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从广义上说可以泛指主体所具有的一切属性。由于主体是人,人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因此主体也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马克思的人的学说中,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在主客体关系中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区别于活动客体的特性。而我们知道,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无论主体还是客体,人都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因此人性可以把人和动物分开,并不能把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人分开,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主体规定性。
关于主体的规定性,马克思有许多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首先,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不同于活动对象,就在于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主体能动性第一方面的含义,是主体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自觉性,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自觉的”能动性。马克思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14]。人的这种自觉意识是一种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它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正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使人开始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产生“物与我”,使自然对象化,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正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人开始把自己同自己的活动分开,产生“主体我和客体我”,把自己及其活动对象化,把人与自身的关系变成主客体关系。正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人开始把他人对象化,分出“自我与非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主客体关系。
主体能动性第二方面的含义,是主体的选择性。主体活动是一种有选择的活动。人的活动的目标、手段和方式,无一不是能动选择的结果;人的活动从“做什么”到“怎么做”,无一不是能动选择的过程。主体的选择性根源于客体的复杂性和主体的目的性。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不同的客体对于达到主体目的的效能是不同的,于是人的每一活动、活动的每一步骤都要反复思量,慎重选择,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活动的尺度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是根据“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的尺度”进行的,也就是根据客体的规律和主体的需要、目的进行的。
人的认识是能动的反映,选择是认识活动的主要环节和反映过程的主要方式。人在实践活动中接触外界物是很多的,但人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和记忆都是有选择性的,都要经过过滤和筛选。马克思指出,人们“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由于这一过程的重复,这些物能使人们‘满足需要’这一属性,就铭记在他们的头脑中了,人……也就学会‘从理论上’把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同一切其他的外界物区别开来”[15]。
人生充满着选择。马克思早在青年时代就写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认为“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16]。
人类历史是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的能动选择过程。“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7]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历史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高度而完美的统一。
主体能动性第三个方面的含义,是主体的创造性。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18],主体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生活表现”[19]。列宁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主体的选择主要是在诸多现实可能性中进行挑选,而创造则主要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主体无疑要受到活动客体的制约、限制,但主体从不囿于某种既定的客体,总是创造条件,改变环境,超越现实,即所谓创造世界。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已经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亘古不变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世世代代创造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相统一的属人世界。人就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20]。人不仅通过实践创造自然界,而且通过实践创造人本身和人类社会。人成为主体,这不是天生的,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21]。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人把自己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成为活动主体;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人离动物越来越远,主体性也随之越来越强。“随同人,我们进入了历史。动物也有一部历史,即动物的起源和逐渐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状态的历史。但是这部历史对它们来说是被创造出来的。如果说它们自己也参与了创造,那也是无意识的。相反地,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22]
其次,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
如果说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能力,那么主体的自主性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权利。这是人的主体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作为社会财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有一定的主体性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的物质、文化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但是异化劳动又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主体劳动,这种不完整性就是工人缺乏主体地位和主体权利,缺乏自主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异化劳动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23]。
真正的主体必然是具有自主性的主体,他既有能力又有权利“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24]。马克思认为,自主活动的对立面是强制劳动,“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是外在的强制劳动”[25]。对于劳动者来说,这种强制劳动“在他们那里已经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而且只能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生命”[26]。强制劳动为什么“令人生厌”和“摧残生命”?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强制劳动中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具有对生产力和对劳动者自身劳动能力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异化劳动的产生孕育着自主劳动的出现,异化劳动的极点就是自主劳动的起点。“只有完全失去了整个自主活动的现代无产者,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27]
劳动主体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就是主体对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及其产品的支配和控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扬弃了私有制,在人的自主活动中劳动者便可以“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28],并由此能够“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2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比了强制劳动和自主劳动的区别,进一步指出了自主劳动的自主性特征:“在迄今为止的一切占有制下,许多个人始终屈从于某种唯一的生产工具;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现代的普遍交往,除了归全体个人支配,不可能归各个人支配。”[30]
劳动主体对生产力的占有离不开对生产关系的占有,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实现劳动主体对“生产工具”、“财产”的占有和支配,其前提是“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代替“过去的一切占有制”,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自主劳动就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种“个人所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亦即不同于原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的“公有制”[31]。关于这种“个人所有制”,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说:“公社是想要消灭那种将多数人的劳动变为少数人的财富的阶级所有制。它是想要剥夺剥夺者。它是想要把现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剥削劳动的手段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的工具,从而使个人所有制成为现实。”[32]
自主劳动的自主性不仅表现在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占有和支配上,而且表现在劳动者对于自身劳动力的占有和支配上。劳动主体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占有,必然带来对于自己的全面本质的占有。马克思说,在自主劳动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3]。这种占有的结果就是“个人本身的才能的一定总和的发挥”,就是“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34]。
主体的自主和自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自主劳动也就是自由劳动,自主劳动表现为主体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自身本质的占有,也就表现为人对于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的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35]。“自由的人”也就是自主的人,自由度的大小和自主性的大小是一致的。
最后,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为性。
主体自为性是主体自主性的逻辑延伸。自主是自为的前提,只有自主的人才可能是自为的人;自为是自主的目的,自主是为了达到和实现自为的目的。所谓“自为”简单地说就是“为自”。不过这里的“自”并不仅仅指个人,它是相对于主体以外的客体而言的,客体是“它”或“他”,主体是“自”或“我”,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
在现实世界中,主体总是把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当作一个自明的前提,“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从自己出发”去从事活动,把事物、活动及其结果看作“为我而存在的”,这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马克思说:“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36]个人是这样,集体、社会、人类无一不是这样。所以,马克思又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37]
客体对主体这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自我中心化”、“人类中心化”。现在有人从维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出发,批评“自我中心化”、“人类中心化”,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危机”;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也是因为只有协调才对人类有利,仍然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恩格斯早就指出:“对我们来说,除了以地球为中心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等,不可能有别的,而这些科学并不因为说它们只适用于地球的并且因而只是相对的就损失了什么。如果人们把这一点看得很严重并且要求一种无中心的科学,那就会使一切科学停顿下来。”[38]所谓“以地球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生存的环境为中心,也就是以人为中心。取消了“以地球为中心”就取消了一切科学,否认了“以人类为中心”就否认了人类的活动,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降低到动物的水平。
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确立是主体从“为我”的角度进行选择的。人的活动客体不是自发地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它不仅取决于客体,而且取决于主体,取决于主体的能力和需要。与人的活动没有关系(有益或有害)的事物不可能成为人的活动对象。
主体的自为性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这表现在活动过程的目的性上。人的活动都是追求某种预期目的,他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马克思把这看作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39]。从更深一层考虑,主体活动的目的是主体需要的一种反映,主体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主体活动的目的“作为规律”实际上也就是以需要“作为尺度”。“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0]
从人与动物不同的角度看,人的劳动都是自为的,都是有目的和按“内在的尺度”进行的。但人是复杂的,劳动究竟是为了谁的目的和按照谁的尺度进行的,那就要仔细辨析和具体分析了。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需要和目的就可能不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而是体现在劳动者之外的他人身上。于是劳动者便由此失去了自为的性质。异化劳动就是这样。“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41]也就是说,“实际的生产者表现为单纯的生产手段,物质财富表现为目的本身”[42]。
主体的自为性最后体现在劳动的产品上。自由占有劳动产品,实际满足劳动需要,这是自为劳动的根本特征。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的自为性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达到劳动产品自为性的手段。异化劳动之所以是异化劳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者“自为”的而是“他为”的,不是“为自”的而是“为他”的。“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43]列宁认为,只有消除私有制,劳动者占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劳动力,才可能用“为自己的劳动”代替“为别人劳动”,使劳动真正具有自为性。列宁说,“用为自己劳动取代被迫劳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更替”,在社会主义的“为自己的劳动”中,劳动者可以表现自己的才能,“可以挺起胸来,可以感到自己是人了。他们千百年来都是为别人劳动,被迫为剥削者做工,现在第一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而且可以利用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最新成就来工作了”[44]。
马克思关于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论述是相互联系着的。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创造;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自为性侧重于主体目的,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据。只有三者的结合和统一,才是完整的主体和真正的主体性。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看来,主体活动的实质是自由活动,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自由活动的自由性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规定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的规定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