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武汉方舱医院上了热搜。不仅仅是因为方舱医院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更是因为住在那里的病患同胞彰显出的人生态度,他们虽然不幸被感染,却没有怨声载道,而是努力让生活恢复常态。
被隔离在病房中,有人靠玩魔方消磨时间,考研党认真地做英语题,还有人安安静静地看书;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们,跟着医生跳起了广场舞……全国抗疫三十多天,所有人的计划都被打乱了,几乎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世事无常”。人生有太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态度,体现着人与人在心理弹性上的差异。有些人会在不确定中焦虑彷徨,任由意志力被慢慢消磨光;有些人会在不确定的世界,努力做好确定的自己。
没有人能够让生活完全地按计划前行,当意外的状况来袭时,焦虑是没有用的,因为生活对谁都是一样的,无常才是正常。接受这个现实后,就要学会及时止损,在不确定的处境中,保持内心的秩序感,做好确定的自己。
疫情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我也焦躁过。毕竟,待在家里不能出门,对生活娱乐丰富的现代人来说,这种体验无异于部分的“感觉剥夺”。一天两天还好,但一下子在家待十天半个月,不能出门活动,还要面对全网爆炸式的负面信息,很容易引发负面的情绪。
我没有达到过度恐慌的程度,但我无法像往常那样,保证规律的作息,按部就班地工作了,虽然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已有八九年居家办公的经验。那些日子,我白天心神不宁,晚上刷手机看新闻到很晚,早上睡到10点钟,吃饭也变得不规律,节前保持的运动与健康饮食的习惯,一下子都被打破了……连续十几天,我都没有打开电脑,明知道自己积压着稿子,可就是“身不由己”。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深深陷入焦虑与自责的怪圈中,觉得自己就像变成了“废柴”。庆幸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读到了“冰千里”老师写的一篇文章,他结合当时的处境,道出了一个事实:“弥漫恐惧下的不确定,以及对这不确定的无能为力,正是焦虑的根源。”至于解决之道,答案也很简单,“做好自己,稳定自己,就是对灾难的贡献,或者没那么伟大,你本不就该如此吗?话说回来,做不好自己也正常,任何无意义感,任何低价值、低自尊,都是你本来就有的,而不是危机所致。”
刹那间,我似乎理解自己,也原谅自己了。我深舒了一口气,决定放自己一马:接纳眼前弥漫的不确定,也接纳当下我无法专注地去看书写字的状态,然后告诉自己——这些都是可以的。
我不再埋怨自己睡到10点钟,但尝试把闹钟定在了8点半,随着悦耳的铃声慢慢醒来;第二天再把闹铃调到8点,第三天调到7点半,给自己3天的时间,逐渐回归正常的作息。我不再强迫自己每天必须完成多少任务量,适时地打开电脑,做点简单的文字梳理,找回工作的感觉。我还给自己买了一个新的运动手环,在家里打开“锻炼模式”,看自己的心率变化,给室内运动增加乐趣……大概用了5天时间,一切都开始朝着好的方向走了。
当疫情缓解后,“居家隔离”的日子结束了,我顺利地完成了一部稿子,还成功地减重10斤。这是一段令我感触至深的体验,在不确定的处境中,我能够做的就是安心地处理工作,吃干净健康的食物,做力所能及的运动。看似都是简单的小事,可它们却能让一个人维持内心的秩序感,减少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内心的定力,不慌不忙中地按照自己的步调前行。
在生活中充满力量的人,往往都是内心秩序感很强的人。越是在忙乱、慌张、情绪低谷和局面失控时,我们越要保持内心的秩序感,以此抚平焦虑、清除杂念、沉淀能量。通过力所能及的小事、有规律的重复性动作,理清思路、调动内心的能量,快速地回归生活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