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拾柴的老人(1 / 1)

下面,我对每个细节做些比较。一般认为,民间故事的重点在中间或者结尾,但为了便于理解,我还是按顺序从头到尾地依次往

下考察。第一个段落说明主人公是进山拾柴的老头。主人公的这种属性在现在的童话中,并没有得到太多重视,但在过去这也许是民间故事必不可少的一个叙事规则。说不定在古人看来,主人公不是这样一位老头,就不像一个民间故事。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当然,如今包括《桃太郎》在内的“五大御伽草子”以及其他众多民间故事,几乎都把拾柴的老头作为主人公,讲述的也是他的经历,因此我们不能仅就这一点来讨论故事之间的异同。

比如,在民间故事中,有的老头把三个女儿中的一个许配给蛇,有的老头在无意中吞食一只活鸟后放了一个有声音的屁,他们与《咔嚓咔嚓山》中的老头一样,在故事开头时往往都是进山耕地、拾柴、砍竹子。有的故事会像《剪舌麻雀》一样出现一位贪婪的老太太,与善良老头形成对比;或者出现一位《老鼠净土》或《撒灰翁》里那种坏心眼儿的邻居老太太。在后一种情况下,主人公一般有一位善良的好老婆,两对夫妻之间的对比十分明显。最初,这样的讲述方式大概是为了反映主人公的良好品质,或者从善恶两面阐释一个道理,作为有效的叙事技巧为国外很多民族所采用。随着这种叙事方式代代相传,后人可能觉得这是民间故事必不可少的因素,并且给这些故事加上了滑稽的情节,使人物对比更有趣、更吸引人。一个老头因为变心,失去了得之不易的一切,不难想象这种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应该有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日本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老人得到了一个神奇的米袋,里面的大米永远都舀不尽,有一天他用手拍了米袋底部几下,竟从中跳出一条白色小蛇,从此米袋里就再不出大米了。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传说用水洗米升变穷,有位老人变富后又厌倦了富贵生活,于是就故意用水洗米升,重新变回穷人。这则民间故事就是伊予地区(现爱媛县)的《升洗池传说》①。另外,主人公因触犯禁忌而陷入不幸的民间故事,也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鼻涕鬼大人》中没有复杂的人物对比和滑稽因素,由此看来这个故事应该比“邻家爷爷”型故事更古老一些。

《鼻涕鬼大人》是以拾柴翁为中心的,这种叙事方式就是西方故事学家所说的“轮廓”或“画框”(Cadres)。它非常古老,反映了古时候老人们习惯于用第一人称讲故事,仿佛那就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古以前就有文献记录的民间故事中,《竹取翁》及其派生故事《箕作翁》等都采用了这样的叙事方式。这些故事的前半部分更接近于《桃太郎》和《瓜子姬》,至于后半部分内容则类似于现存的《蛇郎》。按理说,《桃太郎》里的老奶奶拾起桃子时,老爷爷未必是去拾柴了,可讲述人却一定要讲“老爷爷进山拾柴”。显然,这是古老的讲述方式偶然得以保存的结果,而不是后人特意添加的背景说明。而薪柴和水神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随着情节发展而自然产生的,重点在于老头不惜为神献出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但这个东西未必是薪柴。通过更多的版本比较,我们将逐渐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