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杯弓蛇影”的故事,大家应该并不感到陌生。
晋朝的有一位官员叫乐广,他在河南做官时,曾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有一位朋友不知何故,在那次聚会饮酒后,很久都没有再到访。乐广以为是自己招呼不周,怠慢了朋友,就找到好友询问原因。
这一问才知道,上次朋友在席间正端起酒杯要喝酒时,突然看到杯子里有一条蛇,把他吓得不轻。只是,当着乐广的面又不好失态,就强忍着惊恐喝下了那杯酒。那天回家后,他就生了一场大病,至今想起仍然感到恐慌。
乐广听后哈哈大笑,再次邀请好友来家里做客。这一次,同样的位置,同样的酒,同样的杯子,好友端起酒杯后,又见到了上次那条蛇。他十分惶恐,难以下咽,在一旁看着的乐广微笑不语,朝着好友头上的方向指。好友定睛一看,自己也笑了出来,原来他的头顶上悬挂着一张弓,弓背上有一条漆画的蛇。疑团揭开,好友释然了,长期困扰他的病也好了。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时,我们可能会笑话乐广的朋友太过胆小,没有弄清楚事实,就盲目地自己吓自己。但是,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和发展,更多的朋友已经认识到,这不是胆小,而是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即没有明确的理由对特定物体或场合感到恐惧。
这也不难理解,人类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焦虑和恐惧本就是对潜在威胁的一种预警。当危险或潜在危险发生时,正常人都会本能地躲避和远离,所以就会出现对恐惧的相应场景或事物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回避的行为。当这种恐惧感被放大后,抵触和回避也会变强,于是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就产生了。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不同的事物和情景感到恐惧和焦虑,比如我在爬山的时候,特别害怕那种空中旋梯,也不敢站在山顶往下看,因为我有点恐高;周围认识的朋友中,有的特别害怕狗,远远看见小狗都紧张得不行,甚至要绕路走;还有些人怕水,或是有密集恐惧、幽闭恐惧……这些反应称不上心理学临床意义上的恐惧症,因为它并没有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我虽然恐高,但我不从高处往下看、离高层窗户远一点,就可以安然无恙;有幽闭恐惧的人,坐不了电梯,但可以爬楼梯,只是费点时间和体力而已。
恐惧某些特定的事物是很正常的,避开刺激源是一种选择,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战胜恐惧呢?心理学家证实,强迫暴露法和系统脱敏法,可以让我们内心的恐惧慢慢减退。
〇 强迫暴露法
这种方法是让当事人暴露在自己认为的恐惧场景中,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曾经认为的恐惧,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恐惧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以此来达到战胜恐惧的目的。不过,这种方法会让当事人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极大的恐惧,但只要克制自己停留在那个恐惧的场景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当他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恐惧感就会慢慢消退。
女孩雯雯十分恐惧虫子,每次和家人或同学到郊外玩,她都会焦虑不安。后来,在母亲的陪同下,雯雯在山里试着观察虫子。一开始,她紧闭着双眼,感觉身体都是紧绷的。母亲鼓励她睁开眼,透过眯着眼的缝隙,雯雯看见了地上的虫子,她惊恐万分。过了一会儿,她睁开了眼睛,看到那条虫子在地上趴着,似乎没有刚刚那么可怕了。不过,她还是很恐惧,但仍然坚持观察虫子。20分钟过去了,雯雯觉得虫子似乎没那么可怕了。
这种方法并非尝试一次就能起效,有时需要连续运用几次,才能慢慢战胜恐惧。
〇 系统脱敏法
这种方法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沃尔普,旨在逐一战胜让自己感到恐惧的事物。
首先,列出一些让自己感到恐惧的事物,把最恐惧的事物放在第一位,接着是第二恐惧的事物,以此类推。然后,从最后的一项,即只感到轻微恐惧的事物开始,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想象这件事,完全投入这个场景中,直至恐惧感完全消失。接着,再继续倒数第二项事物,循序渐进地战胜所有的恐惧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