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实的刘基与诸葛亮,并不相像
如果推举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智者,刘伯温得票颇高,把张良、王猛、王阳明和曾国藩等都甩在了后面。但他成不了第一,因为有另一个智慧的化身存在。谁这么牛?
这个人大家一定不陌生,我说出来大家肯定都认识,不信?他就是诸葛亮。
刘伯温与诸葛亮都是智慧的象征,都是谋士的典型,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排列前两位的智者,他们都有双重身份,都有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一面,以及作为文化形象的夸张一面。
按说天下第二这个排位已经很了不得了,但刘基输给诸葛亮,却输得相当冤枉。为什么呢,后面我会仔细讲。
经常有人会问,刘伯温与诸葛亮,哪个更厉害,哪个才是真正的智慧化身。回答这样的问题,很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即使是梅西与贝利都不能拉出来简单比较,更何况相隔了一千多年的两个人?但是,将两人的行为事迹做个对比,还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姓名
诸葛亮(字孔明)
刘基(字伯温)
生卒年份
181—234
1311—1375
民族
汉
汉
籍贯
山东琅琊
浙江青田
学历
无
1333年进士
家庭出身
官员
书生
宗教信仰
无
无
最高职务
蜀汉丞相
明朝御史中丞
主要经历
诸葛亮
181—197年 在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度过童年与少年,十四岁时父亲诸葛珪病故,由叔父诸葛玄收养。
197—207年 197年诸葛玄病故,投奔荆州刘表,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后隐居南阳。
207—223年 207年出山辅佐刘备,任军师中郎将等要职,辅佐刘备建国。刘备称帝后任丞相。
223—234年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十一年,五次北伐曹魏,积劳成疾,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刘基
1311—1333年 出生于浙江青田,先后在括城郡学与石门书院读书。
1333—1360年 二十三岁中进士,先后在江西和浙江为官,四起四落,最高官阶仅为从五品。
1360—1368年 辅佐朱元璋,献《时务十八策》,西平陈汉,东定吴会,北伐中原,奠基大明王朝,功绩卓著。
1368—1375年 在明朝先后任太史令、御史大夫等职,加封诚意伯,洪武八年去世。
诸葛亮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经一千八百多年,其真实形象早已经面目全非,考证起来更加困难。我们能够看到的,无非是《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以及《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大量事迹,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而刘基离我们要近得多,他留下的一手资料也要多得多,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可能,来尝试着去了解他的真实形象,去走近他的真实生活。
真实的刘基与诸葛亮,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出生在一个人才迭出、英雄扎堆的年代。原有的统治秩序被严重颠覆,新的社会等级还未形成,他们能有机会找到更好的位置,但同样有可能被彻底埋没,永远翻不了身。但他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英雄中的英雄,他们既然选择了所处的那个时代,为的就是改变世界。他们的特殊才华,他们的特殊贡献,让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黯然失色。
他们都有辉煌的成就,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录。没有诸葛亮,三国鼎立的格局很难持续那样长的时间;没有刘伯温,笑到最后的恐怕不会是朱元璋。但是,他们是人才而不是天神,他们并非无所不能。他们也有缺点和弱点,甚至还有致命的不足。但在传统文化中,他们都被塑造成了天才,成了无所不能的智慧化身。
他们都遇到了一个可靠的领导,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自己的意图,最大可能地做到知人善任,将他们的创意转化成现实,这是他们最大的幸运。因为这样的搭档关系,才保证了他们的巨大成功。而一旦这种关系解体,他们也就不能有多大成就。没有朱元璋,刘基在仕元的二十五年中作为不大;没有刘备,诸葛亮五次北伐却只是劳而无功。
但是,他们也有很多的区别。
首先,他们各自特长有很大不同。
刘基钻研兵法多年,长于谋略,擅长发散思维,多有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的想法。而诸葛亮为人谨慎,不喜冒险,“诸葛一生唯谨慎”,妙招迭出不是他的风格。
在对付陈友谅这个最大对手时,朱元璋亲征总要带着刘基,两个人无所不谈,产生过多次思想碰撞。无论是龙江大捷,奇袭江州,还是鄱阳湖大战,几乎都是刘基一手策划。他的精彩手笔层出不穷,奇招妙想匪夷所思,让主帅满意,让同僚眼红,让将士叫好,让对手彻底绝望。消灭张士诚和北伐之时,朱元璋不再亲自出征,刘基也不随军参战。但宏观的作战方案,依然是由刘基和朱元璋共同制定的。可以说,刘基就是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首席战略官。
而按照正史《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远远谈不上用兵如神,刘备出兵打仗,往往让诸葛亮留守成都,筹集粮饷,安定后方。诸葛亮从事的工作与李善长倒更接近,而并不像刘基。只有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有五次北伐的经历,不过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战绩,不但劳师动众,劳民伤财,而且严重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在五十四岁的黄金年龄就告别人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但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能力比刘基更全面。他能指挥作战,也能从事后勤调度,能处理朝廷内部的争斗,也能修补与吴国的外交,处理和南部少数民族的复杂关系。这是刘基没有也无法具备的。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能够成为蜀汉丞相,而刘基只是个谋略家,难以成为真正的政治家。
在文学创作方面,刘基相对于诸葛亮有压倒性优势。诸葛亮是优秀的政治家,但文学才华非常有限。传世作品仅有《隆中对》、《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诫子书》等少量作品,一些作品还有后人伪作之嫌疑。相比同时代的建安七子,诸葛亮最多只能算个文学票友。
而刘基却是与宋濂齐名的明初文坛领袖,明清散文八大家之首。传世之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等合计二十卷,可谓成绩卓然。在“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方面,古往今来的政治家,确实没有几个人能达到他的境界与层次。正如杨守陈的评价:“汉以降,佐命元勋中,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这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刘基)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
其次,他们的历史贡献有所差别。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句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诗句,直接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诸葛亮辅佐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人口最多时不过百万,士兵只有十万出头,却能够与魏吴两大强国三足鼎立,分庭抗礼,这显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三国之中最弱小的蜀汉政权能够维持四十多年(221—263年),也与诸葛亮奠定的基础有很大关系。但是,诸葛亮前期只是个李善长式的人物,在作战指挥方面很少有突出表现。刘备死后,他的历次伐魏,也进一步透支了蜀国资源,加重了民众负担,并且埋下了最后亡国的隐患。
而刘基出山之时,朱元璋的力量未必强于张士诚,明显不如陈友谅。是刘基劝朱元璋力排众议,先汉后周,先南后北,用七年时间打掉了南方两个最大的对手,再用十五年时间基本统一了中国本土,使领土达到了盛唐以来的最大版图。无论是宏观战略还是具体的临战指挥,刘基都表现出了高人一筹的能力。没有刘基的突出贡献,朱元璋能否顺利建立明朝真的是个未知数。
而且,刘基的贡献并不仅仅表现在军事上,他还是大明王朝的幕后设计师。大明律、大统历的颁行,明皇宫、明城墙与明孝陵的选址建设,科举制与军户制等的实施,都有刘基的深度参与和特殊作用。可以说,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很大程度上是运行在刘基规划的跑道之上的。这也是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的。
再次,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政治地位,也有很大区别。
刘基有一个缓慢的成长过程,虽然有一个不错的起点,但其经历甚至比普通人更加坎坷。二十三岁中进士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刘基并没有展示出过人的才华,而是一次次在官场中沉浮。好在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几乎没有自暴自弃的时候。是金子未必发光,埋没一辈子很正常,但幸运的是,因为有了朱元璋,他没有被埋没。刘基的丰富的军事经验和临战指挥技巧,也是在无数次战争中不断磨炼出来的,最后在鄱阳湖大战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当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
而诸葛亮年纪轻轻就博得大名,被誉为“卧龙”,不免有时人和后人炒作的因素。他二十七岁加入刘备阵营,就受到了隆重礼遇,据说大他二十岁的刘备,还要以师礼待之。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之后从来没有跳槽,也从来没有被罢官,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刘备死后的十一年里,诸葛亮成为蜀国真正的掌权者,围绕在他身边,有一个庞大的官员队伍。这一点,也胜过在元朝四起四落,在明朝建立之后就迅速退休的刘基。有些历史学家曾把刘基说成是浙东文臣集团的首脑,遗憾的是,这并非历史事实。刘基并非一流的政治领袖,他只是一个极为出色的谋士,非常称职的官员。
最后,他们死后都被神化,被抬高到了自己没有想象到的地位,但神化的程度差异很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刘伯温,和真实的刘基形象已经有了很大差别。但基本上没有跑偏太多,大体上是在尊重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对其能力与贡献的强化和放大,而不是将真实形象改造得面目全非。传说中的刘伯温,处处可以看到真实刘基的影子。刘基精通天文数术,能识别天气变化,民间故事中,刘伯温能呼风唤雨,登台作法,掌握了超人神力;刘基精通风水与建筑,曾经主持设计南京明皇宫,而民间故事中,刘伯温可以死而复生,穿越到15世纪,替朱棣在北京修建哪吒城。
传统文化中的诸葛孔明,和真实的诸葛亮之间,已经完全是大相径庭,完全不同。现实的诸葛亮,优点缺点都很突出,远远说不上完美无缺。他只是治国能力相当出色,作战指挥水平却比较平庸的政治家。但在民间传说中,诸葛孔明已经是无所不能了,甚至成为了古往今来的头号军事天才,无论是曹操、周瑜这样的老前辈,还是司马懿这样的同龄人,在诸葛亮面前都吃尽了苦头,出足了洋相,甚至把命都丢掉了(三气周瑜,死治司马懿)。这是对诸葛亮形象的严重夸大,让诸葛亮几乎集中和整合了一切人类的优点,而缺点和不足却被隐藏了起?来。
二、职场失意,成就文豪罗贯中
诸葛亮何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何以成为中国古代头号智者?原因是多方面的。他本身的经历确实足够传奇,二十七岁就有《隆中对》问世,同年投奔刘备,效忠蜀汉政权二十七年。作为掌握实权的丞相,没有篡位自立,而是为小国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非常难得的。历代统治者都希望拥有这样的忠臣,历代读书人都希望拥有这样的地位。有鉴于此,对诸葛亮的歌颂、褒奖以至抬高、夸大,也是很自然的行为了。
过去一千多年来,无数的民间故事、评书和戏剧,都对诸葛亮的故事进行歌颂与吹捧,让他的智慧形象深入人心。但最重要的还是《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作者罗贯中的精彩讲述。如果没有这部在中国排名前几位的畅销书,诸葛亮的口碑与声望,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而罗贯中恰恰生活在元末明初,与刘基一起完整地见证了元末战争的全过程。因为有了罗贯中的生花妙笔,刘基与诸葛亮这两位相隔千年的名臣,也实现了隔空交流,甚至被移花接木。
罗贯中(1330—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大约在十五岁时,他移居到了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繁华的城市杭州,跟随在那里的艺术家学习杂剧创作,并给自己起了个“湖海散人”的号。当时的杭州,如同今天的北京,是中国娱乐业的中心,是各类艺术人才扎堆的地方。
罗贯中文笔不错,想象力丰富,又善于结交各色人等,收集资料的功夫也相当不错。据说在杭州,他还结识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施耐庵。(史上到底有没有施耐庵其人,他写没写《水浒传》,六百多年来一直争议不断。)如果没有元末战争,如果社会持续安定,罗贯中的名字,也许会和关汉卿、王实甫和汤显祖等人列在一起,成为元曲名家。
但是没过几年,方国珍和红巾军的崛起,让杭州城里的文人无法安心创作。每个读书人心中,都有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远大理想。面对天下纷争,罗贯中发现,成为帝王师,指挥千军万马去建设一个现实中的王国,比在纸上构建一个虚拟王国,更加精彩和刺激,也更能满足自己的潜在欲望。
大约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也就是刘基投奔朱元璋的同一年,罗贯中来到平江,加入了张士诚幕府。张士诚喜欢收纳文人墨客,并给予很好的待遇,在江湖中口碑不错。而刚过三十、雄心勃勃的罗贯中,以为找到了知己,可以施展浑身抱负。
然而,无情的现实,却泼出了一桶桶冷水,把年轻气盛的罗贯中浇了个透心凉。在陈友谅袭击龙江时,张士诚不愿意出兵援助;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时,张士诚拒绝了谋士们的一再劝说,就是不肯兵发应天,给朱元璋致命一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朱元璋已经彻底打败了陈友谅,随时可能对张士诚动手。而后者做出的反应,居然是明显会激怒朱元璋的自称吴王。刘亮、鲁渊等许多谋士,都不愿意为张士诚卖命,纷纷逃离了平江。罗贯中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持续三十六天的鄱阳湖大战,彻底埋葬了陈友谅,奠定了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基础,也成就了刘基神机妙算的形象。筑坛借东风,火烧陈友谅水寨,拯救朱元璋,封锁湖口的故事,也通过各种渠道在民间传播开来。喜欢四处采风的罗贯中,也不可能没听说这些故事,也让他不得不感慨,有刘伯温在,自己恐怕在参谋岗位上难有太大的作为了。而且,没过四五年,张士诚、陈友定、方国珍,这些也曾经威风一时的名字,都有了相同点:都被朱元璋和刘基打垮。很快,就连曾经横行欧亚大陆的大元政权,也在明军的打击之下,退出了中国本土。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而对这本名著的作者来说,既生罗,何生刘。(当然,刘基比他早出生。)想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谋士,一位新帝国的设计者,和刘基生活在一个时代,绝对是自己的悲哀。
和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一样,罗贯中一心想展示帝师之术、王佐之才,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天下走势,影响最高决策,从而青史留名,光宗耀祖。但没有想到的是,刘基的成功,让其他所有谋臣完全黯然失色。刘基的智慧,比其他人明显高出一大截。
痛定思痛,罗贯中终于彻底丢掉了帝师王佐的梦想,老老实实地做起了本职工作——写作。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有太多不称职、太多坑爹的谋士,但只有一个罗贯中。只有他,才能把《三国演义》的故事讲述得如此精彩传神;只有他,才能把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深入人心;也只有他,才能把刘基在鄱阳湖大战中的经历,不露痕迹地植入赤壁大战中,为后人留下那么多精彩的花?絮。
正是刘基的成功,既迫使罗贯中选择了另一条更有前途的职业道路,前者又为后者提供了太多的写作素材,让他可以信手拈来,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让他可以移花接木,塑造一个深入人心的诸葛亮形象。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刘基成就了罗贯中,当然也成就了诸葛亮。
三、移花接木,《三国演义》流传千古
在中国历史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中,三国鼎立的六十年只是小小浪花中的一朵,但这一时段,却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最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三国演义》及其他作品在民间的广泛传播。
过去六百年间,一代代的中国孩子看着三国图画书长大,一代代的中国年轻人听着三国评书成长,一代代的中国老人以给孙子讲三国故事为乐,一代代的中国女孩以貂蝉的相貌为努力目标。三国故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于曹操、刘备、张飞这些人,中国人并不清楚也不关心他们在历史上的真正作为和真实形象,而是津津乐道于小说及衍生作品中的解读。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把罗贯中的戏说甚至恶搞,当成了历史事实来膜拜、来学习、来怀念。
到了当代,有了影视与网络,三国故事不但没有被新新人类所抛弃,反而因为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影响力不减反增。多少家号称新潮的网络公司,却要靠类似《三国杀》这样的桌游来实现盈利;吴宇森这样的殿堂级导演,也要靠《赤壁》来改写票房纪录;成君忆讲了多年管理学默默无闻,写出《水煮三国》却一鸣惊人;易中天讲了一辈子文艺学无人喝彩,玩票《品三国》却一发不可收拾。
而《三国演义》中的头号主人公诸葛亮,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国人最熟悉最欣赏的智慧化身,一代人豪刘伯温只能屈居第二把交椅。三国演义的戏说与虚构,最集中也最严重的,当是对诸葛亮的戏说与虚构。权威历史作品《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人出身,但全书六十五卷中,《魏书》有三十卷,而《蜀书》仅十五卷。魏国为正统,其帝王用“本纪”来记述,吴蜀两国君主级别不够,陈寿只给他们用“传”来讲述。
但到了罗贯中笔下,情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旗帜鲜明地把蜀汉当成了正统,把诸葛亮树立成头号主人公,甚至把刘备也列为二号人物,而一代英雄曹操则成了头号大反派,奠定了晋朝统一基础的司马懿则是二号反派。全书从子虚乌有的桃园三结义写起,在诸葛亮出场之前,一直以刘备三兄弟的活动为主线,而从第三十八回开始,诸葛亮一出场(207年)就抢占了最重要的戏份,直到第一百零四回去世(234年),诸葛亮二十七年的活动,罗贯中用了六十七回来大写特写,而诸葛亮死后到三国统一长达四十六年的时间,只写了十六回就草草收?场。
这还不算什么,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奇形象,罗贯中用自己的如椽大笔,为心目中的男一号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极尽美化夸大之能事,把一个没有太多指挥作战才华的诸葛亮,塑造成了无所不知的军事天才。我们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罗贯中给诸葛亮杜撰出的经典神迹,很多并非完全出自想象,而是在历史上有迹可循。
刘基本来根基就好,二十三岁中进士。仕元二十五年,四起四落,一直坚持研读兵法,走过了大都、金陵、杭州这些大都市,坚持读书,广交朋友,不断积累,为自己辅佐朱元璋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的成长和成熟,有着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
诸葛亮二十七岁之前,在襄阳隐居,实在不知道他的眼光、见识与魄力是如何形成的。刘备在184年就开始参与镇压黄巾军,当时诸葛亮才四岁。此后二十多年,刘备走南闯北,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和生活阅历,连曹操都感慨,天下的英雄,无非就是他与刘备两个人(当时孙权还小)。
但这样一位皇叔,在比自己小二十岁,从来没有做过官,也从来没有战争指挥经历的诸葛亮面前,言听计从,毕恭毕敬,完全就是个小学生做派,这也太违反常识了吧。
而这个自称山野村夫的诸葛亮一出山,就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就让整个历史格局重新改写。是他导演了赤壁大战的进程,是他三气周瑜,借来荆州,是他平定四川,占领汉中,是他把东汉末年天下混战的格局,一手改变成了三国鼎立,是他六出祁山,让地盘兵力都占绝对优势的曹魏疲于应付,让为终结三国奠定基础的司马懿狼狈不堪……
当然,小说中的描述和诸葛亮的真实形象差别很大,现实中的诸葛亮和刘基之间有很大距离,倒是更接近李善长的角色。陈寿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也。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的诸多传奇故事,都是作者罗贯中的想象,或者将别人的事迹移花接木,算在了诸葛亮头上。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领导人求贤若渴、追求人才的经典故事。但这样的事情,略微思考一下,就会觉得很不靠谱。一个皇亲国戚,在社会环境极为混乱,政治局势动**不安的年月,只带几个随从,就明目张胆地跑到陌生环境去拜访,这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开玩笑?吗?
朱元璋手下的孙炎,倒是真有有三次拜访刘基的经历。即使是孙炎这种级别的官员,也并没有马上亲自上门,而是先让手下人跑了三次,然后自己才去造访。至于朱元璋,即使对刘基心存仰慕,也根本不可能屈尊跑到南田去拜?访。
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国志》,倒是真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的记录,这点和《三国演义》倒是一致的。不过,谁能保证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国志》,所有内容真的就是出于陈寿的手笔?毕竟《三国演义》影响力太大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太经典了,后来编辑《三国志》的书商,难道就不能略加修改?吗?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虚构事件太多,最集中的无疑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因为集中了诸多戏剧性元素,成为最负盛名的战事。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这场战争的真实作用,恐怕远远不如罗贯中描绘的那样重要。而本来在其中只是打酱油角色的诸葛亮,居然被包装成了这场战役的灵魂人物。真正的头号明星周瑜,不仅被剥夺了功劳,更被塑造成心胸狭窄、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倒霉?鬼。
赤壁之战,罗贯中用了整整九回,洋洋洒洒六万多字来书写,把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智慧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因为他写得太好,太传神,以后六百多年来,人们大都通过《三国演义》来了解历史,却忘记了罗贯中写的只是小?说。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讲述了《用奇谋孔明借箭》的故事,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说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一心想置他于死地,就让他十天内督造十万支箭。面对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却自动提出只需三天,并立下军令状。周瑜自以为得计,哪知事态的发展让他根本想象不到。
诸葛亮已经算准了三天后的天气。于是向鲁肃借船二十只,每船军士三十名,船上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三天后,诸葛亮叫上鲁肃,说是去取箭,可是,却不告诉他地方。书中写道:
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历史上当然没有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罗贯中的描述紧张刺激,但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鄱阳湖大战中,刘基倒是让给七艘战船上布置上了草人,身披铠甲,趁大风直奔陈友谅水寨。而陈友谅一方也向草船不断射箭,直到把这七艘船上的草人都射得和刺猬差不多。当然,刘基的草船是为了放火,并不是为了借箭,但经过罗贯中的移花接木,诸葛亮的神通倒也显得自然。
还有更神的。刘基和朱元璋为了振奋军人士气,在鄱阳湖口上表演了一个借东风的桥段。其实不过是刘基准确预测到了东北风,他自己哪里会什么法术,这世界上所有的法术都是骗人的。但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中,又编造出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周瑜和诸葛亮敲定了火攻曹操的方案,遇到了一千多年后和刘基同样的问题,没风,放不了火。周瑜急火攻心,病了,诸葛亮前去探望,不仅说出了周瑜的心病,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瑜曰:“休道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只是事在目前,不可迟缓。”孔明曰:“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如何?”瑜闻言大喜,矍然而起。便传令差五百精壮军士,往南屏山筑坛;拨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听候使?令。
…………
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吩咐鲁肃曰:“子敬自往军中相助公瑾调兵。倘亮所祈无应,不可有怪。”鲁肃别去。孔明嘱咐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大惊小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却并不见有东南风。
…………
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瑜谓鲁肃曰:“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肃曰:“吾料孔明必不谬谈。”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
罗贯中的文学天赋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示,他塑造的诸葛亮形象深入人心,成就了永恒的经典形象。而赤壁大战在他的笔下,被刻画得紧张刺激,扣人心弦。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才成为了过去六百年间最畅销的通俗历史小说,越来越多的人也把罗贯中的戏说当作正史,而忘记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子,真实的赤壁大战是什么情况。
小说中的诸葛亮,本来是罗贯中追求的目标。但因为鄱阳湖大战的成功,朱元璋统一天下成为定局,罗贯中表演的舞台基本上被封死,他不得不告别政坛,把精力转向写作。这对他来说,是很不甘心的行为。这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如果他真的辅佐张士诚夺取了天下,成为一代开国名相,今天的我们,还能看到《三国演义》等优秀作品,能读到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木牛流马这样的神奇故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罗贯中的帮助下,诸葛亮成功抢走了刘基的成果,掩盖了后者的光芒,成功地占据了第一把交椅。但这并不是刘基的失败,他是那样有谋略,连号称天下第一的诸葛亮,都要靠罗贯中改编刘基的故事,来为自己积聚人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反而正是刘基的成功。
而以刘基的性格,生前不愿与人争权夺利,死后对于这些虚名,想必也不会太计较的。他的心路历程,是最好的励志故事,能激励无数在逆境中苦苦挣扎的人,坚持自己的理想,把握自己的机遇;他的文章诗赋,是最好的心灵读本,能帮助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人,改善自己的思维,完善自己的性格。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那个时代,无愧于大明开国第一文臣的殊荣,无愧于千古人豪的美誉。他更是永远无可替代的大明设计师。最后,让我们以国民党元老居正的一副祭联,再一次缅怀这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择主建殊勋,看出处攸关,直与子房同际遇;
隐居求素志,论春秋大义,远追元晦溯渊源。
后 记
这部书稿,其实两年前就写完了。
我为什么要写刘伯温传记?
一是刘基的故事极为传奇,他对大明王朝的贡献无可替代。
没有刘基的独特贡献,出身最为寒微、缺陷极为明显的朱元璋很难战胜陈友谅,很难在江南群雄割据中脱颖而出,更不大可能成功北伐,建立一个疆域辽阔的汉人王朝。
同样,这个处于两大外族政权之间的王朝,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走向正轨,并延续近三百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是刘伯温的名字虽然为中国人津津乐道,但他真正的事迹,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熟悉。
我们只知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但并不知道这种说法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只知道《烧饼歌》预测后世五百年的精准,却不清楚,这首长诗背后隐藏的玄机;我们只知道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的第一谋士,却不知道,他完全称得上大明王朝的幕后设计师。
历史一方面神化了刘基,另一方面却剥夺了本应属于他的荣誉。
三是刘伯温的故事和遭遇,有强烈的励志色彩。他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产生了长久的共鸣。
正如叔本华所说,历史上的伟人们,都是我们人生中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光辉的品德照耀天空,我们将注定迷失在茫茫黑夜。
一个二十三岁就考中进士,取得了终生干部资格的才子,看似面前铺就了金光大道,在仕元的二十五年中,仕途却极为坎坷,最高只做到五品官,到四十八岁又成了从七品。
这样的人生,当然可以说是极大的失败。而且,相比普通人的挫折,这种高起点的失败,对身心的摧残折磨是更加致命的。
而且,刘基的身体一直不好,一方面要与恶劣的环境抗争,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周旋,另一方面还要时时受到病痛折磨。
我很了解刘基的心情,甚至还有类似的人生经历。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十三岁一举考中状元,这个事实一直激励着刘基。而在十八岁时,从一个小县城的普通高中,以陕西省前五十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对我来说,绝对是前半生中最大的奇迹。
我不会轻易相信奇迹,但奇迹发生了。那么,我的人生,还会不会再发生奇迹呢?正是因为这个经历,让我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向挫折屈服。
刘基的经历能感动我,相信也能感动千千万万的读者。在我写作这部书稿时,市面上还没有一部以通俗文笔写作的刘基传记,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文笔,将刘基的诸多无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呈现给读者,也将其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展示给大家。
本书是在研读上百万字的文言资料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经过三次反复修改,力求通俗易懂,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给读者提供畅快的阅读体验。
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曾得到了许多读者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出版方及其各位编辑。同时要感谢吕峥、清秋子、赵家三郎等同行的意见和建议,也真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燕山刀客
二O一五年六月于北京
附录
烧饼歌
前言
身为大明王朝的幕后设计师、开国第一谋士的刘基(字伯温),也是明初文坛领袖。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诗文。但归于其名下、影响最大的作品,居然只是一首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长诗。地球人都知道,那就是《烧饼歌》。
《烧饼歌》用一千九百一十二字,以隐晦含糊的语句,解释了从明初到民国年间共五百余年的历史。几乎滴水不漏,丝丝入扣,完美诠释了刘基“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神通力。
上知五百年当然非常容易,浏览一下二十三史就OK了,可下知五百年有多难,大家知道的。
作为智慧化身的刘基,对明末政治格局的演变有着无比精准的洞察,对世间百态有着超凡的前瞻能力。如果世界上真有一个人,能够写出《烧饼歌》这样预言工作,那恐怕非刘伯温莫?属。
如果说刘伯温是智慧的化身,那么《烧饼歌》就是他树立的丰碑;如果说刘伯温是大预言家,那么《烧饼歌》就是最能彰显其水准的代表作。不创作出《烧饼歌》这样的神奇作品,无数中国人一定会认为,刘伯温的人生不够完整、功力不够深厚。
我们来看看在《烧饼歌》中,到底都写了些什么?
烧饼歌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觐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
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帝曰:“虽然自古兴亡原有一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有一天,他决定慰劳一下自己,就趁大臣们不在,偷偷躲在内殿吃烧饼。可惜刚咬了一口,太监就通报说,国师刘基有事求见。朱元璋大惊,赶紧找了个碗把烧饼扣住,生怕姓刘的要求跟他分享。刘基参拜完毕,朱元璋突然想考考这老头子,冷不丁就问:“伯温先生你精通数理,知道朕这碗底下扣的是什么吗?”
刘基不慌不忙,伸出手指吧嗒吧嗒算了一会。其实他根本就是在装算,一进来就闻见烧饼香味了。刘基说:“这玩意吧,一半像太阳,一半像月亮,还被金龙(就是当今皇上你)咬了个缺口,这是食物啊。”说着翻开碗:“皇上,我没说错吧。”朱元璋有点不好意思了,赶紧转移话题:“刘先生你这么能算,还是说说以后的天下大事吧。”
刘基早就把未来五百年研究透了。但他合计,这皇上可是翻脸比翻书还快,我要实话实说,那不是找死吗?得,还是用隐语吧。反正你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听明白多少算多少。
“陛下,冥冥之中自有天数,您的江山肯定能传到万子万孙那时候,就不用问了。”
朱元璋听刘基一说,自然无比开心。殊不知刘基其实说的是,你家的大明江山到了朱翊钧(万历)的儿子朱常洛(泰昌)和他的两个孙子朱由校(天启)、朱由检(崇祯)那会儿时,就要玩完了。可朱元璋哪里知道万历是谁?
老朱高兴归高兴,表情依旧相当严肃。他摆出一个宽宏大量的Pose,和蔼地告诉刘基:“伯温先生啊,话虽如此,然而我也知道,自古兴亡本来是有定数的。况且天下不是我朱家一姓的天下(不是我家的,还能是你刘家的?),惟有道德水准高的人(就是朕这样的)能够享受,说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大不了办你个欺君之罪)?你就简单地说说呗。”
刘基可不敢把朱元璋的承诺当真,赶紧不失时机地讨价还价道:“陛下,泄露天机,我的罪过那就大得不得了了。您一定要先宽恕我的万死之罪,然后我才敢冒死禀奏。
帝即赐以免死金牌。基谢恩毕,奏曰:“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兴,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筑坚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
随作歌三首曰: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北方胡虏残生灵,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照边疆。”
朱元璋立马让太监拿来了免死金牌(多的是又不值钱)。刘基一见非常高兴,赶紧跪下谢恩。随后说:“陛下,我们大明王朝一定会统一天下的(明朝人说的天下,不过是北宋故土),首都最终还要从南方迁到北方。虽说太子是您的嫡长子,他还是文曲星下凡,但太阳也有落山的时候,您也要防止百年之后的祸患啊。”
刘基其实想说,你老大朱标活得没你长,接班的是你孙子朱允炆,他最大的威胁是亲叔叔朱棣。可是天机不能泄露,不然后果很严重。
朱元璋好奇地问:“我现在的南京城修建得坚固严密,还需要提防什么啊。”(这南京城不是你刘老头设计的吗,出什么问题收拾你不就完了吗?)
刘基看着朱元璋自信的表情,心说反正你也看不到那一天了:“老臣见南京城虽然非常坚固,防御措施也极为严密,表面看起来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但是……”刘基特别强调了一下:“就害怕燕子飞进来啊!”(说的就是朱棣的靖难,他被封为燕王。)
朱元璋当时就被说愣了,燕子飞进南京怕什么,还怕它吃人吗?还没等他提出质疑,刘基脱口而出,当场做了三首打油诗,居然让老大根本没有插嘴的机会。
刘基身为明初文坛领袖,文笔当然让别人眼红,让自己走红。可就在这一天,就在皇宫里,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他吟出了这辈子最多的N篇打油诗。
诗是这样的:
有人会御驾亲征南京城哇,您的一院大好河山都会被永乐帝平定。(1399年,朱元璋的四儿子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三年之后占领南京,改次年年号为永乐。听不懂的朱元璋还傻乐呢。)
南京的读书人会让和尚接管啊,有一半的英雄豪杰都送回老家哈。(朱棣的谋士道衍和尚控制朝廷文官,朱棣大杀前朝大臣。“送回老家”不就是干掉之意吗?)
北方的蒙古侵略者残害大明百姓哪,皇帝亲自出征希望打出和平局面啊。(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侵犯明朝边境,朱棣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率大军亲征。)
那些失算的功臣们都不敢劝诫啊,无数生灵涂炭掩盖了皇帝的惊魂了。(朝中重臣都不敢阻止英宗的亲征,土木堡一战,二十万明军全军覆没,英宗在逃跑途中被俘。)
国家的瑞云被压制了七年了,蒙古人不敢伤害贤良的皇帝啊。(英宗的弟弟代宗继位,压制了哥哥七年,不过蒙古人不敢伤害英宗。)
他们把金龙送还故乡啊,大明边疆拨开云彩看到日月之光哈。(蒙古人将英宗放回北京,七年后他再次上台。从此大明就云开雾散,日月重新照亮边疆了。)
帝曰:“此时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乱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基曰:“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乖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练金精龙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谁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朱元璋趁刘基换气的工夫,抓紧时间提问:“这时候,朕的天下怎么样了?呢?”
“不好意思,天下大乱啊。”
朱元璋表示不能相信:“我老人家打下来的江山,谁敢来挑事?”
刘基说:
当时大明天下发生饥荒的情况相当奇怪啊。(成化、弘治年间,即1465年至1505年,明朝发生了多起饥荒。)
国家栋梁正德皇帝刚出生时可是乖婴儿啊。(刚出生还不会做坏事,能不乖吗?)
紫禁城宽阔庞大任由他随意穿行了。(其实是把皇宫改建成自由市场尽情玩乐。)
正德皇帝长大后可是天下太平啊。(靠的是刘基的老乡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
后来的皇帝为人老练且生命力旺盛哇。(正德的堂弟嘉靖皇帝少年老成,并跟大臣们斗了四十六年。)
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堪称昆玉啊。(嘉靖的儿子隆庆和孙子万历性格古怪,但为政宽松,没事就把自己关起来不上朝,刘基这么说是在打朱元璋的脸吗?)
谁能想到后来的皇帝任用奸人治国啊。(天启皇帝重用太监。)
让八千女鬼扰乱了大明朝纲啊。(“八千女鬼”合一个魏字,暗指魏忠贤专权。)
帝曰:“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者,若何?”
基曰:“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
帝曰:“莫非父子争国乎?”
基曰:“非也,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谓未已?”
基曰:“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卦曰: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戊子已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
朱元璋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一上台就严禁太监干政,甚至不让他们读书识字。可这位开国皇帝哪里晓得,两百多年后的太监居然可以一手遮天,可以称“九千岁”,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死活,改变大明江山的命运。他认真地问:“这八千个女鬼,是如何乱了朕的江山?”
刘基说:
忠臣贤良纷纷遇害如同山崩啊。(魏忠贤残害忠良,朝中多位大臣被迫害致死。)
本来无事的水边被血染成了异潭啊。(形容当时情况之惨烈。)
皇帝的亲骨肉被人拯救了。(天启皇帝的亲弟弟朱由检逃脱了迫害,后来登基成为崇祯皇帝,并铲除了魏忠贤。)
但可怜的皇帝父子还是难有顺当哇。(指崇祯及其儿子命运悲惨,不是自杀就是他杀。)
朱元璋有点听不下去了:“难道是亲生父子为争夺皇位自相残杀?”
刘基平静地回答:“不是这回事,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到这时候天下很不安定。”
卖糕的,你刘老头这是打什么哑谜啊。“木”字上横放一把曲尺,不就是“朱”吗,不就是指大明江山吗,不就是说遇到(清世祖)顺治皇帝就要玩完吗?可是,你也照顾一下皇帝的智商嘛!
朱元璋傻傻地听不明白,还在问呢:“什么情况,算是很不安定呢?”
刘基对道:
皇帝的万子万孙层层叠叠哈。(你们皇族不控制人口增长,乱生一气怪谁呢。)
一个皇帝穿着黑衣上了万岁山哇。(当然不是去旅游,是去上吊,这皇帝就是崇祯。)
大明的王侯再不来朝见皇帝了。(崇祯在危难之时,连个勤王的人影都没等到。)
十八个好孩子难上加难啊。(大明一共十六个皇帝,加上南明三帝,共计十九帝。也就是说,以后这十八人都是朱元璋的后代。)
卦上说:“木下一了头(李),目上一刀(自),一戊丁(成)。当时大明天下只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是报国无门。”(这句话好懂,但朱元璋脸色应该不好看。)
戊子已丑两年国家局势乱如麻啊。 (崇祯皇帝一上台就麻烦不断。)
好多地方的老百姓都离家逃难去了。(全国多处地方发生饥荒,人民游离失所。)
偶然遇到饥荒就引发了游民暴动啊。(陕北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
唯有我们的好桂花镇守边关保护大明哪。(说的是吴三桂将军忠勇善战。)
帝曰:“偶遇饥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喜见子孙耻见日,衰颓气运早升天。月缺两二吉在中,奸人机发走西东。黄河涉过开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乱乎?从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迁南迁北定太平,佐王佐帝有牛星。运至六百又得半,梦花有子得心惊。”
帝曰:“有六百年之国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天机卿难言明,何不留下锦囊一封,藏在库内,世世相传勿遗也,急时有难,则开视之,可乎?”
基曰:“臣亦有此意。”
朱元璋自己就是流民出身,造反经验比谁都丰富。他说自己第二,没人敢争第一。因此老朱很有些不屑地说:“偶然遇到饥荒,那些没本事的平常小丑,就能夺了朕的天下吗?”
刘基没有正面回答,继续吟诗:
西面来的土匪就要杀到眼前了。(指李自成于1644年进攻北?京。)
没有一个忠良敢于实话谏言啊。(崇祯身边的文武大臣均不敢告诉皇帝实情。)
皇帝盼望见到子孙却感觉无脸见人哪。(崇祯不愿意去南京看守流亡政权。)
大明的衰落运势早已无法挽回啊。(南明的半壁江山后来也很快丧失了。)
就算是周公复生也难以拯救哇。(“月缺两二吉在中”,是个“周”字。)
奸臣们纷纷背叛皇帝开溜了。(崇祯的大臣纷纷逃离京城。)
流寇跨过黄河杀奔至紫禁城啊。(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
皇帝从梅花山上去了天宫啊。(梅山同煤山,即万岁山,崇祯上吊之处。)
朱元璋得知自己的后代要在梅花山遭难,心里当然很不好受。他自作聪明地说:“伯温先生,难道说梅花山将来会有土匪作乱,我多派些士兵严加看守如?何?”
刘基看着朱那张急切的马脸,心说你这么关心子孙后代的命运,却舍不得跟我分一块烧饼,这样真的很low(低端),知道吗?但天机不能完全泄露,不然问题可严重了。他说:“陛下,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大明王朝迁南迁北定太平啊。(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迁都北京。)
无论辅佐王吴王还是皇帝,靠的都是牛星啊。(指有才华的读书人。)
我朝的国运也就六百年再减一半哪。(明朝从1368年建国到1662灭亡,计294年。)
如同梦花落子得心惊一般,天下从此安定了。(指满清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得到确立。)
朱元璋突然兴奋起来,激动地说:“大明要是有六百年国运,朕心满意足了,也不想再要一半了。”看来没文化真可怕,这哥们压根没听明白。刘基看皇上高兴,当然也不忍心点破。朱元璋接着说:“伯温先生,天机靠你几句话也难以说清楚,何不留下锦囊一封,锁在朕的宫殿里,让我的子子孙孙世代相传,不敢遗忘。如果遇到突发状况,就打开看看……行不行嘛,你倒是说话啊?”
朱元璋收起了皇帝的威严,倒像个小姑娘一般撒起娇来。刘基一见,赶紧表态道:“皇上您就是不说,老臣也正想这么做啊。”
遂又歌曰:
“九尺红罗三尺刀,劝君任意自游遨。阉人尊贵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秋。臣封柜内,俟后开时自验。桂花开放好英雄,拆缺长城尽孝忠。周家天下有重复,摘尽李花枉劳功。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云盖中秋迷去路,胡人依旧胡人毒。反覆从来折桂枝,水浸月宫主上立。禾米一木并将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帝曰:“二十三人乱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该万死,不敢隐瞒,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于是刘基又开始吟诗了:
美人的红罗有九尺,英雄的刀才三尺啊。(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领清军入关。)
胡人给了投降者随意行动的权力啊。(多尔衮给吴三桂的高官厚禄,是他难以拒绝的。)
掌朝太监贪图享受不修武备哇。(魏忠贤为患时期,努尔哈赤趁机崛起。)
让胡人有了二百八十年的江山啊。(清朝从1636年建立到1912年灭亡,计276年。)
刘基略做停顿,说:“我把锦囊封在您的柜子中,等日后打开时,自然灵?验。”
刘基的锦囊里装的是什么呢?朱元璋一辈子都没打开,也永远没机会知道。不过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明太祖死后第四年(1402年),这个锦囊还是被一枚小鲜肉打开了。
当时这小伙子一边哭,一边从锦囊里面拽出一把剃刀,将自己剃成了秃瓢;拉出一套袈裟,把自己打扮成和尚;抽出一串佛珠,挂在自己脖子上;又掏出一张寺院的度牒,藏在自己怀中。
接着,他在房间内放了一把火,随后就借着熊熊火光,消灭了心中的怒火,转身迅速逃跑了。
他是谁?朱元璋最喜爱的孙子朱允炆。
他为什么要逃?他叔叔朱棣杀进南京,到处搜捕他。
他逃脱了吗?似乎没有目击证人。但后来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据说就是为了捉拿大侄子归案。
镜头切换回来,刘基还在继续吟诗:
桂花开放了这是大明的好英雄啊。(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功勋卓著。)
可惜他打开长城屏障给胡人尽了孝忠啊。(1644年4月,吴三桂放清军入关。)
大周的天下又重建了哇。(其实是指1644年5月,南明政权在南京建立。)
姓李的土匪被一网打尽劳而无功嘛。(1645年,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清军剿杀。)
那些生活在黄牛背上、啃着鸭头的胡人哪。(形容满人生活水平低下。)
从此能够享受中原的珍宝与粮食啊。(满人在中原大量圈?地。)
而带路的将军却如云盖中秋一样迷失了方向哇。(指很多投降清朝的明将最后无法善终。)
胡人一如继往啊胡人相当狠毒了。(清兵入关时大肆杀戮,嘉定十日,扬州三屠都不在话下。)
桂花将军再次起兵反抗胡人啊。(1673年,吴三桂因为康熙撤藩而起兵反清。)
大水浸了月宫啊清帝上位哪。(水浸月宫主上立,是为“清”字。)
禾米一木最终被消灭殆尽啊。(“禾米一木”就是朱字,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朱元璋后代最终被铲除干?净。)
二十三人就能纵横八方了。(努尔哈赤起兵凭借的是十三副铠甲,二十三也许是十三的错写,八方居意指满清八旗制。)
朱元璋听得云山雾罩的,只好发问:“区区二十三人就能搞乱朕的天下,此时八方可还能安居否?”
刘基一看瞒不住了,只能下跪做忏悔状:“老臣罪该万死,不敢向皇上隐瞒,这个时候啊,大明江山已经灭亡多时了。”
评价:
明朝打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因赶走蒙古人而建立,却因满洲人的入侵而灭亡,似乎冥冥之中有天意。但明朝到了末年,面对的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困局:外有皇太极和多尔衮,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朝廷总是疲于应付,顾此失彼。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朝代。尽管有前期朱元璋的残暴统治,最终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开放、治国最长久的一个王朝。这当然与刘基的独特贡献密不可分,拙著中有详细叙述与分析。
帝大惊,即问此人生长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天下何如?
基曰:“还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土牛。”
帝曰:“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乃此竟有二百余年之运耶?”
基曰:“雨水草头真主出,路上行人一半僧。赤头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总才说。须是川水页台合,十八年间水火夺。庸人不用水火臣,此中自己用汉人。卦分气数少三数,亲上加亲又配亲。”
朱元璋猛然惊醒,抓紧时间又问,胡人生长在什么地方?穿戴什么样的衣冠?以什么为国号?他们治理天下的水平如何?能有朕这样勤政爱民吗?生怕这老头子又打哑谜。
刘基的回答,居然又是一首诗。
二百八十年间一直是胡人统治的天下啊。(从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到1912年灭亡,共计276年。)
二百八十年来的胡人统治让汉人很担忧哇。(汉人反清复明的念头从来没有断过。)
二百八十年里穷苦人天天盼着好日子了。(牛郎并非织女的丈夫,泛指老百姓。)
二百八十年后嫦娥居然许配给了土牛啊。(暗指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下嫁平民。)
朱元璋说:“从古到今,胡人都没有百年的国运,为什么这些胡人居然能有二百多年的运数,这不科学吧?”老朱的观点,不知道是听谁说的?北魏、契丹和金的政权持续时间都远远超过了百年。
刘基回答道:
天降大雨时头上长草的真主出现了。(“雨水草头真主出”合一个“清”字,暗指清朝确立了统治地位。)
路上的男人长得有一半像和尚啊。(指清朝人要剔掉前额的头发。)
不剃头的孩子都满脸流血啊。(指不剃发留辫的男人都要被杀。)
胡人倒置了三元才安定了局面哇。(暗指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接受汉族文化)
必须出现一个国君川页水台合啊。(“川页”为顺,“水台”合为治。刘基,你考虑过皇上的理解能力吗?)
他执政十八年被水火夺走了。(清世祖顺治在位十八年后死于天花,一说是在五台山清凉寺出家。)
后来的庸君不用水火之臣啊。(“庸”字去“用”加“水火”是个“康”,暗指康熙继位。)
从此他自己重用汉人当官啊。(康熙朝有许多汉人高官,如张廷玉、陈廷敬等。)
八卦重叠六十四分少了三分了。(康熙在位六十一年。)
皇室亲上加亲又给亲人互相配婚哇。(满清皇族近亲结婚相当普遍,康熙甚至把自己的亲姑姑纳为妃子。)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夺火灭,亲上加亲,莫非驸马作乱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济。安享太平,有位有势。时值升平,称为盛世。气数未尽,还有后继。宝剑重磨又重磨,抄家灭族可奈何。阉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诛戮多。李花结子正逢春,牛鸣二八倒插丁。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无声。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泥鸡啼叫空无口,树产灵枝枝缺魂。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见生中相庆贺,逍遥周甲乐饥荒。”
朱元璋听热闹不怕事大,就问:“胡人到了这个时候,实行专制统治,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搞近亲结婚,难道是驸马捣乱?”
刘基说:“不对不对,胡人多是英雄,平定了内乱。国家安享太平,朝廷地位崇高。当时正逢升平,绝对称得上(康乾)盛世。”
这时候不吟首诗就说不过去了,刘基张嘴就来:
胡人的宝剑磨了一遍又重磨啊。(指康乾盛世时期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扩张领土。)
皇亲权贵抄家灭族无可奈何啊。(在此期间诸多皇子和权贵被杀和抄家。)
胡人的社稷里面藏着邪恶之鬼了。(“阉”字应为误记,清朝太监的干政能力可以忽略不计。)
无论孝悌还是忠奸都诛杀甚多哇。(指宫廷的权力斗争有很多的牺牲品。)
正值春天屋外的李花有了果实啊。(暗指康熙的妃子乌雅氏与外人私通生下雍正。)
牛鸣了十六下又少了三下哇。(二八得十六,再减三,意指雍正在位十三年。)
六十年一甲子又多出一年哪。(指康熙在位六十一年。)
把螺角倒过来吹没有声音嘛。(指雍正非康熙亲生的事实无法挽回。)
点画一位佳人让她的发丝自己分了。(一点一画左丝右佳,合成“雍”字。)
当年皇帝的后嗣一止不是真亲啊。(一止为正,雍正不是康熙亲生。)
泥鸡想啼叫可惜没有口哇,大树有了灵枝可惜枝却没有魂啊。(暗指雍正之子乾隆是被掉包的汉人。)
朝廷大臣饱受盘剥每月都没有余钱了。(大臣薪俸不高,靠收贿赂拿回扣改善生活。)
人人都只会叩头,内心茫茫然啊。(指乾隆太过强势,大臣日子难过。)
皇帝一辈子都忙于游玩庆典嘛。(乾隆终生热爱旅游和文化事业,挥霍无度。)
自己逍遥一个甲子不管别人饥荒哈。(乾隆在位折腾了六十年,营造出了一个饥饿的盛世。)
帝曰:“胡人到此败亡否?”
基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然气数未尽也。廿岁力士开双口,人又一心度短长。时佐寺僧八千众,火龙渡河热难当。叩首之时头小兀,嫦娥虽有月无光。太极殿前卦对卦,添香禳斗闹朝堂。金羊水猴饥荒岁,犬吠猪鸣泪两行。洞边去水台用水,方能复正旧朝纲。火烧鼠背犹自可,虎入泥窝无处藏。草头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儿作主张。二四八旗难蔽日,思念辽阳旧家乡。东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狮,分南分北分东西。偶逢异人在楚归,马行万里寻安歇。残害中女四木鸡,六一人不识,山水倒相逢。黄鬼早丧赤城中,猪羊鸡犬九家空。饥荒灾害皆并至,亦似风登民物同。得见金龙民心开,刀兵水火一齐来。文钱斗米无人籴,父死无人兄弟抬。金龙绊马半乱甲,二十八星问士人。蓬头女子遇蓬头,揖让新君让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