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是文明古国,是世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埃及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随着奴隶制的逐渐形成,一部分人逐渐从劳动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种脑体分离促进了埃及文化的发展,使古埃及在水利、天文、建筑、医药、文学、艺术、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农业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灌溉系统则直接关系到农业的丰歉和社会的繁荣,所以,古埃及的水利很发达。自远古时代起,尼罗河流域的居民就借助简单的鹤嘴锄、土筐等工具修建堤坝,改造水路,在中王国时期就已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灌溉系统。他们不仅担负了大片农田的灌溉,而且把大片的沙漠、沼泽改造成了良田,这显示了古埃及人力求摆脱自然束缚,进而控制自然的伟大气魄。
农业的发达促进了天文学的兴盛。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古埃及人不仅注意到了日出日落的位置和季节性变化,而且根据月亮的盈亏和行星运行变化情况绘制了星座图,制定了各种历法,创造了时间概念,如“年”“季”“月”“日”“时”“30年”“十万年”“永恒”等,而且还辨认出了一些星座,推动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古埃及的建筑,包括金字塔、神庙、宫殿住宅和陵寝墓地等,是古埃及人智慧和才能的结晶,特别是金字塔建筑群,已成为灿烂的古埃及文化的象征,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在古埃及的科学成就中,医学特别引人注目。古埃及人因他们的医学知识而享有盛誉,且对希腊、阿拉伯、叙利亚、波斯等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巫术、医书;记录了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和比较解剖学的观察;进行了最早的外科学和制药学实践;还创造了丰富的解剖学和医学词汇;特别是他们制作的木乃伊,对于人类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埃及的文学也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们是当时人们实际生活的反映。其主要形式包括祈祷文、自传、神话、寓言、教谕、铭文、圣歌与赞美诗、亡灵书、抒情诗、世俗文学等,是我们了解古埃及情况的重要史料。
古埃及的艺术主要包括雕塑、绘画、浮雕及工艺美术等。它是古埃及灿烂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赖以研究的主要实物遗产,它与古埃及的建筑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令世界称奇的宏大艺术博物馆,显示了古埃及人杰出的创作才能和非凡的想象力。
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为了解决土地测量、食物分配、建筑设计等实际问题,数学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埃及人已掌握了一套实用的记数法,并能够简便、准确地进行算术计算。他们已能够解决包含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已具有了用分数表示不等差级数和等比级数的基本概念,而且熟悉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角锥体的基本性质,还可以计算它们的面积,他们算出圆周率为3.16。
在辉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字塔文明和古埃及文字。
一、金字塔文明
“金字塔”一词英文为“pyramid”,源于希腊语“pyramis”,意即“糕饼”,这是因为希腊人眼中的金字塔形状很像他们经常食用的糕饼。当初,古埃及的国王们并未采用“金字塔”一词,他们分别把各自的金字塔称为“斯赫福诺的光辉”“乌纳斯(Unas)精美的居所”“属于胡夫的陵墓”,等等。古埃及的国王们之所以采取金字塔这种样式来修筑自己的陵墓,而没有采用其他的建筑样式,是因为古埃及人认为金字塔可使国王的亡灵进入天堂,正如金字塔铭文第267篇中所解释的:“乌纳斯(Unas)国王长眠在通向天堂的阶梯上,他能由此迈步进入天堂。”[3]
作为埃及国王陵墓的金字塔,标志着古埃及的数学、建筑等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突出地表现了古埃及人的智慧和才能,成为古埃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鲜明的象征。它还出现了所谓“金字塔时代”。从广义而言,这一时期包括从古王国时代到中王国;从狭义而言,主要是指第四王朝时期,因为此时期金字塔的数量、规模、建造技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据专家估计,现已查勘到的金字塔共有80多座。第一座金字塔是由被古埃及人奉为“普塔神之子”的伊姆荷太普建筑师为国王左塞(Djoser)设计建造的陵墓,因其墓上建筑是六级阶梯形的平顶四面锥体而被称为“梯形金字塔”。此后古埃及国王纷纷仿效,代代相传,构成了庞大的金字塔建筑群。这些金字塔大都坐落于以首都孟菲斯为中心,从北部的阿布洛阿斯到南部美杜姆之间的狭小地域,因为古埃及人认为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升起之地,是生命之源,而西岸则是太阳降落之所,是“极乐世界”,是超度亡灵的地方。
金字塔的建造跨越了十个朝代,即从第三王朝到第十三王朝,共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形成期、鼎盛期、衰落期、复兴期。
形成期的金字塔主要由早期的马斯塔巴(Mastaba)墓发展而来,其代表主要包括左塞国王的梯形金字塔、美杜姆金字塔、罗姆波道尔金字塔。这些金字塔的共同特点都是在马斯塔巴墓的基础上改建装修而成,其设计思想直接影响到后来的金字塔建筑,为真正金字塔的修建开拓了道路。
鼎盛期的代表是世界闻名的吉萨金字塔群,是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最高体现,以至于许多学者视其为古埃及科技与文明的百科全书,认为可从中窥得古代世界的历史面貌。[4]其中,胡夫(Khufu)金字塔,又称大金字塔,占地近5万平方米,台基边长为230米,高146.6米,用来建造金字塔的石块达230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最重的达30吨,反映出古埃及人的超群智慧。毗邻的是胡夫之子哈夫拉(Khafr)的金字塔,在其附近是世界闻名的斯芬克斯(即狮身人面像),在当时被认为是冥府大门的守护神。鼎盛时期的金字塔建筑因其博大深沉的独特魅力而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首,足见古埃及人的匠心智慧所在。
衰落期的金字塔主要是为第五王朝、第六王朝的国王们建造的。此时的金字塔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建筑水平,都今非昔比,不是墨守成规,就是粗制滥造。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五王朝的乌纳斯金字塔开始,出现了象形文字书写的铭文,后世称为“金字塔铭文”。
复兴期的金字塔建筑是从中王国的门图荷太普二世(Mentouhotep Ⅱ)开始的,一直持续到新王国时期。这一时期的金字塔建筑不仅比以前的金字塔规模小,而且多以碎石、泥砖为基本建筑材料,所以易被自然力及人为因素破坏,到现在已存留不多。到了新王国的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Ⅲ)时,金字塔建筑便为石窟墓代替了。尽管学术界现在对于金字塔出现之谜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它作为埃及人智慧之结晶,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却是毫无疑问的。它鲜明地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思想及其风格,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古埃及文字
古埃及的文字记载保存了大量古埃及文化遗产,对于埃及社会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古埃及文字就不会有古埃及的灿烂文化。
古埃及认为文字是由鹭头人身的图特(Thoth)神创造的,他司知识与魔法。在古埃及人看来,图特创造的文字用图画表示神的启示,是神的文字,因此,只有神庙的祭司才能理解和有权使用。那尔迈调色板的发现证明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已形成象形文字体系,它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文字。从整体来看,埃及象形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即指示符号)三部分组成。表意符号用图形来表示一个特定的意思;表音符号从部分表意符号演变而来,在公元前600年左右日趋规范化,形成24个单辅音、大批双辅音和3个辅音符号;限定符号就是在表音符号之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它属于哪个事物范畴。这三种符号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使象形文字成为音、形、义相结合的文字体系。
为了适应书写和实际交往的需要,古埃及文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象形文字、祭司体文字、世俗体文字、科普特文字四个阶段。
象形文字体系是迄今所知的最早构成体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其名称“Hieroglyph”由希腊语“神圣”(hieros)和“雕刻”(glupho)组成,意即“神圣铭文”。它因最初多见于神庙和公共纪念碑的墙壁之上,且只为极少数的神庙祭司通晓,因而被古埃及人称为“神的文字”。这种文字在古埃及时代使用范围极广,不仅包括尼罗河下游地区,而且延及古代努比亚的大部分地区、西部绿洲、西奈半岛及古代近东地区,被广泛地使用于宗教、商业、官方文件等许多方面。
因象形文字字体复杂,书写缓慢,难于掌握,所以古埃及的书吏将其符号外形加以简化,创造了祭司体文字,因其主要为埃及祭司们专用于书写宗教文字,故被称为“神秘文字”。后广泛应用于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公文、信件、账目、图书目录、文书、文学、宗教文献等,一直使用到新王国末期。大约公元前700年,它逐渐被世俗体文字取代。
世俗体文字是祭司体文字的草写形式,最初被司法人员和政府官员用来书写契约、法律和行政公文,后主要用于商业和日常生活的书写记录、文学作品、宗教文献等。它已不具有图画特点,字体变得相当简化,成为类似字母的符号,一直被使用到4世纪。
科普特文字是因受希腊语影响而发生了变化的埃及文字,一般被称作新埃及语,包括24个希腊字母和7个作为补充字母的世俗体文字,是当时民间通用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