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莫里尔法案》的颁布
美国独立建国到19世纪中期,原新英格兰13州的居民大量向西部迁移,形成声势浩大的西部开拓运动。西部地域辽阔,幅员广大。为加强对土地的管理,美国国会于1785年制定《土地条例》,企图对西部地区进行方形的测划,把每一市镇划为一片6平方英里的方形,然后再把每一市镇划分36块一平方英里的地区,其中第16块土地定为教育事业所使用。这块土地可以出租或售卖,将租金或售价作为办理学校的经费。
1820年建立的俄亥俄州首先把联邦赠地用于州立大学。可以说,这一赠地建校的先例,开了美国1862年《莫里尔法案》通过后大规模创办赠地学院的先河。
《莫里尔法案》是由佛蒙特州国会议员莫里尔提出来的。在莫里尔之前,教育史家认为,特纳(Jonathan B. Turner)是赠地学院的先驱人物。特纳是马萨诸塞州一个农场主的儿子,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参与筹建伊利诺伊学院的工作,并担任修辞学与纯文学教授。特纳对教育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在1833年就撰文强调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并特别指明科学对农业改良的必要性。1852年,他提出由州政府或联邦政府赠地兴办学院的做法,称这将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创举。特纳说:“为了建设一种真正的民主,工业阶级也必须有他们自己的大学,至少每州一所。新型的大学将教授农业、生产加工和簿记方面的知识;它们将有实验农场、果园和牧群;它们将‘向超过规定年龄的各阶级的学生开放,时间可长可短’。庆祝毕业典礼将不是发表一篇拉丁文的演说,而是举办一个一年一度的集市,在集市上陈列实验农场的产品,和从全州收集来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赛。”[39]特纳的计划于1853年由伊利诺伊州议会提交联邦国会,要求联邦拨地给各州,兴建农工大学,各校经费不少于50万美元。由于时机尚不成熟,特纳的提案未获通过。但他的思想对莫里尔的启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莫里尔在国会服务达43年之久,其声望和影响是特纳难以望其项背的。
莫里尔和特纳来自同一个州,他了解特纳计划的内容。1857年,莫里尔在众议院首次提出“赠地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根据各州国会议员的人数,每人拨给2万英亩土地,由州设置传授工农业科目的学院。该法案得到众议院和参议院的批准,却遭到南方各州的反对,1859年被布坎南总统否决。否决的理由是:联邦政府正处于经费困难之时;法案对各州的权力将造成威胁,对新建的州也将带来潜在的危险;农业和机械技术的提高在当时的美国尚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法案对现存的学院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法案是违宪的。对总统的否决,莫里尔甚感愤怒,但他无法争取三分之二的多数票来推翻总统的否决,只能是功亏一篑。直到内战爆发,白宫易主,莫里尔才得以了却心愿。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反对“莫里尔法案”的南方各州退出联邦政府,特纳的好友林肯出任美国总统。在这种情况下,莫里尔旧案重提,并将每个国会议员2万英亩土地增加为3万英亩土地。1862年7月2日,林肯总统正式批准《莫里尔法案》。
《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技术教育的学院,这所学院不排斥科学和古典学科,还需开设军事课;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分得3万英亩的公用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可使用出售土地所获得的钱购买联邦或州政府债券或其他可靠债券,以赢利扩大永久性基金。永久性基金的10%可用于购买校址;如果该资金5年内未用,将退还联邦政府。
《莫里尔法案》是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最早的干预。法案通过后,农工学院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自1862年《莫里尔法案》开始实施到1922年阿拉斯加大学建立为止,美国共创办了69所农工学院。该数目超过当时美国州和准州的总数,其原因是东南地区各州实施所谓“隔离而平等”的原则,为白人和黑人分别设立了农工学院。
农工学院培养工农业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教育对象是一般中下层阶级,尤为农民和劳工阶级居多。课程包括农业、工艺、军训等,也包括古典学科,但古典学科已失去了昔日的支配地位,实用科学受到推崇,钻研理论而鄙视生产的大学传统被改变。妇女也获得了入学的权利。
尝到了第一个《莫里尔法案》所带来的好处,联邦政府又于1890年通过第二个《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第一年补助各学院15000美元,以后逐年增加1000美元,直到每年补助25000美元为止;还规定南方17州须革除歧视黑人的积习,否则要另为黑人设置水平相同的农工学院,不然联邦政府将停止资助。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展开了新的一页。法案确立了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原则,成为美国教育哲学上的一个转折点。农工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使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成为美国大学与教学和科研并列的重要职能。
二、“康奈尔计划”的实施和“威斯康星观念”的形成
南北战争后,州立大学迅速发展起来,它们逐渐在美国公众的心目中象征着两种主要的思想:一是“通用”(all-purpose)课程计划;二是忠实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大多数州立大学在上述两方面都是积极的,但前一种思想最鲜明的代表是康奈尔大学,后一种思想最突出的代表则是威斯康星大学。
(一)“康奈尔计划”的实施
康奈尔大学是一所著名的农工学院,由怀特和康奈尔(Ezra Cornell)共同创建。怀特毕业于耶鲁大学,曾访问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并在巴黎大学和柏林大学就读,因而对美国学院和欧洲大学均有印象。他的大学思想曾受到塔潘的影响。他设想美国大学应从教派和党派控制下独立出来,聘用有学问的教授,既提供古典又提供更实际的课程,这种大学确确实实是有助于学问的。
1864年,怀特成为纽约州参议员,并被选为参议院教育委员会主席。同是纽约州参议员的康奈尔则是农业委员会主席,也是一位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富翁。当时《莫里尔法案》颁布已有两年,纽约正在酝酿创办一所农工学院。1865年,怀特在纽约参议院发表演讲,强烈反对将联邦赠地平分给一所新创办的民众学院和一所旧而无效率的州立农学院。相反,他极力主张创办一所具有以下特征的学校:(1)将所有可筹措的经费集中在一起使用;(2)学校由州管理,无论如何不能受制于教派;(3)与整个州的教育制度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通过提供奖学金吸引其他州立学校的学生前来求学。怀特说服康奈尔资助创办这所新学院,康奈尔大学终于在1865年获准成立。康奈尔的名言“我将创办一所任何人在任何学科都能获得教学的机构”,成了新学校指南。怀特先是担任筹备校长,1867年正式当选为校长。在庆祝该校获得特许状的庆典中,康奈尔宣称这所大学将向社会的工业和生产阶级提供最好的设施,以使他们获得实用知识和精神文化,特别是使科学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其他生产行业。学校于1869年开学,当时只有17名专职教授和8名兼职教授。聘任兼职教授是怀特的主张,旨在吸引各部门最优秀的人士来校任教,而不必停止现职迁到大学来。学校招收了400名学生。在1868年的就职演说中,怀特特别强调以下四点:一是康奈尔大学没有等级制度,所有学习课程都具有同等的威望;二是学生在学院中将从事体力劳动,既可以自助,又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教育经验;三是在所有知识领域中,科学研究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训练过程;四是从最充分的意义上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发展个性,并在社会中发挥有效的作用。怀特的全部思想是使大学体现自由的精神和在各个领域为学术服务的探索精神。他极力强调美国大学结构必须适应美国人民和美国的需要、适应当代的要求;而不是适应英国的生活或德国的需要,也不是适应过去时代的需要。从时间上看,怀特的就职演说比埃利奥特在哈佛大学的著名的就职演说还要早一年,因而史家称他的演说预示着大学改革时代的来临。
康奈尔大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特殊科学和技术部,二是科学、文学和艺术部。前者包括农业、机械技术、医学、法学和教育等9个系;后者设有5种不同的普通课程计划,还包括1个选修课程计划。这样,康奈尔大学就有14个系科供学生选择学习,但唯独没有神学院。这种课程体系既体现了世俗性、职业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也体现了自由办学的精神。所谓“康奈尔计划”即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康奈尔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1)一种通用的课程;(2)在学科(subjects)、学程(courses)和课程方面一律平等;(3)科学研究;(4)通过对商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研究服务于社会;(5)对以下所有年级的学生开放,即中学毕业生可进入学院;“最优秀”的中学毕业生可获得奖学金;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可在康奈尔大学和其他地方获得3年以上的研究奖金;最高的研究生学者可以获得特殊津贴,以继续研究“面向国家和世界的最艰难的问题”。
从所包括的内容看,“康奈尔计划”不仅仅是一个课程计划,更是一个宽泛的大学办学计划,体现了一种自由的、实用的办学思想和精神。它以其注重实际的风气,以其对基础研究的强调,以其所有团体包括妇女的开放,以其非教派的管理方式,对所有的人都具有感染力。它强调学科课程具有同等的地位,是对传统欧洲大学学科等级化的突破。它强调科学研究和高深教育,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建立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889年,一名记者说,康奈尔大学“掌握了最好的教育方法,这是受传统重压的学校所不能及的……康奈尔大学在美国教育机构中,即使不是居于首位的,也是位于领先地位的”[40]。康奈尔大学成为其他州立大学的榜样。1869年的明尼苏达大学在校长福韦尔的领导下,几乎完全模仿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以康奈尔大学为榜样,但在发展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上更为突出。
(二)“威斯康星观念”的形成
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于1848年,是一所老牌的农工学院。1904年,进步主义者范海斯(Charles R. Van Hise)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提出“威斯康星观念”,从而使威斯康星大学扬名海内外。
20世纪初期的威斯康星大学最全面地实现了服务于社会的各种需要的理想,这种理想也是美国州立大学致力的重要目标,史称“威斯康星观念”。实际上,这种思想可追溯到杰斐逊时代,当时的公共教育开始被看作具有改良社会的功能,而不是仅仅具有维护政府的功能。韦兰说州立大学是“保护共和国社会价值的有希望的措施”[41]。塔潘在密歇根大学的实践中继承了这种理想。
“威斯康星观念”的形成与威斯康星州州长拉福莱特(Robert M. La Follette)的倡导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拉福莱特曾是威斯康星大学的毕业生。他是在公众对南北战争后掌握州政权的共和党领导人中猖獗的行贿受贿及腐败现象曝光后爆发的极度不满时,于1900年当选为州长的。上任伊始,他即实施激进的进步主义改革的政纲,措施包括提名候选人的由选民直接投票的预选、成立州行政机构、州管理和对铁路的公平税收等。然而,直到1903年,当拉福莱特最终在州议会获得多数时,该方案才得以实施。
拉福莱特在重建威斯康星州的过程中,希望威斯康星大学与他的行政机关结成密切的伙伴关系。1904年,他亲自选定范海斯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生于威斯康星州,长于威斯康星州,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也是该大学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的获得者,并于1879—1903年任该大学冶金学和地质学教授。此后他担任了15年的校长工作,直到1918年去世。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与威斯康星州连在一起的。
范海斯是拉福莱特进步主义改革纲领的支持者。他分享了拉福莱特进步主义的所有构想,并与其政治目标紧密相连。范海斯也受到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的影响,曾在哈珀领导下的芝加哥大学短期讲学。1904年,在校长就职演说中,范海斯明确提出了大学应该服务于“威斯康星观念”的目标,它是全州所有人的机构。在他看来,大学将是一个瞭望塔,在改革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承担公共服务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个普及知识的时代,它将不惜一切代价,加强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同私人捐赠的机构不同,一所由州资助的州立大学将“面向其所有的儿女”。范海斯说:“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促成对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成长。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识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于全州人民。”[42]
在范海斯领导的14年间,威斯康星大学为达到上述目标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大量的进步,其富有成果的实验吸引了整个美国和欧洲的注意。
“威斯康星观念”部分建立在政府在所有与其有关的领域利用学术专家的思想基础上。范海斯担任校长后,很快将大学资源转向帮助政府重建州的经济和国家的目标。他派出学校的专家与政府官员合作,以改进农业、发展工业和解决社会与经济问题。在他的领导下,威斯康星大学的几十名教授很快担任州制订规章和调查研究委员会的委员,帮助起草法规。范海斯建立了一个大学管理合作的模式,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国观念,大学一方面保留了学术自由,另一方面为政府工作,让公民享受到政府资助大学研究的好处。据统计,到1910年,威斯康星大学的35位教授以业余时间参加了威斯康星州非政府机构的分支工作。范海斯校长以身作则,通过服务于许多公共委员会为他的教师树立了榜样。以类似的方式,大学的经济学家参加了州铁路和税收委员会,大学的政治学家帮助起草了法案,大学的工程学家帮助设计了铁路建设方案,大学的农学家促进了牛奶业的发展。
威斯康星州与大学的“专家服务”是双向的。大学派专家教授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从社会上邀请专家来加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这样,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更有利于培养有用的人才。
范海斯认为,一个公共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责,是用科学来改善本州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通过鼓励大学研究以推广知识和尽可能多地发展实际有用的知识,通过创造和推广大学补习计划把知识带给每个公民而实现上述目标。在范海斯任校长期间,教师增加了4倍,学生入学人数也翻了一番,州对大学的拨款几乎增长了5倍,大学拥有的允许建造新建筑的土地增加了1倍。他最漂亮的业绩是,通过推广补习计划将大学教育传播到本州人民。他任命了一位特别助手重新设计课程,使课程更加通俗化,使农民和其他普通公民能从大学教育机构中获益。据统计,到1910年,有5000多人参加了威斯康星大学的函授课程学习。教育史家说:“曾欢呼埃利奥特将哈佛转变为私立大学的榜样的教育家,如今也欢呼范海斯将威斯康星转变为公立大学的榜样。”[43]1907年,《展望》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把威斯康星大学称作“威斯康星州公众生活中的‘咨询工程师’”。新闻记者、作家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说:“威斯康星大学是一个高度体现威斯康星州人民共同的社会意识的核心。”[44]埃利奥特1908年指出:威斯康星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州立大学,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地位,是由于它向州部门提供了专门知识,向大众提供了讲座,把大学送到了人民当中。[45]西奥多·罗斯福(T. Roosevelt)总统曾说:“在美国的其他州里,没有任何大学为社会做过威斯康星大学在威斯康星州所做的同样工作。”威斯康星大学的成功,使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最终得以确立。
南北战争前,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尚无一席之地,甚至常常被欧洲人嘲笑只抵得上欧洲古典中学的水平。然而,由于高等教育革新思想的形成、传播和实践,在南北战争之后短短的几十年中,美国一方面大举向德国学习,朝着学术发展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国情,朝着为工农业发展服务的方向前进,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高等教育体制,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美国教育学者鲁迪(S. Willis Rudy)说:“在这些年中,新世界土壤的土生力量与来自西欧的影响相结合,产生了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它包括许多源于英国学院和德国大学的要素,经过融合和改造,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机构。”[46]据统计,1850年美国有学院和大学150所,但到1900年时已超过400所;1850年学院和大学入学人数为1.19万人,但到1900年已增至23.8万人,增长了20倍。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不仅是欧洲国家所望尘莫及的,而且得到了欧洲教育家的普遍赞扬。这一切无疑要归功于美国高等教育革新思想。
[1] John S. Brubacher and Willis Rudy,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Harper & Row Publishers,pp.147~148.
[2] John S. Brubacher and Willis Rudy,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Harper & Row Publishers,p.176.
[3] J. 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戴瑞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1页。
[4] 1英亩≈4047平方米。
[5] 1英里≈1.609千米。
[6] 《美国的历程》下册,第51页。
[7] 《美国的历程》下册,第53页。
[8]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p.62.
[9] 引自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4页。
[10] L. R. Veysey,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p.159.
[11] L. R. Veysey,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p.169.
[12] 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p.160.
[13] 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p.163.
[14] 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p.162.
[15] 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p.162.
[16] 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p.163.
[17] Bernard Berelson,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cgrau-Hill Book Company,Inc,1960,p.6.
[18] 陈树清:《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见《外国教育动态》1982年第1期,第11~12页。
[19]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p.179.
[20]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p.179.
[21]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p.180.
[22]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p.181.
[23] 杜威:《从绝对主义到实验主义》,引自单中惠编译《杜威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24]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p.182.
[25] B. Baiyn and D. Fleming,Glimpses of the Harvard Pas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63.
[26] 引自滕大春:《美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18页。
[27] 引自王英杰:《大学校长与大学的改革和发展》,见《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第5期,第2页。
[28] 引自《美国教育史》,第517页。
[29] 引自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4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
[30] 引自林玉体:《西洋教育史专题研究论文集》,台北:文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8页。
[31] R. Hofstadter and W. Smith,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Documentary History, Vol.2,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p.608.
[32] James Bowen,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Vol.3,Methuen & Co. Ltd,1981,p.355.
[33] 肖木等编著:《普林斯顿大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8页。
[34] Frederick Rudolph,The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History, Random House,1962,pp.302~303.
[35]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936—1976,p.176
[36]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Documentary History,Vol.2,p.167.
[37]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Documentary History,Vol.2,p.616.
[38] 《美国教育史》,第515页。
[39] 丹尼尔·J. 布尔斯廷:《美国人:南北战争以来的经历》,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704页。
[40] Paul Westmeyer,A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s,1985,p.71.
[41]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p.164.
[42] 陈学飞:《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43] Harlow G. Unger,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ducation,Facts On File,Inc.,1996,p.1037.
[44] 引自劳伦斯·阿瑟·克雷明:《学校的变革》,单中惠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187页。
[45]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第13页。
[46] S. Wills Rudy,The“Revolution”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1865—1900,i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21(1951),p.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