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论教师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管理(1 / 1)

列宁一贯重视教师的作用并关心教师队伍的状况。早在1909年,他就在给喀普里党校学员的信中写到,学校的真正性质和课程的政治思想方向既不可能决定于任何的监督与领导,也不可能决定于任何的教学大纲和章程,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的。[21]列宁在揭露沙皇政府的反动教育政策时,曾非常具体地、愤怒地谈到当时国民教师悲惨的生活状况和他们遭受的政治迫害。列宁还指出,特别是在1905年至1907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许多国民学校的校长、督学和教师被解职,教师被沙皇政府追赶得像兔子一样不得安宁。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百忙中多次出席各种教师会议并发表讲话,亲自做教师的工作。他在一些讲话和著作中深刻地分析苏联当时教师队伍的状况及变化,阐明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指明改造和建设教师队伍的正确政策。

列宁坚信,“大多数教师是同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紧紧站在一起的”,“大多数教师是一定会真心实意地拥护被剥削劳动者的政权的”。[22]他还说,从旧社会过来的“教师群众接受了资本主义文化遗产,全身沾染了这种文化的缺点”,但他们也是一些“受资本主义压迫的、资本主义与我们争夺过的群众”,必须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工作,把他们“引上正路”。[23]列宁要求党组织、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和先进教师一起来做好争取与团结旧教师的工作。他要求,不仅要把教师的一部或大部彻底争取过来,而且要把全体教师彻底争取过来,做到不再混有不可救药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分子,要把认真地贯彻共产主义的原则(政策)作为当时国民教育方面最迫切的任务之一。[24]1923年1月,他在口授的《日记摘录》中再次强调:“应当不断地加强组织国民教师的工作,以便使他们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在无一例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里,他们一直是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25]他强调,新生的国家政权迫切需要知识分子,要“吸收数十万有用的人才来为共产主义教育服务”[26]。

为了改造旧教育,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教育,列宁在强调争取和改造旧教师的同时,还提出了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教师的任务。他认为,这支新的教师队伍应该紧密地同党和党的思想结合起来,能贯彻党的精神和团结工农群众,并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年青一代和工农大众。列宁一再强调,要组成社会主义的教师大军,这支大军正是由新、旧两部分教师组成的。

列宁指出,苏维埃的教师大军“首先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27]。它肩负着培养建设新生活的年青一代的重任,同时还要向工农大众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和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因此,他要求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尊重他们的劳动。列宁在《日记摘录》中这样写道:“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为此,我们必须经常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工作,既要振奋他们的精神,也要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全面修养,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28]他认为这是当时苏俄国民教育工作中应当注意做的“主要事情”。他警告说:没有“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就谈不上任何文化”。[29]

在教育管理方面,列宁一贯强调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领导。他在晚年特别关心的是应该如何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问题。针对俄共(布)召集的第一次党的国民教育会议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列宁于1921年2月初相继发表《中央委员会给教育人民委员部党员工作者的指示》和《论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等重要文件,专门论述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问题。其主要精神是:要求有关领导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纲中关于国民教育目的任务的规定,正确理解和贯彻党中央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定;要避免空谈,多做实际工作;要善于领导教师群众,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善于同教师友好合作,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要有计划地充分估计、检验和总结实际经验,并系统地利用这种经验和教训,以利于改进工作;要吸收具有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知识的教育家以及在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农业教育)方面具有同样知识的人参加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工作。他要求教育人民委员部和部务会议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上述这些方面的工作上。他写道:“共产党员领导者要能修正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的教学大纲,编写适用的教科书,切实地改进(即使改进很少)10个、100个和1000个教育专家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条件,只有这样的共产党员领导者才是真正的领导者。如果一个共产党员只会侈谈‘领导’,却不善于安排专家做实际工作,不善于使他们在实践中取得成就,不善于利用成千上万的教员的实际经验,那么,这样的共产党员就毫无用处。”[30]列宁还说:“衡量国民教育部门(和机关)党员的工作成绩,首先应当看他吸收专家的这项工作做得如何:是否善于发现他们,善于使用他们,善于实现教育专家和党员领导者的合作,善于检验已经做了的工作及其进度,善于前进——哪怕是极其缓慢极其有限地前进,只要是切切实实,依靠实际经验就行。”[31]

此外,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管理方面,列宁还强调了必须发挥工农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认为,工农群众的参与有利于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和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弊病。他期望工农大众能够自觉地投入掌握文化的斗争,成为文化教育的真正主人。

列宁的这些教育管理思想,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

列宁的教育思想是他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革命理论一样,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的。如前所述,列宁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地处理和论证了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的关系。他在论述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建设的道路时虽强调对旧的文化与教育应该进行批判和根本改造,但是他并没有割断新文化、新教育与旧的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所创建的文化教育宝库的历史联系,而是摒弃并且严厉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出批判地继承文化教育历史遗产的方针,要求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人力、物力的基础上创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和新教育。1918年三四月间,列宁曾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提纲中提出一个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 美国的国民教育 = 总和 = 社会主义。这一公式极好地说明了他对当时科学技术知识与教育的最新成就所持有的开放态度。20世纪2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在苏联被批判地加以利用,和列宁的态度是有一定关系的。

列宁科学地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他深刻地揭露了教育超政治的观点的虚伪性,明确地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教育必须与其历史任务相联系。尤其重要的是,当苏俄社会发展转入和平建设的轨道时,列宁非常及时地指出,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为创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服务。

在谈论年青一代的教育问题时,列宁主要是从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与科技革命的要求和苏俄的实际情况出发,侧重论述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智育、综合技术教育的任务与途径,而很少一般地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在列宁的著作中有时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作为同义词使用,但是他明确地区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并且指出:“我们在俄国(推翻资产阶级后的第三年)还刚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即向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32]在列宁的著作中时常提到要把年青一代培养成“共产主义者”,但他所强调的主要是使青年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劳动态度、现代人的学识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本领。在谈到教育、训练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的时候,列宁写道:“共产主义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必须向这个目标前进,并且一定能达到这个目标,不过需要经过许多岁月。如果目前就企图提前实现将来共产主义充分发展、完全巩固和形成、完全展开和成熟的时候才能实现的东西,这无异于叫四岁的小孩去学高等数学。”[33]

总之,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列宁十分重视发挥无产阶级专政的教育职能。他要求对工农大众进行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要实现从扫盲到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任务。

在论述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管理与领导时,列宁强调从实际情况出发,多做实事,并指示要依靠教师与工农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总结实际经验,以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列宁的教育思想大多是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思考的结果,带有非常具体、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特色。但是,列宁的教育思想又具有普遍意义。列宁所思考与回答的问题,也是一切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可能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当无产阶级在一个像旧俄国那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取得政权并着手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列宁的教育思想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列宁教育思想的另一特征便是其发展性。列宁针对许多教育问题所提出的观点,没有一味地重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体结论,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并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结论,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 《列宁全集》,第4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2] 《列宁全集》,第43卷,第371~372页。

[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3~774页。

[4]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

[5] 《列宁全集》,第39卷,第299页。

[6] 苏联教育科学院:《列宁论教育》(下),华东师范大学《列宁论教育》辑译小组辑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7] 《列宁全集》,第43卷,第367~368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8页。

[9]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5页。

[10]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11]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169页。

[12]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13]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1~422页。

[14] 《列宁选集》,第4卷,第287页。

[15] 《列宁全集》,第39卷,第294页。

[16] 《列宁全集》,第39卷,第303页。

[17] 《列宁全集》,第39卷,第307页。

[18] 苏联教育科学院:《列宁论教育》(下),第165页。

[19] 苏联教育科学院:《列宁论教育》(下),第167页。

[20] 苏联教育科学院:《列宁论教育》(上),第37页。

[21] 《列宁全集》,第45卷,第249~250页。

[22] 《列宁全集》,第35卷,第421页。

[23] 《列宁全集》,第39卷,第405页。

[24] 《列宁全集》,第36卷,第106页。

[25] 《列宁全集》,第43卷,第358页。

[26] 《列宁全集》,第39卷,第405页。

[27] 《列宁全集》,第34卷,第392页。

[28] 《列宁全集》,第43卷,第358页。

[29] 《列宁全集》,第43卷,第357页。

[30] 《列宁全集》,第40卷,第330页。

[31] 《列宁全集》,第40卷,第330页。

[32] 《列宁全集》,第39卷,第24页。

[33] 《列宁全集》,第39卷,第29~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