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学者对《论语》一书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版本来源、流变及真伪的考订;二是对《论语》原文的诠释和辨误。二者彼此相关,相互影响。
本书《论语》原文依据唐·开成石经《论语》拓本。参照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出版的《论语》释文。
本书的释读,以作者的古文字释解为依托,因而有许多不同于前人的解读。为了方便读者,也为了方便对比,在一些章节中,附录了钱穆、杨伯峻、李泽厚、李零等人的释文。选择他们释文的原因有二:其一,他们都是我的前辈,他们写的书给了我最多的启迪(甚至是一种启蒙)。我的释文正是在“大家”释读的比对和“扬弃”中完成的。其二,他们都是颇负盛名的现代注家。但从骨子里讲,他们仍是同一路子的“注经”者,无法越过《说文》训诂这道藩篱,缺失了从逻辑原点即汉字形、音、义由来上解读古文典籍的应有之路。本书翻越藩篱,比对而出,以飨后人。
本书写作过程中,除了学习上述四位前辈的解读外,还采纳了众多学者的释文,尤其是赵又春先生和刘兆英先生的章句解读,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写作期间,得到企业家林忠先生的资助,使我能够心安神定,不因稻粱谋而着急发飙。也正是因为有了林忠先生的资助,使我对《论语》中“贤贤易色”一句有了贴切感受。在此表示衷心感激。
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