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本著后,读者也许会自觉不自觉视曾国藩为圣贤,当李鸿章为英雄。这大体没错。曾国藩誓为三不朽完人,一生致力于立德立功立言,颇为时人和后世称道。李鸿章没这么多讲究,一心建功立业,愿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创三千年未有之大业,求富图强,复兴大清。
曾李师徒又是怎么成为圣贤和英雄的呢?本著已写到,曾国藩曾授李鸿章以《挺经》,觉得口舌百无一用,凡事须挺身入局,才能迎刃而解。当年太平军杀出广西,进逼湖广,席卷江南,八旗与绿营望风而逃,大清江山岌岌可危,曾国藩顾不得在家守孝,挺身出山,以在籍侍郎身份组建湘军,穷尽十年苦功,不惜九死一生,终于消灭太平军,光复江南,保住大清。曾国藩转战湘鄂时,李鸿章也投笔从戎,南归安徽,与敌浪战,由翰林变成绿林。后入湘军老营,为老师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继建淮军,东征上海,与左宗棠楚军左右开弓,肃清苏浙,助曾国荃攻下金陵,结束战乱。湘军师老必裁,作为老师替手,李鸿章又率淮军,北上击败东西捻军,继创洋务,办外交,固海防,成为大清干城。
毋庸置疑,曾李师徒能收取盖世大功,都是践行“挺身入局”四字的结果,不过方法略有区别。曾国藩挺身入局时,便思谋着如何出局,觉得仅立军功还不够,还得从局中脱身开来,立德立言。德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立?曾国藩便日三省吾身,通过奏折、日记和书信,有意无意透露给朝廷和世人,自己如何忠君爱国,如何仁义理智,如何修齐治平。曾国藩就这样如愿成为三不朽完人,成为万人崇拜之圣贤。
李鸿章无意三不朽,一门心思著史封侯。早在二十岁离皖赴京赶考途中,就写下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盛传一时。青史留名,封侯拜相,主要靠军功和事功,立德与立言似乎并不重要。正因专注功业,李鸿章前剿太平军,继扫东西捻军,后建北洋海军,护万里海疆,军功已不在老师之下。又大力创办实业,打理外交,折冲樽俎,其事功甚至远超老师,成为晚清首席阁揆和大英雄。
在世人心目中,圣贤高出英雄,故后世推崇曾国藩,对李鸿章却颇有微词,毁誉不一。原因有两点,一是甲午大战,北洋海军和淮军败亡;二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为李鸿章所签订,“卖国”事迹昭然纸上。有意思的是当国者慈禧却从没认为李鸿章卖国,公然宣称他是再造玄黄之人,不止一次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大清。盖棺论定,李鸿章死后,清廷谥以文忠,认定他公忠体国,与卖国毫不沾边。事实也是,若非李鸿章赴日和谈,挨日本枪击,献出殷红的鲜血,签署《马关条约》,日本不会停战,中国损失更大。数年后李鸿章出任两广总督,御前大臣载漪想让儿子取代光绪,遭到列强反对,于是哄骗慈禧,说义和团刀枪不入,灭洋易于反掌,慈禧发昏,竟同时向十一国宣战。八国联军攻下北京,慈禧携光绪外逃,一时京中无主,国家面临亡国灭种危机,李鸿章北上斡旋,签下《辛丑条约》,终止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也因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有言,李鸿章是唯一可与列强一争长短的中国人。欧美各国更是把李鸿章与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德国首相俾斯麦,并称为19世纪世界三大伟人。直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还说,19世纪后期欧美列强大肆向外扩张,亚洲各国皆成殖民地,大清积贫积弱,还能勉强保持主权独立,皆因有李鸿章周旋于列强之间,以夷制夷,力挽狂澜,强支中国于既倒。
梁启超见证过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和庚子之乱,曾作《李鸿章传》,认为李鸿章属时势所造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理由是庚子之际,天下大乱,李鸿章本可顺势而为,出任中华总统,创立共和政体,却放弃良机,甘做罪臣,可惜又可悲。不过鄙人觉得,仅因不愿背叛朝廷,放着现成总统或皇帝不当,就定论李鸿章非造时势之英雄,似乎有些站不住脚。古今皇帝数不过来,欧美总统或首相也不在少数,又有几人造过时势?即使开国君王,改朝换代,也不过新瓶装旧酒,不断重复历史,毫无建树。倒是李鸿章没做皇帝,没当总统,却穷四十年之功,引西学,建学堂,造西器,筑铁路,兴交通,办电报,开矿山,倡商贸,创海军,收三千年未有之奇功,实现近代化,所造那可是大时势。鄙人曾归纳出李鸿章三个“八”:一是通过毕德格等洋幕口译,用耳朵“听读”英法德俄等各种西语著作,多达八百余种;二是兴办洋务和外交四十年,主持首创八百个第一,其中五百多个中国第一,两百多个亚洲第一;三是事功显著,遭人忌恨,挨骂被咒成家常便饭,可谓无事不被纠,无时不被参,一生遭弹劾八百多次。正是在朝野唾骂声中,李鸿章为而不争,不辩不驳,不理不睬,只顾埋头苦干,开创中国洋务、海防和近代工商大业。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鄙人参加工作刚领工资,不孝敬父母,不恋爱结婚,先省吃俭用,积攒“巨款”,跑供销社购回豪华三大件:上海手表、永久单车和海燕收音机。三大件为何产于上海,不在别处?原因无他,自李鸿章主政苏沪,创办洋务以来,上海制造便代表中国制造最高水准,兴盛百年,至今不衰。
李鸿章不仅功高盖世,自其门下或所创机构走出来的军政大才成百上千,遍布海内外。大名鼎鼎如袁世凯、黎元洪、伍廷芳、盛宣怀者不用说,后起之王士珍、段褀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数不胜数。还有不少学界泰斗,也出自李鸿章腋下。如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被李鸿章送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回国任过天津水师总教习,翻译出《天演论》,影响深远。丹徒马氏兄弟都做过李府幕僚,兄马相伯创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弟马建忠写作出响当当的《马氏文通》。另有中国现代出版鼻祖张元济,参加戊戌维新失败,被清廷通缉,李鸿章及时伸出援手,助其逃京奔沪,投于盛宣怀门下,后主持商务印书馆,开创中国现代出版业。至于詹天佑,人人知其中国铁路之父名头,却不晓原是曾李师徒奏派赴美首批幼童,回国后无所事事,被李鸿章召到直隶,安排给英国铁路工程师金达做帮工程师,修筑塘沽和关东铁路,积累丰富经验后,才受袁世凯重用,独立承修京张铁路,该铁路被誉为第一条中国人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鄙人曾开玩笑说,若詹天佑是铁路之父,李鸿章便是铁路之爷。
事实证明,自晚清以降百多年来,李鸿章影响丝毫不减,从没消失。至少誉其为造时势之英雄,没半点夸张成分,也不会有人反对。也许有人认为李鸿章只立功,不立德,也没立言,不值得推崇。时人就讥讽李鸿章见事不见人,不像曾国藩满纸圣人言论。李鸿章往往先做后说,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即使笔谈口言,也只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去争辩是非。可这丝毫不能掩盖其立德之高尚,立言之勤劳。李鸿章要干大事,脑中所思,笔下所记,都离不开经手的实在事业,要他故弄玄虚,张长李短,没时间,更没心情和兴趣。
要说吟诗作文,实乃李鸿章拿手好戏,一生留下奏疏、书信、诗词等两千八百万多言,是其师曾国藩著作两倍。两千八百万字是何概念?就是每部长篇小说二十八万字,共有一百部。世上有几个作家写过百部长篇小说?除非在键盘上敲击网络小说。可惜晚清没有电脑,李鸿章也不是编小说和故事,仅凭一管毛笔,记事言理,议政论军,说中道外,留下如此皇皇巨著,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李鸿章天性,凡事乐意亲力亲为,作文更是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为,述之有物,言之成理,落墨千言,下笔成章。如为说服朝廷恩准购器造舰,煞费苦心,详细奏述蒸汽机动力原理,形神兼具,栩栩如生,历历可感,一般科普作家都写不出如此生动的文章。智者倡导知行合一,知而后行,必成事功。李鸿章行知合一,行而后知,知之更切更深,也就理在事中,道在言外,无一字玄虚,无一句落空。后来康有为与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其欲维之新,欲变之法,其实李鸿章早已无数次给朝廷奏陈过,且身体力行,落实于行动上,不只纸上谈兵,空口说空话。
就像李鸿章从来不用嘴巴爱国一样,他也从不用嘴巴立德。别说马关和议,用鲜血和生命交换停战,迫使日本减少大清一亿白银赔款,只说庚子之乱,发生于李鸿章离京赴任两广总督之后,与他本没什么关系。可眼见京破君逃,亡国灭种在即,太后一纸电文,他便拖着近八旬衰朽病躯,毅然北上,与联军谈判求和,维护国体。谈得差不多,由庆亲王奕劻签署城下之盟,奕劻手腕发抖,迟迟落不了笔。李鸿章见状,淡淡道:“世上最难写的是自己名字啊,王爷你还年轻,未来日子还长,老夫行将就木之人,已顾不得太多,就让我来卖国,来背千古骂名吧?”拿过奕劻手里笔,签下自己名字,最后迎回光绪和慈禧,避免国家被八国瓜分命运。了解《辛丑条约》签署内幕,还能说李鸿章见事不见人,立功不立德吗?德很抽象,说有便有,说无便无。故高扬德帜,以德化人,口说笔录,并不太难,因为德在哪儿,化得如何,并无准则。反观李鸿章,甘背生前身后骂名,代君受过,为国受难,其大德高德,又有几人能及?
如此说来,圣贤与英雄并无高下之分,关键看是什么英雄。或者说,李鸿章就是另类意义上的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