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极为重视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实践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
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是一个“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始终不愿意把自己禁锢在书房里,他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一个有学问的人,不应该整年整月地把自己关在书斋或实验室里,像一条藏在乳酪里的蛆虫一样,逃避生活,逃避现实。“实践胜过一切理论”,马克思曾不止一次地这样说过。他用这样一句不容反驳的箴言突出地强调他对社会斗争的实践过程、对工人运动的实践成果、对生动的历史实践所抱的强烈兴趣。不认真地观察作为学者和战士这不可分割的马克思的形象,我们便无法了解马克思以及其人学思想。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几年乃至几个月之内便迅速地改变自己的观点,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的“中间环节”而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现实的社会实践说明了以前的思想不能正确地解释世界,更不能有效地改变世界。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兴趣和研究重点经常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如果离开实际,离开对资本主义的解剖、批判,离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根本无法理解。马克思一生参与实际斗争,时时从理论上思考眼前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他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变化了,他的理论兴趣和研究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马克思也研究历史,他曾广泛涉猎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但即使如此,他的视线始终凝注的也是现实。恩格斯曾回忆说: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的处境等问题,推动他的研究由政治转向经济关系。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旧哲学关于人的理论研究之所以是不科学的,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找到劳动实践这一现实的、客观的基础。人是什么?马克思回答:人是劳动的产物和主体,“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7]。社会是什么?马克思回答:社会是由人的劳动及关系构成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要认识人,就要通过劳动实践及其成果,“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9];要认识社会,就要认识人的劳动实践及其历史,“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10]。人类社会的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
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劳动实践把人和自然区分开来,把人和社会区分开来,并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由此决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人的个人特质、人的思维内容,决定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需要和价值。劳动实践是奠定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红线。用劳动实践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人学理论的种种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实践性原则,还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上。早在中学毕业论文中,马克思就提出理论要“干预生活本身”,“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青年是最危险的”[12]。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3]。正是根据这种原则,马克思不满意当时以鲍威尔为首的德国哲学家,坦率地要求他们“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14];正是根据这种原则,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15]。还是根据这种精神,马克思批评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某些人特别是施蒂纳:“在‘施蒂纳’那里,‘共产主义’是从寻找‘本质’开始的”,事实上,“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它只是在德国,为了反对德国哲学家,才会稍为研究一下‘本质’问题”[16]。
这当然不是说马克思不重视人的理论问题研究,而是说要把实际地改造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真实目的,着重研究共产主义实际运动中人的问题,关注在争取解放斗争中的整个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命运。梅林在《马克思传》中的一段话很好地概括了马克思的这个特点:“无疑的,马克思之所以无比伟大,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地结合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样无疑的是,在他身上,作为战士的一面是永远胜过作为思想家的一面的。在这方面,我们事业的所有伟大先驱们,都有一致的看法。有一次拉萨尔说:只要实际行动的时机一到,他就定会心甘情愿地搁下笔来,不再写他所知道的事了。他们的看法有多么正确,在我们的时代,我们有着触目惊心的体会:那些用了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时间来专心考究马克思著作中的每一逗点的一本正经的研究者们,本来到了可以而且必须像马克思那样行动的历史时机,却只是像风信标那样吱吱哑哑地绕轴自转。”[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