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延续17世纪已经开始的科学革命,使天文学、数学、化学、物理学、植物学诸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观念形态上,科学主义使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外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学革命直接使技术得到变革,因此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才会以机器的应用和工厂制的产生为起点。严格意义上说,科学还应包括社会科学,18世纪的社会科学已经自觉地用科学的方法与原则去研究人性、道德、伦理、历史、经济和教育问题,尤其是使哲学科学化。科学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多重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儿童成为令人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受到密切注意。18世纪是一个震撼世界的启蒙运动时代。启蒙运动中涌现的思想潮流,如理性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唯物主义等直接影响启蒙思想家思考教育问题的思维。18世纪也是一个蓬勃开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776年的美国革命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民族国家使世俗主义,无论是自然神教主义,还是无神论主义,都得到彰显。教育思想也从此改变了方向,它不仅世俗化了,而且愈益依赖民族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潮,其中,教育与民族主义构成了最为紧密的联系,至今还在现实当中有所反映。现代化理论把18世纪描述为“双元革命”的时代,因为与资产阶级革命同时代的另一场革命,即工业革命更具有革命性。但本书认为,在18世纪,工业革命还只是初露端倪。尽管如此,工业革命所表现的自由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的思想意识无疑触及了教育问题,18世纪的教育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具有这个特征。正当英、法、美等国进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德意志却独树一帜地进行着一场同样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启迪心灵的德国古典哲学革命。这场革命预示着“科学的”教育学时代即将到来。
由此看来,18世纪的教育思想是在科学革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哲学革命的背景下产生的。但是,18世纪的教育思想是民族国家建立过程的产物,它成为构建现代国家教育制度的理论基础。由于民族国家在18世纪出现了从绝对专制主义国家向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转型,因此,18世纪的教育思想还受制于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当然,18世纪的教育实践也是教育思想的源泉。实际上,18世纪众多的教育家既是那个时代的教育思想家,也是那个时代的教育实践家。
18世纪教育思想的起点在于法国的启蒙教育思想。伏尔泰提出了“健全理性的自由人”的教育思想,高举反宗教和自由平等的伟大旗帜,以知识学习和唯物主义感觉论为基础,强调科学知识对于培养“健全理性的自由人”的重要性。不过受到伏尔泰明君政治思想的影响,他的等级制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孔狄亚克从感觉主义、经验主义、知识学角度,提出了人才培养途径的思想。孟德斯鸠的启蒙教育思想颇有特色,他从三种形式的政体理论提出了政体教育思想的基础,即政体原则,并认为共和政体的原则是品德,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与政体相适应的是三种形式的政体教育。爱尔维修从教育批判入手,阐述了感觉、经验主义的智力平等思想,并提出生活之和的教育万能思想,指出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即生活之和;论述了国家制度的生态教育功能,立法是社会环境中最具影响力的生态教育功能,最终把教育引入了道德功利主义的视野中。与爱尔维修一样,狄德罗也提出了教育批判思想,并从发展教育的角度阐明了教育与国家和政府、教育与人的个性、教育与人的自然素质之间的关系。他的《百科全书》的知识观、实用主义科学知识教育观、唯物主义的科学知识认识论对于理解启蒙教育思想具有特殊的意义。霍尔巴赫在教育思想史上不太引人注目,但他作为一位在启蒙运动中具有独特地位的思想家,对教育的思索应当受到关注。他也是一个具有教育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从人学思想和理性与教育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认识到了政府的教育作用。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及了普及教育思想。孔多塞是最后一位启蒙思想家,他提出了国民教育思想,认为国民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探讨了国民教育的具体组织与实施。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女子教育的主张。
在18世纪的教育思想家中,卢梭的地位在教育思想史上是不可动摇的。本卷首先从卢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入手,在他的人性善和社会恶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了他的自由、平等主义的教育思想,并重点研究了卢梭的儿童自然发展和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自然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前提是二重教育说。卢梭的儿童自然发展涉及野蛮人和自然人的概念,以及卢梭对文明社会的诘难。重要的是,卢梭提出了儿童自然发展的内在自然规定和外在自然规定,即儿童发展的自然法则和自然权利,儿童的教育环境自然化。卢梭指出了儿童自然发展的状态和途径,以及自然状态学说、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经验主义哲学、感觉主义的经验论、自然神论等具有的教育意义。卢梭被称为“民族主义的先知”,无疑他还提出了民族主义教育思想。他从祖国观念、公民观念、公民和爱国者、爱国思想观念出发,提出了教育对于民族认同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卢梭思想中的国家教育论与道德理想国是联系在一起的。卢梭是那个时代的“父权制”妇女观的代表,他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带有一定的保守主义特点。
法国可以说是18世纪的教育思想库,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也成为这个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梅叶、摩莱里、巴贝夫(F. N. Babeuf)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注重教育的作用,将教育作为社会改革和实现理想社会的重要手段。
从整体上说,18世纪英国的教育思想没有17世纪那样辉煌,但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以经济学理论来阐述国民教育思想,也具有鲜明的特征。需要提及的是,葛德文的教育思想也渗透了国民教育理论的精神。
从严格意义上说,裴斯泰洛齐是生活于18至19世纪的跨世纪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传承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其民众教育思想、政府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要素教育思想、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以及对人的研究和人的观念基础上的。他还是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化问题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思想和西方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8世纪德意志的教育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启蒙运动精神贯穿着整个18世纪的德国社会。在古典人文主义的大潮下,一大批启蒙思想家通过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主义思想运动涌现出来。通过泛爱教育运动和开明君主专制国家教育改革,在法国启蒙教育的影响下,康德、歌德、席勒等启蒙思想家对人为什么受教育、人为什么能够接受教育、人怎样接受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席勒还对美育进行了思考,体现了18世纪德意志教育思想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为19世纪德国教育思想的世界性影响奠定了基础。
关于18世纪的意大利教育思想,本卷主要研究了启蒙思想家维柯。维柯从知识论出发,阐述了人性、心智发展和教育的关系,提出了教育美德的形成和智慧发展价值,并设计了一个课程体系。
俄国在18世纪经历了重新欧化和启蒙思想的传入过程,而彼得一世改革时期是其欧化的重要阶段。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普罗科波维奇、塔季谢夫、波索什科夫围绕着如何使俄国社会得到更快发展的问题,强调了教育的作用,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指出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重要性。18世纪中后期,罗蒙诺索夫、别茨科伊、诺维科夫、拉季舍夫等先进的社会思想家强调本民族语言的教学地位和民族文化科学的发展,提出了通过教育培养祖国的儿子和公民问题。
18世纪美国的教育思想是在北美从英属13个殖民地的最后建立到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转折过程中形成的,同时经历了启蒙运动。其中,爱德华兹和富兰克林是两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代表美国新兴的中产阶级利益,因此其启蒙教育思想带有强烈的中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性质,他的理性道德观直接决定了他的清教伦理精神和教育思想。他对学校制度的阐释反映了他对美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构。重要的是,他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民族性格的培养和美国化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在美国建国早期的教育思想中非常普遍,如韦伯斯特敦促拼音改革,强调美国语言的重要性,反对美国青年的欧洲教育;杰斐逊也反对美国青年在国外学习;华盛顿提出通过教育培养美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杰斐逊以道德制度的理想社会理论、政治社会理论和道德意识论的“人性”学说为基础,提出了现代化国家教育体系及国家性、法制性和世俗性、免费性、优异性和均等性等现代教育的现代性思想,奖学金制度思想。华盛顿以联邦主义政治哲学为基础,提出建立传播知识的国立大学计划,并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价值。
本卷还对18世纪日本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18世纪日本的教育思想中确然出现了近乎近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萌芽,尤其是关于庶士教育平等的观点、关于儿童天性及相应教育的主张、注重实学的要求、对学校教育体系的设想,以及教育研究思想方法的转变等,显得格外突出。重要的是,这些思想像18世纪日本整个思想界、学术界一样,具有一定的启蒙倾向。
本卷是集体研究的成果,具体撰写人、各章节顺序及内容均需重做说明,如下:导言、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第一节和结语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朱旭东撰写;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王保星撰写;第四章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巨瑛梅撰写;第七章由广西师范大学的徐学莹撰写;第八章第二节由中央民族大学的吴明海撰写;第八章第三、四、五节由浙江师范大学的郑崧撰写;第九章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式颖撰写;第十章、第十一章由福建农林大学的杨孔炽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