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你来说,海始终是个遥远的地方。你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靠近,触碰,凝视它,然后再离开,回到远处,想象它,这一切在感觉里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不管怎么样,没有人能停留在海里,哪怕只是海的意象里,也不能。你会觉得自己其实从未抵达过它那里,就算是感觉自己已然沉浸其中的时候,它也只不过是现实中的一个幻象而已。海是真实的,但又是不具体的。对于你,它始终都是一个无法到达的地方,就像在时间尽头的另一侧。每一次你试图靠近它的过程,最终都会变成一个寂静而孤独的点,你在面对海的时候,发觉世界如此巨大,而你不过是个沙粒般的事实,不过是偶然落到了这个点上而已,那轻小的回声还在不远处,听起来是如此怪异。
需要停顿。这是由来已久的一个念头,所有的事物,都在某个时刻里迫切地需要停顿,或许只不过是秒钟而已,或许连一秒钟都不到,只是把秒针从这一秒向下一秒跳动的过程无限延长,用意念,而不是用手指头,就像一个泛音,能量永远不会耗尽的泛音,自然而然地停在了那里,沙滩,一秒钟的过程分解成了无数的沙粒构成的地方,它们可以无限地分解下去,其中的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都可以无限地膨胀起来恢复世界的样子,但这并不影响沙滩成为一个停顿。沙滩是我们与海之间的一个永远不会消除的停顿。时间不在这里,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流逝着……不,不是在别的地方,而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不远处,翻卷着微白的浪花,涌到近处,叹息一声就裂解成无数瞬间即灭的泡沫。而那些细小的泡沫消失的地方,看上去多么像废墟啊,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沙滩是对废墟的某种抽象的呈现呢?我们只有躺在抽象后的废墟上才能安静地享受耀眼的七月阳光,才能聆听不远处海水舔动沙滩边缘的细碎不断的声响,听见自己的心脏缓慢地跳动,就像听见某个沙粒从高处滚落到低处的过程中发出的那种类似于钟声的回响。
“接着,十秒钟之后,波浪涌起,随着一阵沙砾滚动的细声,又一次在海滩上挖出同样的凹陷。浪花拍击,乳白色的泡沫又一次攀上滩坡,重又赢得几十厘米的失地。在随之而来的寂静中,很远处的钟声回响在宁静的空中。”罗伯-格里耶这样写道,“敲钟了,最矮小的男孩说,就是走在正中间的那个。但是,海潮发出的沙砾滚动声盖住了过于细微的钟声。必须等到周而复始的潮水歇下后,才能重新听到一些由于距离的遥远而变了形的音响。这是第一遍钟声,长得最高的那个孩子说。浪花拍击,在他们的右边。”
如果把这个虚构的场景与发生在1989年夏天北戴河的某个真实场景重叠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或者再叠加上1992年5月的某个瞬间,还有2001年6月在渤海湾里,你们晚上站在输油码头上,看着被强光探照灯打出几个深洞的海面,而另一边的马路上尘土飞扬,几辆沉重的货车摇晃着远去的那个场景呢?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场景印象在重叠后差不多完全模糊了,恰恰是这个被你有意置于底处的虚构场景反而显得更为真实。这个写于1956年的短篇小说里除了三个金黄色小孩肩并肩手拉手地走在沙滩上,破碎的海浪不时地在不远处闪耀着阳光,还有成群的海鸟在附近信步闲行,它们的行动方式几乎可以赋予整个空间以更清晰的几何结构。而最后,除了钟声,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他们就是那么肩并肩手拉手地从沙滩上走过去,两个男孩,一个女孩,脸都晒得很黑,比头发的颜色还要深,长得很相似,她的头发稍微长一些,四肢看上去更纤美一些,“但衣着是完全一样的:短裤子,短袖衬衣,都是洗掉了色的蓝粗麻的。女孩在最右边,靠着大海。”
没有任何光亮,你醒了,似乎听见不远处海浪低微细碎的呼吸声……黏乎乎的身体开始恢复常姿,这才慢慢地感觉出身下的并不是散发着湿热气息的沙滩,也不是海滩上凉篷下面的躺椅,而是薄薄的被子,然后意识到你是在**,而不是海边沙滩上……时间已是午夜了,一场大雨过后,风透过窗帘的缝隙,正凉丝丝地抚过**在外面的皮肤……这是在海滨某个小旅馆里?这是在自己的家里,在上海,在那套临时租下来的老式高层房子里,这时候外面的那些高层楼房的灯光应该非常稀少了。你的眼睛跟意识差不多是同时恢复正常的,在黑暗里,已经开始能隐约看出房间里那些物品的轮廓,如果换个视角,你就会看见自己一个人躺在这个棕榈树皮编织成的富有弹性的陈旧大**,而周围那些在梦境中不断碎裂的东西则正在恢复原形。
2007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