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修炼单身力,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1 / 1)

开始谈论话题之前,想推荐一部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

片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有着一个美国成功女性该有的一切:事业、物质、爱情,统统不缺。30岁的她,表面看起来无比幸福,可实际上,她每天都生活在悲伤、恐惧和迷惘中,一颗心漂浮不定,不知所往。她说:“从15岁起,我不是在恋爱就是在分手,我从没为自己活过两个星期,只和自己相处。”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距离现在至少有六七年的时间了。当时最深刻的感受是:很多人害怕独处,因为独处意味着一个人面对所有,意味着悲欢喜乐无处倾诉,意味着可能会被人遗忘。为了避免独处,就用忙碌、应酬、恋爱、玩乐填补空洞的心灵,用吞云吐雾或酒醉微醺让自己感到满足,在特别的时刻因为忧伤投入某个人的怀抱,甚至会因为迷恋某个熟悉的画面让自己沉醉在回忆中捱过痛苦的一天。最终,这种迷恋逐渐成瘾,让人深陷其中,宁愿在一群人中孤单,也不愿体味一个人的狂欢。

时隔几年,经历了一些东西,重新回头去看这部电影,又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当下,不少大龄青年都面临着被催婚的处境,特别是过了而立之年的女性,为了躲个清净甚至逢年过节都不愿意回家,更不愿意听见亲朋好友的“好心”质问。我时常觉得,“80后”这一代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婚姻恋爱方面,经常会陷入纠结和撕扯中。原因就是,“80后”接受的家庭教育和传统观念,与他们现在看到的社会现实,接触到的全新思潮,在很多地方上都是冲突的。

养育“80后”的那一代父母,生活的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女性在事业和人生上可选择的余地更是有限。对很多人来说,结婚生子如同是一项人生任务,到了某个年纪,周围的人都开始步入婚姻,养育子女,自己也不能被“剩下”。找个人嫁了,生一个孩子,这辈子就算有了一个归宿。他们畏惧舆论和流言,害怕自己活得跟别人不一样。这原本是他们的生活观,却很顺理成章地加在了子女的身上。

人民日报公众号做过一个关于“95后”就业观的数据调查报告,在“95后”最渴望从事的新兴职业中,位居榜首的是主播和网红。这就意味着,新时代的人更倾向于独立思考、自信积极,不愿意被某一种价值观念捆绑,也不再看重所谓的“稳定”,有很强的“单身力”。

不要误会,这个“单身力”不是指常规意义上的单身,而是独立、独善其身、独具一格的意思。当然,也可以用在婚恋方面,就是“有你更好,没你也没关系”,不会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另一半身上,保持独立的人格与独立的生活。爱对方,但不把婚姻当成阶梯,保持独立的经济能力和思想状态。

莉表姐今年39了,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有自己的独立住房。家里人经常催她结婚,还以再过几年可能难以生育来“威胁”她,莉表姐一直都不为所动。她对爱情也有渴望,但并不强求,毕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就不想将就地组成一个形式上的家。她总说:家,一定得是有爱的;生活,一定得是有温度的。

从25岁开始,莉表姐就开始一个人生活,至今也有14年了。这期间,她从未虚度过。10年间,她拿了两个硕士学位,在单位晋升为科长。稍长一点的假期,她都会安排自己出去旅行,东南亚、日本、欧洲的很多国家,她都去过。独自在家时,偶尔也会学两道新鲜的菜,用她自己的话说:“一个人也得好好吃饭。”

虽然周围的长辈们还在催莉表姐结婚,可作为年龄相差不太多的我来说,并不太担忧莉表姐的未来。相反,那些终日感叹生活辛苦,或是觉得自己不幸福,想找个人来爱自己,结束苦闷穷困的单身生活的人,倒是更值得担忧。现实中有太多的例子摆在眼前,强烈畏惧孤独、把安全感寄托给别人、把经济压力转移给另一半的人,往往都会在感情中受伤,不是最后把对方缠到了难以呼吸的程度,就是让人觉得被压得透不过气。

每个人都有一个杯子,爱就是这个杯子里的水。你总得先把自己的杯子斟满,爱才能自然而然地溢出来。如果你的杯子是空的,甚至只有一半,想让爱溢出来是不可能的。婚姻也如是,它除了我们能够带入的东西,能给予的极其有限,更无法承担生命中的过多要求。

我是相信“吸引力法则”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像莉表姐这样的女性,无论嫁与不嫁,她都有能力让自己过得很好。这是一种“单身力”,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被人夺走的能力,更是根植于心里的生命力。她身上散发出的独立、美好的特质,定会吸引那些与她势均力敌的人,因为人永远都追求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搭档。

纵观我身边那些过得好的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具备强大的单身力。置身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游走在社会舆论与自主生活之间,这份单身力,让他们拥有一份面对未知的淡定,也有对糟糕人生进行重新洗牌的能力,更有不慌不忙抵御危机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