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西欧学校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宗教性和保守主义、古典主义。
17世纪德国初等学校的开办权虽已由教会转到国家手里,但学校仍置于教会的监督之下。法律规定由教区牧师监督学校。城市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主要注意点是宗教教育,背诵路德的教义问答是学校的主要功课。教派之间壁垒森严,天主教的学校不接受新教家庭的儿童,新教学校不接受天主教家庭的儿童。根据1763年的法令,宗教教育在小学课程中仍居于统治地位,神学为每天的必修课。
英国在1534年宗教改革以后,初等学校都属于英国国教会、各教派和宗教团体。为普及初等教育,英国成立了一些团体,例如,基督教知识促进会(1699)、福音知识普及协会(1701)和贫民宗教知识普及协会(1750)等。从这些初等教育团体的名称,便可知它们鲜明的宗教性。
法国也先后颁布了许多关于发展初等教育、实施义务教育的法令,但在实际上,初等学校仍然掌握在教会手里。天主教和新教争相开办学校,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争夺群众。各教派学校注意的重点仍然是宗教教育。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是有广泛影响的宗教和教育团体。
17世纪西欧中等学校的显著特征是保守主义、古典主义。在德国的文科中学里,主要学科是希腊文、拉丁文和文学。英国公学的古典主义尤为明显。学校的主要课程是希腊文文法、拉丁文文法、阅读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名著、将英文译成希腊文和拉丁文、用希腊文和拉丁文作诗、阅读希腊文的福音书,这些都是日常的功课。法国的中等学校被控制在耶稣会和圣乐会等宗教团体的手里。
学校中的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留下的消极后果。文艺复兴时期重视希腊、罗马文化,目的在于吸取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积极的、健康活泼的因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服务,以冲击经院哲学和教会的腐败。17世纪的古典主义已丧失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积极因素,对希腊、罗马文化的热衷蜕变成为毫无意义的单纯的好古癖。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需要。生活已大步前进,而“16世纪那种只讲授拉丁语和宗教课程,没有或很少有本族语和其他现代学科的文法学校,都保持其原状,实际上没有什么改变”[11]。这种落后的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地受到批评。当时就有人指出:
我们大多数学校的共同错误就在于学校仅仅为那些打算成为所谓从事专业的学者的人作准备,因此不加区别地要求所有的青年都完全通晓拉丁语。相反地,那些在共同的市民生活中,在艺术和职业中,在法庭和战争中……所不可缺少,至少是有用的东西,却大部分被忽视了。[12]
正是由于学校的这种缺陷,当时有钱人家宁愿请家庭教师,也不愿把自己的儿子送进学校。洛克因此主张家庭教育而排斥学校。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