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跟脑子有关的新兴词汇多了起来。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词,叫“脑洞大开”,还有之前的“脑残”“脑补”……跟脑子有关的各种词语在网上流行。在我上学的时候,有的同学在做数学题时会说:“哎呀,我的脑细胞都要死了。”当我们大量使用脑力、处理高强度的运算或是强记大量内容时,是不是真的会死掉很多脑细胞呢?当然不是!脑细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伴随我们一生。
严格来说,“脑细胞”是我们大脑中所有细胞的统称,不过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说到“脑细胞”时,通常指的是“神经元”。神经元是一种特异化的电功能细胞。它的样子怪吓人的,有点像外星人,从一个核心向四周分散出很多触手。很多神经元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我们之所以会思考、会运算、有很多认知,是因为神经元的作用。
神经元的工作原理有一点像电话交换机。打电话的时候,家里的电话线输出的号码不是直接连到对方的电话,而是进入一个交换机,每个电话号码在这个交换机里是有编码的,交换机就是一个二传手。神经信号在我们的大脑中就是这样传递的。一个神经元可以和20万个神经元联接,这些联接形成一个高速网络。
在我们的身体里,每天都有细胞大量死亡,新的细胞也源源不断被制造出来。不过,神经元有点特别,绝大多数神经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只有两类神经元是可以再生的,一个是嗅觉细胞,另一个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中的神经元。
研究者一般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大约拥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这个数字比地球人口总数还要多十多倍。可是出生后,神经元就进入逐渐死亡的状态,专业的说法叫凋亡。因此,一生当中拥有神经元最多的时刻,就是人刚出生的时候。
但是否因此就能说,新生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聪明的阶段呢?其实不然,人的聪明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神经元的数量,真正起作用的是神经元之间联接线路的多少。这种联接是在出生后受外界刺激而不断发展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越学习越聪明,因为学习可以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接。
还是用打电话来比喻。两座城市各自建立了电话网,一个城市有10000台电话,但是每台电话只能打通几个号码,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另一个城市只有5000台电话,但是彼此都能联系,这个电话网络就非常有效率。
关于大脑还有一个说法,说再聪明的人也只是用了大脑的10%,还有90%的大脑资源有待开发。不过,最新的研究发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脑,即便最简单的思考和行动,都需要调动几乎全部的脑组织协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