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裔美籍物理学家。他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的乌尔姆,是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的众多领域都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对布朗运动的研究;创建狭义相对论;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建立广义相对论与开辟宇宙学研究途径等。他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创立了奠定现代物理学重要理论基础的狭义相对论(1905年)和广义相对论(1915年)。1921年,他因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和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于美国的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同时又是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与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和平主义战士。他的论著不仅包含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论文,而且包含有大量论及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教育观、道德观与宗教观的言论,基于“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1],他在如下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探索的动机》(Motiv des Forschens,1918年)、《爱因斯坦论教育》(Einstein on Education,1921年)、《我们大学的使命》(Mission of Gur University,1925年)、《我的世界观》(Mein Weltbild,1930年)、《宗教与科学》(Religion and Science,1930年)、《论科学》(On Science,1931年)、《文明与科学》(Civilization and Science,1933年)、《教育与世界和平》(Education and World Peace,1934年)、《科学和社会》(Science and Society,1935年)、《论教育》(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1936年)、《学术自由》(Freedom of Learning,1936年)、《目标》(The Goal:A Lecture at a Summer Conference at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1939年)、《自由与科学》(Freedom and Science,1940年)、《科学和宗教》(Science and Religion,1940年)、《科学家的社会责任》(Social Obligation of the Scientist,1946年)、《自述》(Autobiographisches,1946年)、《思想与观点》(Ideas and Opinions,195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