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地方就在虞山脚下,看到山,却是那天早上的事。天气平和,略有风,薄云里透出清淡的日光,恍然之间就看到了不远处的暗绿的山。它们仿佛是刚刚浮现在那里的,在几道模糊的深绿里,隐约透着墨迹未干的味道。前天来时,天已黑了,什么都没看到。昨天起晚了,匆匆去开会,未及抬头四顾,结束时天就黑了。所以两天下来,对常熟这个地方,仍旧是毫无概念。
“山高一百六十丈,绵亘十八里,周围四十六里,峰峦回环,林木葱郁……”据说虞山里有很多古时名人的墓地,在北岭脚下还有著名的破山兴福寺。昨晚一位朋友说是认识里面的僧人,有空可以去拜访拜访,喝一喝寺里的清茶。听时不免心动,但转念又想,估计这个空也不大容易有,倒是适合在开会的无趣之中稍稍浮想神游一下。开会的地方在酒店的园区里,几座建筑修得都很华丽,足够大,也足够俗,适合那些满脸官气的中老年人在这里悠闲扯淡。
晚上九点多,烟没了。问服务生,得知附近街上有小卖店,就转了出去。这里的街灯很暗,走在那些香樟树的暗影里,会觉得跟没有灯差不多。从黄河路转到虞山北路,不过是几分钟的事。在路的左侧,有个店铺,还亮着灯,门两侧各有落地的玻璃窗两面,窗子上沿各有一条电子字幕条屏,闪烁着红亮得有些刺目的字,一动一静,动的是广告,静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家卖佛教物品的店铺。透过橱窗,看到里面除了有个小佛堂以外,还有些串珠之类的小饰物,正对门处的小几上摆了一些书,佛堂那边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香。坐在里面的一个中年女人站了起来,瘦瘦的,她清了清感冒的嗓子,但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一下头。里面还蜷坐着个老太太,喉咙里低沉地咕哝了几句。
那些小饰物,跟外面地摊上的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左边的佛堂是个很小的地方,但布置得很是富丽堂皇。三尊小佛像,都是镀的金身,有幔有幡,有香炉,有跪拜用的蒲团,还有供品桌,盘里有些时鲜的水果,只是香蕉的颜色已明显变暗了。看了看那三尊佛像,就又转身到了门前那里,重新去看那几本书。之前扫过两眼,觉得都只是给信徒们看的普及读物,并不是什么经书,这回仔细看了看,发现其中有本厚厚的明黄封面的书,书名不知出自谁手,落款及印都没看懂,“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这本是下卷。书是苏州灵岩山寺弘化社所印,附页有出资者名录。书有619页,里面的字是四号宋体,排版也比较密,但整个书的纸质与手感都还是好的。
这时那中年女人已来到近前,就问她,这书是卖的么?她说,都可以的。没明白她的意思。她又补充道:如果你想买,那你给一块钱两块钱都可以,真想要的话,拿着就走,也可以的,就是这个意思。我想了想,就跟她说,那我就直接拿走了吧。她说好啊,看好了,也可以传给别人看一看,这书也是讲缘法的。拿着这本书,出来继续往前走,不到百米,就在一个正在大兴土木的饭店旁边找到了小卖店,买了两包烟,又打了个电话。一些工地上出来的农民工聚在黑暗的街边,彼此大声说着什么,也没听出是哪里的方言。等再转回到那家佛教物品店铺的时候,那里已是人去灯熄了,前后也就隔了十来分钟。
听一上午官话,终于午休。朋友来电,走,去兴福寺,吃面,喝茶。寺其实很近,就在不远处的山下。寺前的窄街被摆摊的占了大半。兴福寺并不大,结构上有点类似于简易的私家园林,有花园,有亭台和小池,树木颇老,人也不多,偶尔能看到个僧人,默默地从回廊里走过,其中一个还戴了副近视眼镜。
看不到烧香的,据说统一到一个背静的地方烧,所以这里就显得很清净,没有烟雾缭绕的场景。只看到几个拜佛的,入门即拜,表情严肃。吃面跟喝茶,都在侧面的园子里,几个简单的座位,满地的落叶,周围有些桂树、枫树……透过树冠的阳光金灿灿地从屋檐上洒下,在凉丝丝的风里晃**着。松茸汤面,绿茶一杯,朋友认识的僧人不在寺内。旁边的桌上,几个老女人在吃瓜子聊天。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拿了些当地土产过来,问要不要买。有香橼(一种橙子,味道很香涩,但不好吃,只适合供奉用)、金钩钩(看上去有点像葡萄摘光了的串儿,深红微黑的颜色,其实是种枝状浆果,咬开皮里面就是果肉,吃着是甜的,那味道有点像柿子),还有并不黏稠的桂花酱,那些桂花是泡在**里的。从侧门离开的时候,才隐约听到诵经堂里传来诵经声。
2010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