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绍了我们鼻子里的学问,现在,顺着鼻子往下说说嘴巴里的科学。
鼻子是呼吸道的上端,而口腔则是消化道的上端。虽然大家对于自己的嘴巴都很熟悉,而且可能很多人在无聊的时候也对着镜子张嘴观察过自己的口腔,但是我觉得依然有必要再简单讲一下口腔的结构。
嘴唇为什么是红色的?
首先看嘴唇,这是整个口腔的门户。第一个问题就来了,我们身上这些**在外面的皮肤,为什么唯独嘴唇是红色的?而且颜色差异非常明显呢?耶鲁大学一位皮肤学的教授曾经解释过这个问题。他说这是因为在嘴唇表面有相当多的血液,简单来说就是嘴唇布满了血管,防水层和角质层也相当薄,这就使得看见嘴唇上的血管变得容易多了。
我们一直是在使用嘴唇吃饭、喝水、说话、接吻,我们时刻让它保持运动。为了始终忙个不停的嘴唇肌肉,嘴巴需要持续不断地供给营养,这正是唇部血流增加的原因。
嘴唇表皮只有3~5层上皮细胞,而身体其他部位的上皮细胞大约有16层,嘴唇的颜色就是表皮下血管中的血液颜色。所以通过一个人嘴唇的颜色,基本可以初步判断这个人的身体状况。
嘴唇的皮肤没有汗腺,汗腺的作用之一就是保持皮肤湿润,让它不容易干燥。所以相对于其他部分的皮肤,嘴唇的确是最容易干裂的。
嘴唇上的神经也异常丰富,这使得嘴唇变得非常敏感。有研究表明了在婴儿时期我们会使用嘴巴去发现事物,探索世界。小朋友总喜欢把东西抓着往嘴里塞,也是这个原因。维持口唇形状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而随着人年龄的增加,体内产生胶原蛋白的能力也会下降,所以嘴唇就会变得比较单薄,不再丰满。
翻开上下嘴唇往里面看一看,这时大家应该能注意到上下各有一条薄薄的系带,这就是唇系带,它是不是牵拉着我们的嘴唇呢?如果这个东西断了,嘴唇会不会就塌下来,翻出来了呢?这个大家倒不必担心。唇系带在我们还是胚胎的时候是相当粗大的。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绝大部分刚刚出生的婴儿的唇系带在口腔当中显得特别明显。但是在出生之后就会逐渐退缩。如果它不退缩,可能会引起上门牙之间缝隙过宽,有一些矫正术需要切除掉一部分唇系带。如果不小心摔跤或者妈妈给小婴儿换衣服的时候用力太大,扯到嘴唇,唇系带是可能被扯断的。如果唇系带断了倒也不需要过度忧虑,因为这通常并不会对发音或对容貌产生明显影响。
接下来再来认识一下口腔两侧软软的地方,就是颊。我们舌头能舔到的一层软软的东西就是颊黏膜,口腔上壁前部叫作硬腭,后半部分叫作软腭。软腭中间我们通常叫小舌头的这个东西是有名字的,叫作悬雍垂。
悬雍垂的实际功能现在也没有完全搞清楚,相对比较清楚的是它可以在吞咽的时候抬起向后贴于咽后壁,伸展于口咽和鼻咽之间,防止食物向上进入鼻腔。另一方面在语言上,比如说德语里面的小舌音,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它来达成的,是一种有点像打呼噜的声音。
悬雍垂和软腭的松弛真的会引起打呼噜,专业一点叫鼾症。除了会对家人造成困扰之外,严重的时候甚至引起呼吸暂停,很危险。悬雍垂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口腔和咽部的分界。
人真的能够咬舌自尽吗?
舌头大约前三分之二的部分叫舌体,后面叫舌根。表面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红色和白色的小**,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我们的味蕾。其实并不是,味蕾的直径只有几十微米,用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味蕾隐藏在舌**四周或里面,舌**分为四类,分别是丝状**、菌状**、轮廓**和叶状**。丝状**最多,遍布于舌背。它的浅层上皮细胞角化脱落之后外观通常呈白色,就是通常所说的舌苔。菌状**虽然数量比较少,但是因为它们的上皮不角化,固有层富含毛细血管,所以看上去是红红的。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舌头,里面有一些红点点,就是菌状**。轮廓**的块头非常大,非常靠近舌根。一个人通常只有七到九个轮廓**,呈现圆轮状,周围有深沟围绕,里面也藏着许许多多的味蕾。叶状**主要分布在舌头的侧缘,舌头两边呈褶子状的就是它们了。
一些电视剧中,某人一狠心一闭眼,然后“吭哧”一下把舌头咬下来吐了一口鲜血就“领盒饭”去了。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不小心咬到舌头,咬到一下都觉得疼死了,要是真的把舌头咬掉了岂不是有生命危险。那么咬舌自尽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呢?这里倒是可以和大家讨论一下。虽然俗话常说人死如灯灭,但是死亡并不像关灯那样是一刹那的事情。能够令人快速死亡的情况不外乎心脏骤停、窒息、快速失血、极其严重的外伤、身中氰化物一类的剧毒。即便上述情况下的死亡也会花费一段时间,并不是立刻就死了。
虽然说舌头是一个血液供应十分丰富的器官,舌的动脉来自颈部大动脉。但是分布于舌头的舌背动脉有两支,都位于舌根部。如果咬舌的时候没有咬到舌背的大动脉,一般情况下并不至于立即造成大量失血,也就难以危及生命,所以咬舌自尽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咬舌根,但除非把舌头充分地吐出口腔外,否则我们的牙齿根本无法咬到自己的舌根。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武侠小说或“神剧”当中描写的这种一咬舌立刻毙命的描述并没有科学依据,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有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舌头受伤甚至部分缺失,但是他们依然存活了下来!
为什么舌头会影响说话?
我们舌尖下面黏膜的正中处有一个舌系带,前面说的唇系带,这次提到的是舌系带。舌系带过短会影响舌头的运动,比如说无法发一些音,例如翘舌音。很多小朋友在刚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往往说不太清楚,有一些老人就建议把这个舌系带剪了,但大部分婴儿是不需要剪的。语言的发育有一个生理过程,七个月前的婴儿舌头只会做前后运动。到了七个月之后婴儿需要依靠舌头把食物推到牙床两侧来运用牙龈咀嚼食物,这时舌头才会开始做横向运动。
人在学语言的过程中最早学会的是纯音,比如“妈妈、爸爸和嘎嘎”,小朋友比较喜欢发这个音。而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发音能力是发育最晚的,比如说zh ch sh r这些发音,孩子们通常要等到四五岁才能够完全驾驭,发音系统才会发育成熟。
什么样才是舌系带过短呢?教大家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伸出舌头之后看一看。如果舌尖呈现“W”形的凹陷或者一个小沟,就说明系带过紧了,把它牵拉住了。再者就是舌头伸出来无法超过下唇的红色边缘。这两种情况才属于舌系带过短。但是我们还是要说,随着身体的发育,舌系带会逐渐向舌根部回退,和唇系带一样,也会逐渐松弛或退缩,而这时舌头会变得更加灵巧。至于到底要不要剪,得等到宝宝四岁之后才可以判断。即使舌系带过短的儿童,经过语言训练也能够改善发音状况,大多数儿童并不会出现发音功能障碍。
唾液是怎么来的?
当我们用舌头舔舌系带时,是否感觉舌头下面一下子涌出了不少口水?这是我们口水来源的一部分,但不是最主要的来源。唾液是从口腔四周的腮腺、颌下腺以及舌下腺这三个地方分泌出来的。腮腺的唾液分泌量是最大的,腮腺的个头也最大,它藏在哪儿呢?大家可以感觉一下,是在我们外耳道的前下方咬肌后部的表面,耳朵根到咬肌的这一块位置,这里面就藏着我们的腮腺。
颌下腺在下颌的下三角内,具体的位置是在下颌骨体和舌骨舌肌之间。舌下腺最小,细长、形状略扁,它是位于口底黏膜的深面,而当我们咀嚼食物说话或唱歌的时候,这些腺体会分别通过一系列细长的管道把分泌出来的唾液引进口腔。这些出水口在哪儿呢?腮腺的导管开口是位于颊黏膜的中央,上颌第二磨牙的这个位置。而颌下腺以及舌下腺的唾液出口是位于舌系带的两旁。
除此之外,口腔黏膜下还有许多小唾液腺,下唇黏膜下是有许多小米粒一样的唇腺,这些小唾液腺经常会分泌出比较黏的唾液。亲吻的时候黏在别人嘴唇或者脸上的通常就是这种唾液!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天的唾液分泌量大约是1~1.5升。如果活到70岁,大约会分泌37800升唾液,能装满80个家庭浴缸。
除了让口腔保持湿润,唾液更是一种重要的消化液。虽然看起来好像和水没什么差别,但实际上唾液的成分非常复杂,99%是水,还有很多有机物,主要是黏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唾液当中还有一些无机物,比如说钠、钾、钙、酸氢盐、氯胺等。唾液当中还有一定量的气体,比如说氧、氮和二氧化碳。
唾液是一种消化液,另一种著名的消化液——胃液的腐蚀性非常强,而相比之下唾液就很温和了,它的pH通常保持在6.6~7.1。当我们吃一个冷冷的馒头或嚼干巴巴的曲奇饼干时会有点难以下咽,就需要分泌大量的唾液,让食物和唾液在咀嚼的过程当中充分混合,湿润食物团块。同时,唾液当中的消化酶就可以起到部分消化作用了。当我们吃完一顿大餐之后,唾液又会变成一种天然的优质清洁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冲洗食物残渣,借助**的流动来清洁口腔,尤其是牙体表面和缝隙之间的一些食物残渣。
唾液还是重要的免疫屏障和酸碱调和剂。口腔环境温暖而湿润,是微生物非常非常喜欢的地方,能够给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数百种的口腔细菌常驻于此,而我们的牙齿表面有助于微生物繁殖,继而促使大量固有微生物积聚,形成生物膜。而口腔免疫主要就依赖于口腔黏膜和来自唾液的那层黏蛋白,唾液中的非特异性蛋白通过不同方式发挥着它们的作用,一些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菌、病毒以及真菌,另一些则与唾液中的抗体结合,共同抗击外来侵袭。同时,唾液作为持续分泌的中性低渗**,它的pH通常是6.6~7.1。它能够作为一种稀释剂起到缓冲作用,阻碍细菌持续产生酸,调节口腔的pH到正常范围,以免口腔菌群失衡。
受到进食或者咀嚼产生的刺激性唾液含有较多的钙磷等矿物离子,这些矿物离子是牙齿的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的元素,因而唾液还能够帮助促进牙齿的再矿化,也就是强化牙齿,减弱致病菌的侵害。可以说,唾液是让我们牙好胃口也好的保障!
灯泡能放进嘴巴里吗?
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说法:灯泡不能放进嘴巴里,不然会卡在嘴里拿不出来。老式的用钨丝通电的白炽灯泡,个头比现在的节能灯泡大很多,塞进嘴里真有可能拿不出来。这和我们的头骨结构有关。如果你见过仿真头骨模型,就会发现下牙连接的下颌骨和上牙连接的上颌骨是分开的,下巴是可以摘下来的。连接上下颌骨的地方叫颞下颌关节,是颌面部唯一的左右双侧连动关节。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能多方向活动,我们的下颌特别灵活,可以左右摆动,也可以上下开合,灵活度很高。
为什么要那么复杂呢?因为嘴巴太重要了。讲话咬东西都得用到它,但是讲话和咬东西对于骨骼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讲话要的是尽可能精巧灵活,但是咬东西,尤其是像我们的祖先,可能逮到个什么獐子、鹿之类的动物,肉比较柴,得大快朵颐,就要求坚固结实。所以为了满足这种双重要求,颞下颌关节就默默演化成了现在这种既能转动又能滑动的复合关节。一般来说两厘米内的小开口,关节就在自己的窝里转悠,而如果说超过两厘米,我们大张口,关节就会往前滑,使嘴巴能够张到4~5厘米,而这就是大灯泡可以放进嘴里却无法拿出来的原因。因为迎接灯泡的时候我们完全大张口,而拿出灯泡的时候,由于灯泡放到嘴巴里阻碍了关节充分前滑,关节就无法打开到最大张口了,可能只能张口3~4厘米,而这时就卡住了,灯泡出不去了。
确实有人把一个看上去很大的灯泡放进嘴里,又可以完好拿出来。但他可能有类似于蟒蛇的下巴,可以自由脱臼再复位。每个人的嘴巴都是独特的,这种实验因为少数的案例就得出一个绝对的结论是不严谨的。所以这个大灯泡塞进嘴里到底拿不拿得出来呢?拿不出来是真的,拿得出来也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