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劳动是人的类特性(1 / 1)

作为人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根据,人的本质是什么,这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是别人,正是马克思首先把人的本质和劳动联系起来,正确解答了这个人学之谜,并由此奠定了整个人学理论的科学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5]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

虽然,这时马克思对人的劳动、人的本质的理解还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还受到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一定影响;在“类特性”的术语上也带有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痕迹,但是他比黑格尔、费尔巴哈前进了一大步。他在劳动中看到了人的自我产生的过程;把人的本质与劳动明确地联系起来;他指出了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有质的不同。他所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包含了他后来反复说明和论证的社会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他的“人的类特性”的论断,包含了把人的本质解释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可能性,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做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判断马克思的某一论断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科学的,不能只是停留在这一论断本身,而必须与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结合起来。首先要与这一论断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这里也就是要看“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类特性”和《手稿》整个内容的关系。应当说,劳动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这一点,在《手稿》中是很明确的。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把劳动对象化称之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并形象地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也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才把人通过劳动实践创造的对象即改造无机界,称之为“人化的自然界”或“人类学的自然界”。

其次是把这一论断同其他著作中的观点联系起来,特别是把它同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的有关著作联系起来。这里我们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否认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的观点。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论断:“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6]这个论断和《手稿》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最后要把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同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联系起来。众所周知,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特别强调了劳动对于人和动物的族类差异是有决定意义的。他把劳动看作“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他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7]在另外的地方,恩格斯又写道:“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则能生产。”[8]

因此,马克思主张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点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命题,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劳动是人产生的根源。历史告诉我们,人来自于动物,人是如何从动物中提升出来的呢?是由于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作用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他以人手为例写道: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手并不是孤立的,由于生长律的作用,随着手的发展,类人猿的机体、四肢逐渐变成了人的机体、四肢,类人猿不发达的喉头得到改造,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语言也从劳动中产生出来了。“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9],于是人产生了。所以,人是劳动的前提、主体,也是劳动的产物、结果,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是互为因果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写道:“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10]

劳动是人生存的基础。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特殊方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的生命运动形式。人通过劳动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保证人们吃、穿、住和其他的必需品。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就是这个意思。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依存,都是以劳动为中介的。除了空气、阳光等极有限种类的自然物,可以直接或比较直接地适应人的需要外,自然界更多种类的存在物,并不能直接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真正作为人类生存的客观物质条件的物质财富,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或改造从而改变了存在形态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生产劳动不要说停止一年,就是停止一个星期,其生存也难以为继。这是连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没有劳动,人便无法存在。

劳动是人发展的动力。人类历史,也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而诞生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同时改造自己本身。马克思不只一次地说过,人在改变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本性。人类的五官感觉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是人所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的智力是按照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总之,人就是人的劳动的产物,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劳动的历史;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的产生;劳动的非人化,就是人的非人化;劳动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正是劳动不断改造和完善着人和社会,推动着人和社会不断地发展,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11]。

劳动还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形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是人在其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肯定自身的过程。劳动实现了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潜力,以客观的物化形式展现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人的创造性的社会本质,确证人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根本的存在方式,人是在劳动中而且也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能动地表现自己的”[12]。离开劳动过程,人无以表现自己的主体性;离开劳动产品,人无法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离开劳动,人无法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的特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人的物质生产劳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劳动的自然关系就是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的社会关系就是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固然有许多属性,但人的基本特性是劳动,是在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由劳动派生的,是受劳动的影响和制约的,也只有通过劳动,这些属性才可能被统一理解为一个有机的“属性集”,并在劳动的基础上通过“属性集”而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人有自然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是在劳动过程中相应得到改造的自然属性。人在历史进化过程中,通过劳动不断培养和积累了某些对社会有益的品质和属性,这些社会品质和属性对人的“自然”本性起着日益增长的反作用。例如,人经常控制、限制自己的某些“自然”要求,摆脱对生物需要压力的绝对服从,使自己的行动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恩格斯指出:“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13]

人有社会属性,但人类社会及人的社会属性都是劳动的产物,是适应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和通过劳动而发展的。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也不需要社会,也自然不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劳动,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一切劳动都是社会性的,都是社会劳动。劳动是社会性的劳动,进行劳动的人是社会性的人。不是人的本性决定劳动的社会性,而是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人的社会性。

人有精神属性,但人的精神属性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改造世界的生产劳动与动物的简单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不同,它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物质的创造以观念的、精神的创造为前提,人的生产劳动要求人有动物所没有的创造性和目的性。人的意识既可以能动地反映世界,也可以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对世界施加影响。在现有的一切生物中,劳动仅仅为人所有,这个事实是驳不倒的;在现有的一切生物中,意识、思维仅仅为人所有,这个事实也是驳不倒的。它说明: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有意志的活动;人通过劳动产生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活动过程;同时人也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4]。

总之,劳动是形成人的特性的客观基础和理解人的特性的主要依据,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都不能脱离人的劳动而独立存在,都不能脱离劳动而得到科学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