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要谨记在心,懂得感激。因为别人的帮助不是理所当然的,世界上没有谁对你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这点点滴滴都是人情,不但要心存感激,还应以同样的爱心去关怀别人。
我们把太多的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因此心中毫无感激之念。认为既然是顺理成章的,我们何必感激?一切都是如此,我们有权利得到。
张扬园说:“我有德于人,无论大小,都要忘记。人有德于我,虽然小也不能忘记。”又说,“处在贫贱的时候,不可轻易累及他人,累及于人就失去了义;处在富贵的日子,就应当有报答他人的念头,不然就危害了仁。”
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了别人的帮助。知恩图报,是理所当然的选择。最低限度,也不能以怨报德,陷害自己的恩人。这种行为是最为人所不齿的。然而在生活中,却还是有一些小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帮助自己的人。
唐玄宗时,名相姚崇很受皇上信任,经常和他一起商议重大国事。
姚崇未做宰相时,曾发现下属官员魏知古很有才能。魏知古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官吏,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雄厚的财力,只能凭着努力一步步向上攀爬。姚崇在唐玄宗面前称赞了魏知古的才能,唐玄宗叫他在适当之时可以提拔一下。姚崇便经常让魏知古去办理较难办的事宜,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魏知古凭借才能,每次都办理得很好,于是屡获升迁。最后,他跟姚崇一样也当上了宰相。不过他是副职,还是要听姚崇的领导。
不久,姚崇请魏知古代理吏部尚书,负责到洛阳选拔官员。吏部尚书宋碌是吏部第一把手,而魏知古只是代理而已,屈于人下的“耻辱”使魏知古很恨姚崇,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他一下。
当时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任职,听说魏知古到洛阳选官,二人就去见魏知古说:“您是我父亲一手提拔起来的,如今也该是您报恩的时候了。这次选拔官员还希望您多多照顾,我父亲也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魏知古一听,心想,你们这是拿你们的父亲来压我啊,本来对你们的父亲我就心怀不满了,现在又受你们两个小子的气,真是岂有此理!
但他没有发作出来,而是笑着对两人说道:“我会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让朝廷放心,让姚相国放心!”
魏知古回到京城后,把这件事密报给唐玄宗。玄宗为此很生气,但一想可能姚崇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就没有马上发作。
一日,玄宗召见姚崇,问道:“你的儿子才干如何?现在任职何处?是什么职务?”
姚崇想了想,心里明白了玄宗的大概意思,便说:“两个儿子都在洛阳任职,其才能均属下乘。可能他们向来言语不谨慎,此次魏知古去选拔官员,两人一定去拜谒了魏知古,然而臣还未来得及问这件事。”
玄宗本来想试探姚崇,看他是否会偏袒自己的儿子,见他如此说,心里很高兴。便又问道:“的确有此事,但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姚崇说:“魏知古默默无名时,是我向您推荐他、重用他,才使他达到今天荣耀显达的地位,我并不曾想过要他报答我什么。无奈我的两个儿子愚蠢透顶,认为魏知古必会报恩,能容忍他们的非分之想,所以,一定会去请托他。唉,我的两个儿子是多么无知啊!”
玄宗听完姚崇的一席话,明白他既不会偏袒自己的儿子,但又很鄙视魏知古的无情无义、恩将仇报。
不久,玄宗就罢免了魏知古的职务。
“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魏知古是姚崇提拔上来的,他应该对姚崇心存感激。即使不报恩,也无须报怨!从公事出发,他完全可以不答应姚崇儿子的要求,私下里向姚崇说明这件事,让姚崇教训儿子,大可不必跑到皇上那里去告密状。假如唐玄宗偏听偏信,是极可能使姚崇受到伤
害的。可见魏知古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可惜他以怨报德的诡计没有实现,反而丢了官,真是自取其辱!
人在社会上行走,绝不可见利忘义,向帮助过自己的人下手。以怨报德这种行为,无论君子小人都是痛恨的。一旦让人知道你做了以怨报德的事,所有人都宁可成为你的仇人,也不愿成为你的恩人。失去了别人的帮助,又遭人鄙弃,还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