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的教育思想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根据地下发掘物,现在已知的印度最古老的文化是哈拉巴(Harappa)文化。哈拉巴文化形成于公元前2800—前2500年,兴盛于公元前2500—前2200年。哈拉巴文化时,印度已进入金石并用时期,已经有了青铜器、牛耕、外贸和文字,并出现了奴隶制的萌芽。在公元前18世纪中叶(1750年左右),由于现在还不能确切知道的原因,哈拉巴文化突然消失了。继之而来的是“吠陀”时代,约当公元前1500—前600年。吠陀(Veda)时期,社会向原始奴隶制度过渡。从欧亚草原南下的一支游牧部落雅利安人逐渐成为印度的主人。吠陀教逐渐演变成婆罗门(Brāhmana)教。社会成员划分成4个等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集团,享有最高特权;刹帝利是世俗统治集团;吠舍包括从事农、牧、手工业的小生产者;首陀罗是无产无权的奴隶。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入主印度后,大约过了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梵文。
公元前600年以后,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境内形成16个国家。由于商业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加剧,对婆罗门教的不满情绪的增长,印度进入了思想活跃、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时期。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新思潮被称为“沙门思潮”,从沙门思潮中产生了耆那教和佛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 Gautama),即释迦牟尼(?ākyamuni),成道后称为佛陀(Buddha),意即觉者,简称为佛。释迦牟尼时代的佛教并不是一种宗教,释迦牟尼宣讲的是一种哲学、伦理学说;释迦牟尼不是神,不是神话人物,而是一位以哲学、伦理道德谆谆教人的社会教育工作者。释迦牟尼主持的僧众团体和“精舍”实即印度最早的学校。释迦牟尼在40年的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教育家之一。
公元前5世纪初,释迦牟尼去世后,原来统一的佛教团体逐渐分裂,这也和中国古代孔子、墨子死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情形一样。佛教僧团中最先出现了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歧,以后从上座部和大众部中各分化出许多派别,从此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特别是大乘佛教形成以后,原始佛教的哲学—伦理性质逐渐向宗教—神学演化。
由于哈拉巴文化留下的遗物太少,现在还不可能知道哈拉巴文化时期的教育思想情况。下面分婆罗门教、佛教、部派佛教三个阶段,探讨古代印度的教育思想。本章先研究婆罗门教的教育思想。
婆罗门教是印度正统的宗教派别,在印度居于一种全民宗教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体系,更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婆罗门教的源头主要是由欧亚大陆迁移至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神话信仰系统,这一信仰系统与古希腊罗马、古波斯神话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据学者考证,雅利安人曾经历过印度—欧洲共住与印度—伊朗共住两个时代。《梨俱吠陀》中的神系与欧洲神系同源,说明在远古曾有过一个印欧共住时期;而吠陀神系与琐罗亚斯德神系之间惊人的接近与其间微妙的差异,大约说明了印度与波斯雅利安人由共住而分裂的原因,印度雅利安人由古波斯向南亚次大陆的迁移大概就起因于雅利安人内部神系的分裂。然而,婆罗门教并非纯粹的雅利安人宗教。如果说雅利安文明是婆罗门教主流的话,那么,古老的印度河文明则构成婆罗门教生长中绵延不断的暗流。印度本土原住民达卢毗荼人(Dravida)、科罗利耶人(Kalaria)的文明与信仰都影响了婆罗门教的产生,同时也在雅利安文明的影响下得到发扬。实际上,后世印度教的产生就是婆罗门教中本土因素的复兴。早期婆罗门教的历史发展经过了萌芽、成熟与发展几个时期。其中,吠陀时代是婆罗门教的萌芽时期,《梵书》时代是成熟时期,《奥义书》与《经书》时代是发展时期。此后,就进入了学派时代,婆罗门教内部诸学派自由的哲学探讨取代了神学的论证与烦琐的祭祀规范,以佛教为代表的沙门(?ramana)思潮也应运而生。根据德国印度学者多伊森(Deussen)的区分,印度早期婆罗门思想经过了神话、神学与哲学三个阶段。吠陀时代是神话时代,《梵书》时代是神学时代,《奥义书》则是哲学时代。实际上,每一个阶段都蕴含了这样三种倾向,只是侧重不同而已。在不同时代思想体现的精神内容上,婆罗门教思想经历了由祭祀主义、苦行主义向瑜伽主义、出世主义的演变,宗教气质由因循旧俗的、以祭祀邀神宠的、求现世之福庇的传世宗教,逐渐演变为苦行以砺意志、修行以积资粮的、求来世果报的解脱宗教,进而将传世宗教完全改造为自觉创造之理性宗教。此即由婆罗门教发展至以佛教为代表的沙门思潮的精神史的线索。下文我们就以吠陀时代、《梵书》时代、《奥义书》与《经书》时代的划分来研讨婆罗门教的宗教思想内涵,把握其中精神发展的线索,并寻绎其中的教育思想因素。
婆罗门教是印度教育思想的主流。印度的教育实际,无论教育制度、教学科目,还是教育理想、教育方针与教学方法,都与婆罗门教有着内容与形式上的关系。不同时期的婆罗门教思想具有不同的教育思想特征,也影响着不同的教育实际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不同时期婆罗门教思想中的神话、神学与哲学成分来勾勒不同时期的婆罗门教思想的精神气质,并从对这一精神风貌的把握中理解其教育思想的特征,及其教育实际的形态,是本章的一个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