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法西斯主义与德、意、日教育的法西斯化(1 / 1)

一、法西斯主义的历史由来

“法西斯”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字眼。人们一提到它,往往会联想到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浩劫。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在人们日常用语中,法西斯成了暴政和恐怖的同义词。

其实,“法西斯”这个词从它出现到1922年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其含义几经演变。法西斯最初来自拉丁文“fasces”,原指古罗马官吏出巡所执的中间插着一把突出斧头的束棒,它是象征有权者对违背其意志者处以鞭笞或死刑的特殊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最初组建法西斯党,并非取自拉丁文“fasces”,而是取意大利文“fascio”,其意思是“协会”或“联盟”。

19世纪末,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新兴的意大利工人阶级开始组织起来。有的地方建立的工人阶级组织就以法西斯“fascio”命名,其实质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人协会。1890年,意大利西西里岛建立劳动者法西斯,曾提出一个反映工农要求的提高工资、取消苛捐杂税和改善劳动条件的革命性纲领,深受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欢迎,虽然它不久遭政府镇压而被迫解散,但在意大利产生了全国性的深远影响。从那以后,法西斯成了革命的代名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米兰工会建立了一个自称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西斯组织——国际行动革命法西斯。1915年1月1日,刚刚脱离社会党的墨索里尼加入这个组织,将其更名为革命干涉行动法西斯。但到同年8月因墨索里尼应征入伍,这个革命干涉行动法西斯就自行消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于1919年3月23日在米兰建立新的组织,仍以法西斯命名,称为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他仍想以法西斯的革命的含义争取工农群众,重新获得社会党广大党员的支持。但在1919年11月意大利议会大选中,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遭到惨败。于是,墨索里尼“放弃了社会主义的调子”,开始与地主和资产阶级结合,在城乡广泛进行暴力恐怖活动。这时,法西斯一词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暴力恐怖的同义语。

1921年6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议会的演说中正式宣布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为敌。[1]他做起重新恢复古罗马帝国霸业的迷梦,把法西斯一词的由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墨索里尼认为,“束棒”标志既可用来向法西斯分子灌输古罗马帝国的好战精神,又可以此说明法西斯是一个生死与共的整体,强调一致与纪律,凡是有不一致或违犯纪律者,立即绳以斧钺。墨索里尼利用战后在意大利广泛出现的强烈怀念古罗马的情绪,强化他在法西斯运动内部的权力,为日后对外侵略扩张和实行极权独裁统治寻求历史的和理论的根据。

1921年11月7日,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在罗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将“束棒”定为党徽。[2]作为一种国际范围的现象,法西斯与暴力恐怖、极权统治和侵略战争联结在一起。德、意、日法西斯的首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法西斯主义也就成了遗臭万年的罪恶的同义语。

二、法西斯主义的历史特征

综上所述,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前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首先发源于意大利的一种国际范围的反动的历史现象。作为政治概念的法西斯主义,实际上是反映、表述这种历史现象的一个总概念,它包括法西斯主义思潮、法西斯运动、法西斯政权等相互联系的几个不同的概念。

一般而言,法西斯主义是在帝国主义陷入全面危机期间,主要在一些封建国家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浓厚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的,以克服危机、对抗革命、实行扩张为目标的反动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和政权形式。执政的法西斯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它是崛起于社会中下层的右翼狂热运动,同原有统治阶级权势集团结成政治联盟后所建立的反动政权,代表以垄断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新老统治集团的利益;第二,它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政纲核心,以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为其一切重大政策根本出发点的最野蛮凶残的帝国主义国家政权;第三,它是以极权制代替民主制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独裁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3]

执政的法西斯存在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德意类型,由意大利率先发端而经纳粹德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主要特点是有一个由强有力的党魁领导的群众性的法西斯政党,由这个政党发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法西斯运动,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但以自下而上为主要方式,与统治阶级权势集团结成政治联盟,取得全国政权,进而废除议会民主制,全面确立法西斯极权制。另一种类型是日本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近代天皇制自上而下地逐步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保留了较多传统形式和特征。

三、法西斯主义的理论观点

(一)极端的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潮,本来是帝国主义国家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法西斯主义政治纲领核心的极端民族主义,有它自身的特点。

法西斯主义主要发生在德、意、日这三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突出地反映了这些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向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夺取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的渴望和意图。尤其在陷于严重经济政治危机困境期间,它们的扩张要求更是特别强烈,特别急切。这种要求的集中表现,就是公然宣扬所谓“生存空间”“生命线”一类谬论,将其作为全力追逐的根本目标。希特勒抓住德国地理学家、人种史学者弗·拉采尔在《生存空间论》(1901年)一文中提出的这个概念,殚精竭虑地予以发挥,宣称“保证德国的生存空间是我们的最高原则”。纳粹党副领袖赫斯(Rudolf Hess,1894—1987)解释说,“生存空间”政策是纳粹运动“最深刻的任务,而其他一切只能看成达到这一目的的准备和手段”[4]。墨索里尼也宣扬“对法西斯主义来说,帝国的倾向,即各民族扩张的倾向,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5]。

法西斯主义发生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极度不满的德、意、日三国,表明他们绝不甘心忍受英、美、法构筑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力图冲破或撕毁这些条约和协定,进而摧毁主要维护英、美、法既得利益的国际关系格局,建立由它们称霸世界的新格局。它们的极端民族主义必然导致动用武力挑起战争,危及整个世界和平。事实上,德、意、日三国先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

法西斯国家政权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战争以夺取“生存空间”和世界霸权,需要一个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即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来保障把国内所有人力、物力、财力严密控制起来,使用于战争。极权制在政治上实行以领袖原则为依据的元首独裁制。希特勒说,“决不能实行多数决定的制度……必须要由一个人单独地做出决定”,“这一原则是绝对责任和绝对权威的无条件结合”。[6]极权制剥夺议会的一切政治权力,使其名存实亡,从而废除议会民主制。极权制在经济上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私人企业实行统制经济。在组织上则推行职团制、民众共同体和家族国家等形式。

(二)狭隘的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

希特勒是一个十足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忠实信徒。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处在一种永恒的生存斗争之中。“世界不过是个适者生存、强者统治的丛林,一个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世界”;弱者服从强者,劣者服从优者,是“支配宇宙一切事物的永恒意志”和法则。[7]这一观点不仅是纳粹德国,也是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而在纳粹德国,特别突出的表现是它的极端民族主义深深植根于种族主义。后者是前者重要的思想根源和精神支柱;前者则是后者在政治上的具体体现。在纳粹党人那里,二者往往混同而很难区分,都被用以作为进行侵略扩张,实行种族灭绝的借口。纳粹党人的种族主义认为,世界的历史是种族斗争的历史,雅利安人是世界文明的创造者,“一切高级人类的创始者”;作为雅利安人的后代的日耳曼人是“地球上最高的人”,是“主宰种族”,应由它行使“主宰的权力”,统治世界;[8]犹太人、斯拉夫人等都是劣等种族,犹太人种下的最坏的祸根是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苏维埃国家,所以对犹太人、马克思主义的工人运动等,不仅要反对,而且要加以消灭。这显然是一种蛊惑人心的无稽之谈。

(三)极权主义

极权主义是墨索里尼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的。威廉·夏伊勒曾经在书中写道:“在法西斯主义者看来,一切都存在于国家之中,在国家之外不存在任何有人性或精神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西斯主义是极权主义的”。[9]由此可见,极权主义是一种国家观。它宣扬国家至高无上,所谓“国家是一种权势和绝对权力的意志”;国家包容一切,所谓“整个民族参加相应组织的一切政治、经济、精神力量,都能在国家内进行活动”;“在国家之外既没有个人,也没有集团(政党、团体、工会、阶级)”,“对法西斯主义来说,国家是绝对的,在它面前,个人和集团都是相对的”。这里所说的国家“绝对权力的意志”,当然也就是法西斯统治集团或者首脑个人的意志。西方不少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极权主义,这至少是一种误解。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的人民大众的意志,而在涉及利益分配上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统筹兼顾的原则。这与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高无上,根本否定个人和集团在国家之外的存在,完全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国家观。把二者等同起来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