放在心里,还说:“陈炯明乃败军之将,能有什么本事,督军也太胆小了。”这话刚一说完,忽然接得督军急电,琼州龙济光起事,林虎与之交战,先胜后败,所以调刘志陆军队前去助剿。龙济光是一个厉害角色,前年屠龙之役,桂粤两军都吃了他的亏。后来龙虽被桂军打败,退居琼州,但他仍未死心。此时得了北方补助的军械,龙军更是来势汹汹,不容轻视。刘志陆正打算出发助林,又接到省电,说后防空虚,陈炯明军队仍在途中,经过潮、梅时,暂令陈军填防。刘志陆接得此电,心里很不满意,恨恨地说道:“这又是郭椿森栽培陈炯明的妙计,他们想得到我潮、梅地盘吗?只怕没那么容易!”当即复电反对,甚至有不许陈炯明军队过境的意思。莫荣新已听进郭椿森的意见,回电令刘志陆执行命令。刘志陆没有办法,只得和幕府商量,留下若干劲旅牵制陈炯明,当下亲率大军出发。到了琼州,与林虎、沈鸿英会合,三方兜剿。到了琼州,龙济光不支,溃败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