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爱尔维修的启蒙教育思想(1 / 1)

克劳德阿德里昂·爱尔维修(Claude Adrien Helvétius,1715—1771)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思想家。他于1715年1月出生于巴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时专心钻研传播科学和民主思想的著作,并从中吸取思想的营养,其中对他影响较深的就是洛克。爱尔维修还与法国进步的知识界直接交往并向他们请教。这些人中有巴黎科学院秘书长丰台涅(Bernard Le Bovier Fontenelle,1675—1757)和巴黎皇家植物园园长布丰(Georges Buffon,1707—1788)等,而对他的思想具有重大影响的要属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爱尔维修在1758年出版了《精神论》(De l’esprit)一书,1769年完成《论人》(De l’Homme,de ses Faculte’s intellectuelles,et de son édueation)。前者赞颂情欲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以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人、道德、法律、教育等问题,大胆揭露宗教及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后者把批判的矛头也指向封建专制制度,但其内容更侧重于论述教育问题,一方面反对宗教教育,另一方面提出资产阶级的教育主张。爱尔维修于1771年12月26日逝世。

对爱尔维修的启蒙思想,包括教育思想的评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说的:“爱尔维修也是以洛克的学说为出发点的,他的唯物主义具有真正法国的性质。爱尔维修也随即把他的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爱尔维修“论人”56)。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人类智力的天然平等……人的天性的善良和教育的万能,这就是他的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因素。”[49]这里,他们指出了爱尔维修启蒙思想的全部内容。而爱尔维修的启蒙教育思想却是以他的唯物主义、利益主义或者说功利主义等思想为基础的,它的内容是人类智力的平等和教育的万能思想。也就是说,作为一位启蒙教育思想家,爱尔维修提出了与道德学说相关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建立了与民族学说相联系的民族性格形成的教育理论,建构了与政体学说相连的政体教育思想。另外,他的著名的“教育万能论”和“智力平等说”向来是教育思想史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所有这些构成了爱尔维修的启蒙教育思想。这里,以爱尔维修的教育批判思想为切入点,论述他的感觉、经验主义的智力平等思想和生活之和的教育万能思想,以及他的道德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一、教育批判思想

爱尔维修与启蒙运动时期其他的思想家一样,对现行教育进行了批判。其批判的依据在于他的生活之和的教育万能思想,也就是说,君王、教士、修士和儿童之所以是那个样子,全由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爱尔维修指出,在当时的欧洲,特别像法国这样的天主教国家,教育分属于两个领域,一个是宗教领域,另一个是世俗领域。他以教育对人的影响为论据,勇敢地抨击贵族和教士。当君主未能把国家治理好时,“人们总是期待继位的君王改革弊端:他应当做出一些奇迹。这位君王继位了,什么都没有改变,国政依然如故”[50]。这是他受到坏的教育的结果。他说:“其实,一个常常受着比祖先更坏的教育的君王,有什么理由会更开明呢?”[51]君主是这样,教士和神学家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神学家们的精神之所以很少公正”,并且“有着虚伪的精神”,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好,特别是神学家们只“满足于经院中的行话,把空名当做实物,因而变得不能分辨胡说与真理,诡辩与证明”[52]。

由于在这两个领域中,贵族、官吏和教士、僧侣垄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学校来宣传与推行禁欲主义,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渗透了宗教精神。他们向儿童灌输宗教教义,使人们不明真理。贵族和教会推行的是愚民政策。爱尔维修为此指出,愚民政策下的“知识将会使法国人明白专制制度的祸害”[53],因为对于教士和贵族而言,人民越无知,就越易驯服,对他们的决定就易服从。爱尔维修看到,“祭司关心的永远是使人们的目光远离真理。一切有教育意义的读物都禁止人们阅读。祭司把自己和人们关在一间黑屋子里,在那里只干一件事,就是把可以漏进光线的缝隙堵死”[54]。在爱尔维修看来,神学家们用宗教教义来麻痹青少年的思想,是一些害人虫,所以他曾骂神学家是“畜牲”!主教是人中间最野蛮的,而修士自幼就养成了行为和思想上的假冒伪善的习惯;越是惯于矫情作伪,其危险性就越大。他尖锐地指出,天主教会所宣传的教义是虚伪的,是骗人的,是不科学的,因此,爱尔维修十分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他认为,有了知识,就有幸福。知识能帮助人们分清黑暗与光明,知识使人们明白正义与真理。

爱尔维修还尖锐地批判了认为人的智愚、人的不平等是由先天决定,是由人的社会出身决定的谬论。他提出,“人生而无知,并非生而愚蠢”。人的愚蠢是由不良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他写道:“在文明民族中间,如果愚蠢是人们的共同的状态的话,那是一种传染性的教育的结果;那是因为人们在那里受到伪学者们的教导,在那里读了愚蠢的书。”[55]显然爱尔维修的思想非常清楚,法国人民的愚蠢是封建专制制度和经院教育造成的。

爱尔维修以他的生态教育思想为武器,揭露了神学家、教士、修士们的虚伪、腐化的行为,剥掉了他们“神圣”的外衣,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教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接受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促进启蒙运动的发展。爱尔维修提出,必须改变由教会控制学校教育的状况,应该由国家创办和管理学校。为了培养爱国的公民,为了培养人的理性,为了清除宗教教育的影响,不能让教会再控制学校了。他说,一个民族如果把它的公民教育委托于教皇,这是民族的灾害。

二、感觉、经验主义的智力平等思想

爱尔维修在启蒙思想家中对教育认识独树一帜的表现主要是提出了感觉经验主义的智力平等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要依据就是,“我感觉,故我存在”。爱尔维修是一个经验主义者、感觉主义者。

在他看来,精神的意义在于:“自然提供给我们各种对象;这些对象与我们之间有一些关系,它们彼此之间也有一些关系;对于这些关系的认识,构成了所谓精神。”[56]他把自然与精神联系起来,认为自然永恒存在,是具体而可感觉的物体的总和,自然中的物质不可毁灭。那么物质又是什么呢?他回答说:“可以看到,人是物质的创造者(如果我胆敢这么说的话),物质不是一个存在物,自然中只有人称之为物体的个体,我们只能把物质这个词理解为一切物体共有的属性的聚合。”[57]尽管这种唯物主义哲学观把物质归结为物体共同属性的总和,有些失之偏颇,但他认识到物质是一个词、一个抽象的概念,这表现了他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和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因为物质是人创造的概念,不代表个别的感性的存在物,是建立在这种存在物上,由概括这种存在物的共性而来,标志人在思想上对宇宙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总和的把握。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自然观中的重要问题。爱尔维修认为,物质与运动是统一的,物质不能脱离运动而存在,运动是属于物质本质的性质,因而不需要一种动力赋予物质以运动。物质存在于自然中,运动也无所不在。他说:“人们看到星辰不断地变换位置,围绕它们的中心而连续旋转;人们看到一切物体永无休止地消灭,又以不同的形式再度出现;最后人们看到,自然处于永恒的酝酿和解体之中,谁能否认运动是物体所固有的,是存在的事物的原因?”[58]运动涉及变化的关系。爱尔维修明确地肯定运动是变化的原因,他认为运动创生、消灭、保存和使一切事物生机勃勃;没有运动,则一切都是死寂的。但同时他又认为,运动存在于物理世界,也出现在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都由于运动而不断地破坏而又重生。不仅如此,爱尔维修还赋予运动以演化的意义:“神向物质说过:‘我赋予你以力。’立刻,那些服从运动规律的元素在空间的广漠中乱窜并且混淆起来,形成了无数神奇古怪的结合,产生了无数种不同的混沌,直到最后它们才在平稳和自然循序中定下位置,我们现在就是认定宇宙安排在这个秩序中。”[59]当然爱尔维修这里所指的神其实就是自然。自然是一活动的整体,整体中的一切事物都经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适者生存;奇形怪状、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自行消灭;自然本身由无序达到有序,这也是一个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自然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以及依靠这种力量而形成的阶段性,体现宇宙的演化和生物的演化。

爱尔维修在从精神、自然、物质的运动及其与变化的关系以及运动的演化的意义阐述其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同时,还认为宇宙中的事物体现连续性。在他看来,连续性的规律总是被严格地遵守着,自然中没有飞跃,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相继、联结在一起的,没有高下之分。重要的是,这种连续性原则蕴藏着反封建等级制度的意义。

从爱尔维修的“自然中没有飞跃”和自然中的事物的连续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中,我们看到了二者所具有的同等意义,而从这种关系中了解到爱尔维修的感觉主义哲学观。他认为,有特殊组织的肉体可以产生感觉,从而追问并写道,为什么在动物界有机体不能同样地产生人们称之为感觉能力的特殊性质?在他看来,感觉不是普遍的属性,而是物质有了特殊的组织形式才产生的一种能力,它随着这种物质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自然标志质的差异,如由无感觉能力向有感觉能力过渡。

爱尔维修立足于经验主义,始终不渝地维护感觉,痛斥形而上学特别是经院哲学所宣扬的属于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由此,爱尔维修重视观察,他认为观察是人类获取经验的重要途径。他承袭了培根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想,而洛克的经验主义更加直接地渗入他的意识,引导他考察认识的出发点。他坚决贯彻感觉主义的原则,把洛克的认识论思想推向极端,消除了其中代表人类认识的能动性因素。爱尔维修从感觉出发,但取消了内省,只让感觉独霸认识领域。他肯定感觉是人体最基本的机能,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为“我感觉,故我存在”。在他的思想中,感觉是物质结构所产生的一种性质,是一种能力,医学和自然科学史中展示的理解被显然证明了。在一般动物那里,它们的形体结构可能产生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是维系在它们的器官之上的,彼此之间有共存亡的关系。感觉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必然与物质相联系,有物质的基础。不过感觉不是处于任何状态的物质特征,而是某些有特殊组织的物质特性,即动物有机体的器官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当然,爱尔维修充分肯定了感觉与外界事物的联系,断言感觉是由客观对象在认知主体上所施作用的结果,是认知主体的感受能力受到任一对象刺激的结果。他认为人有两种被动的能力,一种是身体感受性,另一种是记忆。前者是接受外界对象在人身上造成的各种印象的能力,后者是保持那种印象的能力。在这两种能力当中,感觉是基础,是前提;没有感觉,不可能有记忆;而感觉之所以产生,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外界事物是出现感觉的原因。

爱尔维修认识到,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中,其感觉和思维的方式各不相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就会产生极大的差异;另外,人的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特别是偶然的条件所造成的心境不同,进而形成各自的利益或旨趣的不同。于是他说:“每一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印象快意不快意来评判人和物的;公众无非是一切个人的集合;因此他们只能拿自己的利益来当做判断的准绳。”[60]

总之,爱尔维修主张一切观念都起源于感觉,把感觉看作精神的唯一源泉。他认为感觉是人类最基础以至唯一的认识能力,其他的认识活动不过是感觉的变种。爱尔维修把人类认识的对象限制在可感觉的事物的范围内,凡是不能直接感觉的对象都被转换成有形象的事物;同时又隐含地把判断划归为比较,即比较具体的物或人的具体行为,以贬低思维的作用来论证判断即感觉。判断很重要,是因为它的全部内容是考察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精神的全部活动就在于我们具有一种能力,可以觉察到不同的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或相异之处,相合之处或相违之处。然而这种能力无非就是肉体的感受性本身,因此一切都归结到感觉”[61]。

认识论的发展证明了爱尔维修关于感觉即判断的论断是错误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醉心于肉体感受并夸大了它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强烈地反对当时存在的封建等级制度,为新兴资产阶级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这种思想内化于他的潜在意识就形成了一种促使他建构人类平等理论的动力,可以说,爱尔维修的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感觉主义哲学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反对封建的和宗教的等级秩序,从感觉主义来构建其人类平等的理论,为他的智力平等说和教育万能说建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感觉主义出发,爱尔维修肯定人在身体结构上相同,智力上的区别也相差无几;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与天赋的观念和神谕的启示无关,所有的人对事物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因而彼此能够交往,经营共同的社会生活。

每个具有良好器官的人,都有同样的认识能力,都可以认识真理,也就是说,人们在智力上是天然平等的。他的基本命题是:“我们的一切观念都是通过感官而来”和“一切构造得同样好的人都有同等的能力获致精神”。[62]他反对“精神不等是感官的精致程度不等的结果”的命题。他反驳说:“一些经验证明精神的优越与五官的完善程度不成正比。”[63]他甚至断言:“精神的优越程度与感官的完善程度无关,凡是构造得同样好的人,都由自然赋予了必要的感官细致程度,足以在数学、化学、政治学、物理学等方面达到最大的发现。”[64]不仅同等感官的人都能获致同样的精神,即使感官完善程度不等的人,也能得到同样的发展。每个人都有5种感觉器官,从自然界吸取知识,故每个人的智力是平等的。他在肯定人的5种感官对接受外界事物所起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否定认识与感官的完善程度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爱尔维修否定先天道德观念,认为人生而既非善也非恶,人的聪明与愚蠢、善与恶不是上帝决定的,也不是先天具有的,完全是后天所受教育的结果。显然,不仅人的智力水平是平等的,而且人的道德伦理水平也是平等的。他认为,如果人的道德、知识水平等一切决定于先天的机体结构,“这种看法最能包庇教师的懈怠和疏忽。如果是机体构造使我们几乎不折不扣地成为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又凭什么以学生无知和愚笨来责备教师呢?他会说:为什么把自然的谬误归罪于教育呢?”相反,“如果证明各种才能和美德都是后天获得的,那就会鼓励这位教师勤勉,防止他疏忽,就会使他更加小心地抑制学生的恶习,培养他们的美德了”。[65]

三、生活之和的教育万能思想

(一)人是教育的产物

爱尔维修的思想始终关注“人”的问题,可贵的是,他把人的问题看成了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他说:“哲学家研究人,对象是人的幸福。这种幸福既取决于支配人们生活的法律,也取决于人们所接受的教育。”[66]研究教育问题“必须首先认识人心,认识人们的精神及其各种活动”[67],即“追溯到人类各种理智能力和各种感情”的根源。唯有这个根源能够“昭示人类各种法律和教育所能达到的完善程度”,能够“揭明教育的力量对于人是多么大的力量”。[68]尽管如此,爱尔维修在智力平等思想那里解决了人们智力发生的来源相同的问题,但从人的智力过程和结果来分析,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差别在现实中也是明摆着的事实。既然人的智力天然平等,感官的完善程度与精神的发展无关,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智力和精神何以千差万别呢?爱尔维修说:“昆体良、洛克和我说:精神的不等是一种已知原因的结果,这个原因就是教育的不同。”[69]“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教育所致。这个结论说明了教育的全部重要性。”[70]另外,“精神的优越并非气质的产物,并非感官比较完善所致,并非一种隐秘的性质所造成,而是教育这一众所周知的原因的结果”[71]。他写道:“要是我证明了人果然只是他的教育的产物,那就毫无疑问是向各国昭示了一项重大的真理。它们将会知道,自己手里掌握着强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强大,问题只在于改善教育的科学。”[72]爱尔维修的逻辑是: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使我们成为我们现在这个样子”[73]。

看来,爱尔维修把精神等同于智慧,因为人的智慧牵涉不到气质和感官,纯粹是教育的产物。即便是天才人物,也不过是环境,即广义的教育所造就的。教育的艺术在于把年轻人安置在各种适宜的环境中以发展他们的心智和美德的胚芽。爱尔维修充分信任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能够创造一切。这实际上表明,人的本性可以塑造,可以通过教育趋于完善。他希望通过教育,祖国可以涌现出千百万个休谟和牛顿。这里包含着爱尔维修的一种理想,即他向往改革祖国的政体和教育设施,为年轻人发展自己的才能提供良好的环境。这里我们也看到了爱尔维修的教育的发展价值思想。

(二)教育即生活之和

爱尔维修所理解的教育在含义上是多方面的。他说,人们通常总以为聘请教师教儿童识字、读书、背诵教理问答就是教育。其实,“儿童的真正教师是他们周围的对象,他们的全部观念几乎都是从这些教导者得来的”[74],即周围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如父母、亲戚、朋友的人格、情感等的影响;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国家和社会环境,如立法等的影响。按爱尔维修的理解,“周围的对象”、家庭环境、国家制度等皆为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它们就是造就人的性格、道德和观念差异的因素。爱尔维修一再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思想、情感和智力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是由环境造成的,尤其是社会政治制度对人的思想感情有重大影响。他解释说:“统治人们的政治形式,永远形成我们教育的一部分。”[75]他指出:“青年的主要教师,是他生活于其中的国家的统治形式及其所产生的人的风俗。”

教育作为生活条件之和,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贯穿于人的一生,“我的一生其实只是一场长期教育”[76]。尤其在婴儿、儿童时期所受的环境影响的作用更加明显。“儿童获得运动和生命的时刻就是获得最初的教育的时刻。”[77]爱尔维修说,在儿童的最初时期,他们得到多少种感觉,他们就受到多少种教育,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着听、看、感觉。从某一对象接受的感觉刺激次数越多,获得的记忆也越清楚。儿童是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教育的。

(三)国家制度的生态教育功能

实际上,爱尔维修的教育观就是现代意义的生态教育观,也就是生态教育功能。制度的安排总会有其自身的教育功能,而爱尔维修的生态教育功能观主要看重法律和政治制度。孟德斯鸠关于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精神面貌和政体性格的理论涉及的政体教育思想,也蕴含着这种生态教育观。但爱尔维修进一步解释说,决定某些人的素质差异或某些民族精神面貌的不同因素不是地理因素,而是教育,即社会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律和政治制度。

爱尔维修也看到了历史上许多民族的性格和智能是随着它们的政体的改变而改变的,也是随着法律的差异而不同的。同一个民族的性格时而高尚,时而低贱,时而坚定,时而怯懦,就是由于国家实行了各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在爱尔维修的政体论中,专制国家的人们变得胆怯、虚伪和阴险。例如,法国“专制制度的特点是扼杀人们精神中的思想,灵魂中的美德”[78],使人们的精神变成僵硬的土壤;真理之水倒上去,却不能使之滋润肥沃;国家的公民不知荣誉为何物,天天走向愚昧无知,不能产生著名的作家,也不能使法兰西民族重享盛誉。

(四)立法是社会环境中最具影响力的生态教育功能

爱尔维修把人和民族是教育的产物理解为人和民族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产物,从而提出法律决定一切,于是他认为要改变当时法国社会苦难的现状,就必须改变现存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实际上,爱尔维修提出了一个命题,即立法具有教育作用。首先,立法是受制于社会制度的,因而不同的制度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封建的政治制度下,人们受到恶劣的环境影响,不能培育美德;个人的恶习不能单纯由个人负责,主要应该归咎于政府,尤其是立法;在不良的立法深处隐藏着一个民族恶习的根源,应该在那里挖掘,并予以根除。他说:“假如制定了良好的法律,这些法律将会让公民们顺着他们要求个人幸福的倾向,把他们很自然地引导到公共幸福上去。造成各个民族的不幸的,并不是人们的卑劣、邪恶和不正,而是他们的法律不完善……法律造就一切。”[79]总之,法律能够造就一切,立法者制定法律,但由于立法者的品性良莠不齐、价值观念不同,所以既可以通过法律导致人的恶习屡屡发作,扰乱社会秩序;也可以凭借法律因势利导,把人固有的自然倾向引入有利于公共福利的轨道,培育人的美德。显然,立法一方面与道德学结合了,另一方面又承担了进行道德教育的职责,显示了立法的充分的教育作用。爱尔维修的思想逻辑的必然结果就是:希望拥有理性比较完善的立法家。这种人“热衷于一种新荣誉,要想以人们的朋友这个称号留芳于后世……愿意造就一些幸福的人,不愿意造就一批奴隶……在我方才建立的那些原则中见到了一种新的、符合人类幸福的立法的端倪”[80]。这样的立法家独具慧眼、先知先觉,是一位从事立法工作的仁人志士。

爱尔维修还说:“人们在一种自由的统治下,是坦率的,忠诚的,勤奋的,人道的;在一种专制的统治之下,则是卑鄙的,欺诈的,恶劣的,没有天才也没有勇气的;他们性格上的这种区别,乃是这两种统治下所受教育不同的结果。”[81]爱尔维修的这段话揭示了自由统治和专制统治对人的品质、性格甚至才能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言下之意是,两种统治通过教育中介形成人的不同性格,而他所指的“教育”,如前所述,却是个人的一切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政府和立法。重要的是,他把教育的这种性格形成论与他的功利主义思想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育作为社会存在,可以改变、影响和决定人们的意识,铸造人们的性格,使利己主义向利他主义转化。看来这种认识直接导源于他对功利主义原则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的认识。

(五)道德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

爱尔维修最终把教育引入到道德功利主义的视野中来认识,应当说是18世纪的法国生活“趋向于直接的现实,趋向于尘世的享乐和尘世的利益,趋向于尘世的世界”[82]决定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永恒不变,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几乎相同的需要,这就是自爱,趋乐避苦,追求个人利益,希望满足肉体的感受性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客观事实,即人的本性来从事道德学的研究,重新规定道德学的内容,从考察人性入手,把痛苦与快乐认定为道德世界的唯一动力,而自爱的感情则是建立功利道德论的唯一的基础。他说:“如果自然界是服从运动的规律的,那么精神界就是不折不扣地服从利益的规律的。利益在世界上是一个强有力的巫师,它在一切生灵的眼前改变一切事物的形式。”[83]人以利益为准则,通过利益来看待一切事物,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的本性就是自爱,自爱的实质归结为自利,即个人的利益。由于爱尔维修持人性非善非恶的立场,即中性的人性观,善恶取决于教育政体的形式,于是教育、政体的形式应该为个人提供参与公共生活的条件,使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密切结合。爱尔维修把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的基础奠定在肉体感觉,即个人的快乐和痛苦的感受上。看来,爱尔维修是一个坚定的功利主义者,但他认为要弘扬功利主义原则还须看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他认为,我们自己的利益同公共利益是不可分割的;通过教育,一个人的自爱之情可以升华,转化为爱荣誉,受公众的爱戴和尊敬,从而可以为祖国的利益而献身,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一方面爱尔维修从教育是社会生活条件之和的命题出发,提出了法律的教化作用,也就是法律制度的德育功能。他说,“人们的善良乃法律的产物”,“法律则决定我们的风俗和美德”。[84]在他看来,“美德这个词,我们只能理解为追求共同幸福的欲望,因此,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美德所指使的行为,乃是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所以,美德的观念并不是任意的。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点,所有的人,至少是那些生活于社会听之任之的人,都应当对美德形成同样的观念”[85]。爱尔维修断定一切明智的立法,应把个人的利益同社会利益连接起来,并且把美德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利益上。他尊重个人的利益,却不是单纯利己主义者,他是一位社会利益的功利主义者。因为他认为社会利益是“人类一切美德的原则,是一切立法的基础。它必然赋予立法者以灵感,迫使人民服从法律;最后由于这个原则,[人们]应当牺牲种种感情,以至人道的感情”[86]。要使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必须制定奖惩制度。奖励和惩罚的目的在于起到导向作用,作为教育手段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关键时刻,必须考虑维护公共福利,最好能促进社会利益,必须绝对避免同社会利益相冲突。他说:“为了培养出道德的人,就必须有赏有罚,制定合理的法律,建立一种出色的政治形式……”[87]另一方面他从以“利益”为核心的历史观出发,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全社会的“公共福利”和大多数人的“共同幸福”。爱尔维修认为,人们的利益是“道德”的基本原则,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与幸福,“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在道德问题上,还是在认识问题上,都是个人的利益支配着个人的判断,公共的利益支配着各个国家的判断”[88]。追求个人利益是指导人们行动的一般规律,个人利益是人们行为价值的唯一而且普遍的鉴定者。因此,应以个人利益为核心来阐释道德教育问题。

他大声疾呼:“神学玩偶啊!不要再顽固地意图毁情灭欲了,这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原则。把这些原则小心地引导到公共福利上去吧;为了这个目的试着制定一种教育计划吧,这种教育的简单明白的原则是全部以共同幸福为归依的。”[89]

教育应该培养将个人和民族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有才能、有美德的爱国者。爱尔维修提倡功利主义,追求真理,一方面无情地揭露宗教的毁情灭欲对人民、对国家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号召人们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来,为了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应该追求现实利益。他认为是“利益”支配人们在道德上和认识上进行一切判断,应该满足人们来自“肉体感受性”的快乐和幸福。爱尔维修重视感情的力量。他说:“应该把感情看成产生精神的种子,看成促进人们做出伟大行为的强大动力。”[90]他甚至认为:“在道德学中,惟一应当教人的是真理。”[91]他所谓真理就是公正,宗教教育把最明白的自然规律都在儿童心目中搞混了,道德教育很少教人公正。因此爱尔维修非常重视早期的道德教育,要求给予最幼小的儿童一些清楚明白的正义观念。在他看来,要是自幼养成勤劳、节俭、忠实的习惯,那就很难摆脱这些最早的习惯。他设想将学校的“宗教教理问答”改成“道德教理问答”,在儿童的“记忆中印上正义的规定和原则”,并以每天的生活经验证明这些“规定和原则的有益和真实”。他提出41条道德问答,体现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我们应该看到,爱尔维修从感觉经验主义出发,完全否定自然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任何意义,过高估计了教育的作用,得出教育万能的片面性结论,这正如他的感觉经验主义的偏向一样,具有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爱尔维修过分夸大政治和法律的作用,认为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因为按爱尔维修的思想逻辑,社会环境以及法律之所以不完善,是人的错误思想造成的,这是“意见统治世界”的逻辑。但他又不满足于现实世界,他要改变现状,那么按照这种逻辑,必须先改变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的改变,首先在于人的改变,于是爱尔维修求助于贤明的“天才”人物来启发人们,改造社会,这样走向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