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生活里没有那么多必须和应该(1 / 1)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必须强迫症”是诱发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必须强迫症”,其实就是一种非理性信念,是源于一种绝对必须的要求或命令:无条件应该、义务和必须。这种“必须”的信念,可以针对自己、他人或是外部环境。

〇 “我必须要精神饱满,展示出自信和坚强”

欧阳在一家知名的大企业就职,每天早晨起来,尽管头脑还因为前一天的加班而发晕,可她临出门前,还是会对着镜子勉强地挤出一个微笑。她暗示自己说:“我必须要精神饱满,我必须要展示出自信和坚强。”遇到了挫折和失败,欧阳也会装作满不在乎,她始终把自己最干练、最坚强的一面展示出来,她总在暗示自己:“我不能哭,不能流露出脆弱,我必须要坚强,要勇敢,要扛住……”

当听到别人说“你真是个坚强的女人”“我真的很佩服你,我就做不到”时,欧阳会感觉内心有一种优越感、成就感。可离开人群、躲在家里的她,大口大口地吃着零食,用进食来逃避焦虑和压抑。当然,第二天她还会一如既往地出现在人前,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在她潜意识里,始终认为低落是不对的,疲倦是不好的,脆弱是会被人嘲笑的。

〇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你必须要听从我的安排”

热播的电视剧《女心理师》,里面有一个案例:女孩蒋静和妈妈相依为命,母亲将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她身上,并让她按照自己的要求长大——练习钢琴,争取多项大奖,不惜让手指磨出茧甚至流血;要穿白色连衣裙,保持端庄淑女的姿态……大到人生抉择,小到穿衣装扮,蒋静没有任何选择权和决策权,有的只是无条件执行。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蒋静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她在感到焦虑和愤怒的时候,会选择暴饮暴食。暴食之后,又会憎恨毫无控制力的自己,并害怕发胖,从而以呕吐的方式来缓解这种不适,找回心理平衡。然而,蒋静的妈妈长期以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女儿的伤害,她遭到了丈夫的抛弃后,就希望让女儿完全按照自己的所想的方式来过人生,以免除和自己一样的命运。一旦女儿不遵守她的命令和要求,她就会感到愤怒,甚至对女儿动手,而后又感到懊悔,声泪俱下地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〇 “工作必须是我自己喜欢的事情”

楚楚总是频繁地换工作,前后已经换了六七家了。问及原因,楚楚都认为是公司的问题,比如:我应聘的是行政助理的职位,凭什么让我协助销售做报表?我的理想工资是税后月薪7000元以上,选择我的单位必须要满足我的需求!我不喜欢外联工作,就算是出于全盘考虑,公司也不能有违我的个人利益!

市场变幻莫测,没有哪个公司的安排是一成不变的,遇到紧急的项目,各部门协作完成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总是抱着“公司的条件或安排必须满足个人意愿”的信念,就会降低对不确定性的忍耐力,并会因为变化而陷入到焦虑或怨怼中。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绝对“必须”这样的信念几乎是行不通的。这种信念会让人感到焦虑,因为它是一种硬性要求,缺乏弹性,只允许事物存在一种可能性。如果你发觉自己有了这种必须信念,就要尝试与这些信念进行辩论。具体方法,可借鉴艾利斯提出的ABCDE模式,帮助自己从改变信念入手,去改变行为。

A:诱发事件B:信念C:结果D:驳斥E:交换

〇 Step 1:梳理诱发事件(A),即任何引起紧张的情形。

——老板对我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意见。

〇 Step 2:整理出由该事件带来的信念(B),即如何评价诱发事件。

——我的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我的能力有限,老板不会再信任我。

〇 Step 3:评估结果(C),即消极信念导致的消极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我觉得自己不够好,能力不足,选择主动让贤,让老板把任务交给其他同事。

〇 Step 4:驳斥(D),积极驳斥那些非理性信念。

——老板的态度很诚恳,也认可了我的一些想法,他可能觉得不符合客户需求,让我补充一些内容,而不是在质疑我的能力。

〇 Step 5:交换(E),由理性信念带来的积极的新行为结果。

——我要多考虑客户需求,对现在的方案进行改进。

你看,事情本身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改变了看待它的方式,就能对我们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如果能够及时觉察出自己想法中不合理的成分,及时进行调整,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阻止焦虑情绪的产生,继而减少身心上的无谓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