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上任何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一般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传记研究;二是著作研究。我们研究卢梭的教育思想也不例外。
一、卢梭的生平
卢梭出身于瑞士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生活艰辛,长期过着漂泊动**的生活;其后半生几乎全靠替人抄写乐谱换来的微薄收入过日子。1749年,《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获奖,使他一举成名。从此,他决心放弃对财富和声誉的奢望,埋头从事著述。他的名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 sur L’ Origine et les Fondemens de I’ 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1755)、《社会契约论》(Du Contract Social,1762)及《爱弥儿》(Emile ou sur I’ Education)奠定了卢梭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基础。卢梭代表了小资产阶级、小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呼声,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憎恨和民主共和国的热情,因此他的著作不能为封建专制政府所宽容。1762年至1769年,法国、荷兰、瑞士等政府逮捕卢梭,将其著作焚毁。直至1770年才获法国政府赦免,他重返巴黎。晚年,他完成了自传体小说《忏悔录》(Les Confessions),叙述了他一生坎坷的遭遇。1778年7月2日,这位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家与世长辞。
有关卢梭的人生描述,在研究者的眼中很富有变幻色彩,他们说:“卢梭是一位自然之子,自由之子;卢梭是一位‘看到了另一个宇宙,变成了另一个人’的人;卢梭是一位蒙莫朗西森林的隐居者;卢梭是一位流浪的‘无罪的’人;卢梭是一位‘孤独的散步者’;卢梭是一位‘不老的’人。”[2]“在卢梭同时代的作家中,他是惟一的富有流浪生活经验的人。”[3]卢梭一出生就没有了母亲,由于他的童年缺少母爱,这明显影响他的生活。缺乏母亲的关心导致了他在《爱弥儿》第1卷中赞美母性,要求她的责任。[4]“在法国的政治著述家、文学家和音乐家中,要数卢梭的命运最为奇特。他‘名满全欧’,因著书立说出了名,也因著书立说招了祸,书被焚毁,人身受到威胁,虽幸逃脱缧绁,但到处被人驱赶,几无容身之地。他在生之时,敬仰他的人顶礼膜拜,称他为‘平等之友’、‘精神的导师’,而憎恨他的人则恨之入骨,说他是背叛上帝的魔鬼和制造社会动乱的人。一个人同时集莫大的荣誉和莫大的羞辱于一身,这种例子是不多见的。”[5]
以上就是后人对卢梭人生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描述。
二、卢梭的主要著作
卢梭的教育思想形成,是他的生活经历的反映,抑或是18世纪教育现实的映射,还是他对社会科学的猜测,即内省和追溯的结果?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但在本书作者看来,思想家们对人类知识的贡献主要是通过他的著述体现出来的。卢梭不仅生活于一个产生伟大著作的时代,而且他自己也是一个拥有伟大著作的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种类繁多,主题多样,音乐、戏剧、诗歌、化学、植物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法律、教育、小说等无所不包。
卢梭的著作之间有何关联?尤其与我们所研究的卢梭的教育思想之间存在何种内在的逻辑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解读其主要文本看来是必要的。
(一)《论科学与艺术》
这是卢梭最早的一部重要作品,是应第戎学院的征文而作。原名是《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发表于1750年,它奠定了卢梭成名的基础。此文以其惊世骇俗的论点和振聋发聩的文笔在法国思想界激起了轩然大波,摘取了第戎学院征文头奖的桂冠。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是:“自然是美好的,出自自然的人是生来自由、平等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美好来代替‘文明’的罪恶。”[6]卢梭以后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中的基本观念都可以溯源于此书,比如,宣扬天赋人权从而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的《社会契约论》、宣扬返于自然从而在文艺思想领域上开创浪漫主义之先河的《新爱洛漪丝》、对空虚腐化的贵族文化的抗议反映了第三等级中的平民阶层对返璞归真的要求的教育著作《爱弥儿》。该书标志着卢梭早期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形成。
卢梭在此书中,实际上把科学与文艺和奢侈**靡、道德沦丧联系在一起,视之为表征和影响国家命运乃至人类幸福的重要因素。这本书对我们理解卢梭的教育思想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卢梭的社会恶理论的背景所在。
卢梭考察了科学和艺术的伦理价值,提出了“自然—文明”的二元对立来作为自己的理论原则。在他看来,科学与艺术不仅对社会有害,而且“对于道德品质就更加有害了”。这一原则构成了卢梭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和核心,对此,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等一系列论著里做了更深入、更系统的阐发。
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中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他谴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占统治地位的贵族统治阶级的虚伪的科学与腐朽的艺术,抨击以社会不平等为基础的贵族统治阶级的“文明”。他认为这种“文明”社会的风尚是堕落的,唯有平民,唯有“纯朴的灵魂”才可能具有深刻真挚的感情。这为卢梭在《爱弥儿》中描写了一个不为人压迫人的“文明”社会所玷污、完全出于自然之手的理想人格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这是卢梭应1753年第戎学院的又一次征文而作的。征文题目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人类的不平等是否为自然法所认可?》,如果说第一篇论文基本上是从伦理角度出发的,那么此篇论文则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社会发展观点。他通过对人类文明史发展过程的分析,提示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认为人的天性本是善良的和优美的,只是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才变得邪恶和堕落。他指出,凡允许少数人压迫多数人、压制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制度都是违背自然法则的,都没有权利存在而应当毁灭。
在此书中,卢梭以分析现已不存在的人类的自然状态作为出发点。在卢梭看来,自然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东西应与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在人的自然状态上所添加或改变了的东西区别开来,应从人类现有的属性中辨别出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为的。
卢梭区分了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不平等。他说:“我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我把它叫作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起因于一种协议,由于人们的同意而设立的,或者至少是它的存在为大家所认可的。第二种不平等包括某一些人由于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譬如:比别人更富足、更光荣、更有权势,或者甚至叫别人服从他们。”卢梭的这种平等观念实际也体现了他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二元对立模式,问题是自然状态是如何过渡到社会状态,第二种不平等又是怎样产生的。
为此,卢梭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中回答了“是什么力量使人类从平等的自然状态过渡到不平等的社会状态”的问题。他明确地把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归结到私有财产的出现和私有制的建立。卢梭指出,私有观念一旦产生,自然状态的极限便已来到,而人类也就永远地失去了自由、自主。由于私有制和不平等的产生,人的本性也发生了变化。
卢梭在此书中对不平等的起源的分析所提出的结论,在其激进的革命性方面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启蒙思想家。卢梭以人类天赋的自由、平等的自然权利来证明私有制及其造成的社会不平等是违背自然的、不合法的,宣告封建专制制度是最暴虐、最腐朽、最违反人道的社会制度。
(三)《新爱洛漪丝》
它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等级制度。这部小说诉诸形象与感情,唤起读者对这个不合理制度的憎恶和愤慨,对贵族阶级窃据特权、奴役人民的罪恶予以控诉和痛斥。《新爱洛漪丝》主要通过对主人公纯真爱情的歌颂来表达反封建主题,它的艺术魅力也首先体现在对情感的描写上。有人称“卢梭是法国的第一位情感作家”。卢梭是自然感情的崇尚者,他始终以人的纯朴真率、毫无讳饰的感情向统治阶级的虚伪造作、腐朽病态的风习挑战。《新爱洛漪丝》对当时贵族阶级行为准则和习俗风尚进行猛烈冲击,阐明一种新的道德观念,表达卢梭对合理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卢梭在此书中还对大自然进行了描写和热情讴歌。他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实际这是他对贵族阶级腐败“文明”的深切厌恶,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由而纯朴的生活的热烈渴望。他在构思《新爱洛漪丝》时确定了要以大自然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景。他尽力表现大自然的美,这与他一贯的自然理论是一致的。但卢梭笔下的大自然总是和人的内心相沟通契合,并浸润滋养着人的心灵,培育着人的纯朴天性,没有被“文明”打上丑恶的印迹。不言而喻,卢梭之所以推崇和歌颂大自然,是寄托着追求自由、解放感情和张扬个性的寓意的。
《新爱洛漪丝》体现了卢梭崇尚自然、返回自然的思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自然”一语固然是指山川草木、鸟兽鱼虫所构成的自然界,也指人类自然的生活状态,并进而意味着纯真质朴的自然人性,这三重含义在卢梭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是有机融合、不可分割的。卢梭在小说中不仅为绮丽壮观的自然风光所陶醉,而且为人民纯朴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俗所感动。质朴的生活和纯真的天性与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造作的风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新爱洛漪丝》是卢梭整个思想的艺术化的体现,又是一部划时代的文学杰作。近两个世纪以来,被古典主义放逐于艺术王国之外的情感、个性和大自然,被他赋予了崇高的地位。作为其精髓与内核的自由、民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更标志着时代精神即将发生深刻转变的趋向。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就发端于卢梭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更直接受到卢梭崇尚个性解放、情感自由以及赞美大自然的精神的激励。18世纪末,整个欧洲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后来又勃然兴起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这些都是在卢梭思想的直接推动下进行的,因此卢梭被视为“浪漫主义之父”。
(四)《社会契约论》
此书是卢梭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其中心思想是:“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7]它提供了集体的聚合良知——公共意志。
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相比,此书所要探讨的是,“在社会秩序之中,从人类的实际与法律着眼,能不能有某种合法而又确切的政治规则”,也就是说,不在于论证国家的起源,而在于研究国家的组织。目的是要确定怎样的政治制度才是合乎正义与切实可行的,怎样才能恢复与保障人类在不平等的社会、不合理的制度下所丧失了的平等与自由。从此书中可以看出,卢梭开始从激越的感情渐趋冷静与深沉,由道德义愤转入理性思考,由历史与现实转向未来,由破坏转为建设。从早期的“返回自然”思想转向未来的乌托邦。卢梭曾反复申说,简单地回到自然状态下去做野蛮人是不可能的,而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进步,“回到自然状态的原始阶段,是无法实现的,历史是不会倒退的。纵使人类能够退回到野蛮人的状态,他们也不会因此就更幸福些”。
这就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主题,是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阐发了他的政治学说的基本原理,为18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较早的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并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确定了基本原则。
另外,卢梭还撰写了《忏悔录》《论政治经济学》《孤客漫步遐思录》《论戏剧:致达朗贝尔信》《让·雅克审判卢梭》等著作。尤其是在《论政治经济学》中,卢梭谈到了公民教育问题,颇值得重视。需要说明,由于在研究卢梭教育思想时,主要的资源来自于《爱弥儿》,因此在这里就不单独对《爱弥儿》进行解读了。
(五)关于卢梭著作之间的关系
尽管学者们在卢梭著作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没有共识,但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其教育思想的解释。从卢梭著作的单个文本来看,《新爱洛漪丝》是一部文学作品,表现情感自由、个性解放和崇尚自然的主题,是对人的自然情感、健全道德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描绘。针对贵族的腐化堕落,他提出了一种合乎资产阶级理想的家庭道德。针对色情和荒**,他提出了一种更健康的情感生活。《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它对合理的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探讨,阐明了关于国家性质、人民主权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提出了一个民主的、平等的社会原则。在那种社会里的人,可以说都是由道德激励着的公民,也就是说,都是一些爱国者。《爱弥儿》是一部教育论著,探讨人的天性发展、健全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未来理想社会“新人”的方针,因此是对完美人性培养方法的研究。同时,在卢梭看来,要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必须改造个人,因此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一个合乎自然法的教育计划。针对这样一种卢梭的文本逻辑,评论者说:“三部著作相互关联,好像都属于一个整个的伟大的计划。”[8]“一个公正的政体不仅需要公正的原则,而且需要公正的公民来履行这些原则。《社会契约论》中描述的政体依赖于《爱弥儿》中拟订的教育计划,一个描绘真正完美发展的人的教育计划,一个能成为自由和理性的公民的教育计划。”[9]“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社会契约论》,甚至还有《新爱洛漪丝》,都以许多教育理论作为主要的和基本的主题。”[10]
《卢梭传》中谈道:“我们应当首先把《爱弥儿》看做是他深刻思想中的一环。在谈到这部著作和他的两篇论文时,他对马尔泽尔布先生说:‘这三部著作是不可分开的;三部著作应合起来成为一部完整的著作。’我们发现:这三部著作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部以人类天生的善良为基础的人类学。”[11]
对卢梭而言,一种新的政治秩序和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是人类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这恰恰是卢梭在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这两部著作体现了政治秩序与教育相结合,成为卢梭思想的一个情结。这是研究卢梭教育思想所要面对的问题。
卢梭把《爱弥儿》和两部获奖作品《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宣称为“不可分割的作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一的整体”[12]。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卢梭宣称,现行的社会压迫和腐败是因为文明的进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再次强调在原始社会存在的自然的生理和理智的不平等,几乎是不明显的,而随着文明的进展,绝大多数压迫性的特征,尤其通过私有财产的设置而产生的不平等则越来越明显。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表明教育如何使文明的弊端最小化,并使人尽可能地接近自然。卢梭撰写《社会契约论》以反抗压迫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撰写《爱弥儿》的目的在于以应当是自然的和本能的或自发的培养取代传统和死板的教育。问题在于卢梭所指的传统的和死板的教育是什么,结合文本看,主要是指拉丁文法、拉丁文和死记硬背等传统教育。
由此看来,我们在研究卢梭的教育思想时必须研究卢梭的主要著作,仅一部《爱弥儿》是无法准确把握其教育思想的内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