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太露,必遭人忌。有些人稍有成就就得意忘形,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这是非常愚蠢的。在与领导沟通时应当注意,要想成为领导靠得住、信得过、离不开的得力助手,就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得意忘形,以免盖过领导的功劳。
世人都存在一种嫉妒心理,都希望比别人优秀。被别人比下去是令人愤恨的事情,如果你超过了你的上司,那么你就做了一件蠢事,甚至因此招来致命后果。因此,与领导相处不要锋芒毕露。
龚遂是汉宣帝时期的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于是宣帝就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单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鼓励百姓垦田种桑,规定每户人家种一株榆树、100棵茭白、50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头母猪、5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谕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声名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并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
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威感化的!’”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汉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做臣下的,最忌讳的是恃才傲物,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个有九个要遭到猜忌,往往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自以为有功便得意忘形,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嫉恨,是很危险的。
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浚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国家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王浚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王浚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告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
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浚感到恐惧。当年,消灭蜀国,收降后主刘禅的大功臣邓艾,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构陷而死的,王浚害怕重蹈邓艾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极力为自己辩解。晋武帝司马炎不但没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
可王浚每当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权臣压制,一再被弹劾,便愤愤不平,每次觐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甚至也不向皇帝辞别便愤愤不平地离开了。他的亲
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浚问:“这话什么意思?”
范通说:“足下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王浚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老子警告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战胜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收起咄咄逼人的架势,更要养成谦虚的美德。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