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贫而无怨难(1 / 1)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要做到生活贫困却不怨恨,很难。要做到生活富裕却不傲慢无礼,还比较容易。”

【阐释】

在本章中,孔子向我们描述郑国起草公文的过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孔子是想通过这个过程表现出郑国宰相子产知人善任,工作严谨的作风。

从古至今,用人问题一直是让管理者头疼不已的问题。

也许有些人觉得自己身边缺乏可用的人才,而反观别人,却发现身边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它的身边没有人才,而在于他没有知人之能、识人人之智,结果把人才都放错了地方。放错地方的人才就是蠢才。

【原文】

子曰:“孟公绰[1]为赵魏[2]老[3]则优[4],不可以为滕薛[5]大夫。”

【注释】

[1]孟公绰:鲁国孟孙氏家族族人,鲁国大夫。

[2]赵魏:这里指晋国的两个卿大夫家族。

[3]老:《论语集注》:“老,家臣之长。”即对卿大夫府中家臣的称呼。

[4]优:有余,富裕。

[5]滕薛:鲁国附近的两个小诸侯国。滕,在今天山东省的滕县。薛,在今天山东滕县的东南附近。

【译文】

孔子说:“如果孟公绰在晋国越氏、魏氏这样的卿大夫府中做一名家臣,其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却做不了滕、薛那样小国家的执政卿大夫。”

【原文】

子路问成人[1]。

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论语集注》:“成人,犹言全人。”即完美的人。

[2]臧武仲:臧孙氏,名纥。春秋时鲁国的司寇。

[3]卞庄子:鲁国的大夫,因其封地在卞邑,以勇气闻名于世。

[4]要:《论语集注》:“要,约也。”即“要”这里假借为“约”字,是“穷困”的意思。

【译文】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个完美的人。

孔子说:“如果有臧武仲那样聪慧,有孟公绰的清心寡欲,有卞庄子那般勇敢,有冉求的多才多艺,再以礼乐完善自身的德行,这样便可称得上是个完人了。”

孔子又说:“不过,现在何需非要这样做才算是个完人呢?只要在碰到钱财利益时,能先想到义。在遇到危险时,能勇于献身。自己长时间陷入穷困的境地,仍不忘以往的承诺。这样也可以称得上是个完人了。”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1]公叔文子:姓公孙,名拔,卫国大夫。他是卫献公的儿子。“文”是其谥号,所以称他为“公叔文子”。

[2]公明贾:姓公明,名贾,卫国人。

[3]夫子:这里是指公叔文子。

[4]以:此,这。这里用作代词。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的品行。孔子说:“听人说,先生不说,不笑,不随意取钱财,真的是这样吗?”

公明贾回答说:“这是告诉您这番话的人说错了。我家先生只有到他该说话的时候才开口,所以没有人厌恶听他说话。高兴快乐的时候才笑,所以没人讨厌他笑。只取合乎道义的钱财,所以没人讨厌他获取钱财。”

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如此吗?”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1]求为后[2]于鲁,虽曰不要[3]君,吾不信也。”

【注释】

[1]防:地名,是臧武仲做司寇时的封地,在今天山东省费县的东南方向。

[2]为后:《论语正义》:“为后,犹立后也。”即为后代谋求官爵。

[3]要:《论语集注》:“要,有挟而求也。”就是要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以自己的封地防邑,要求鲁国君主给自己的后代赐封官爵。虽然,有人说臧武仲这样做,并不算是要挟国君。但我不信。”

【原文】

子曰:“晋文公[1]谲[2]而不正,齐桓公[3]正而不谲。”

【注释】

[1]晋文公:公子重耳,姓姬,名重耳。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2]谲:读作jué,欺诈,这里指晋文公玩弄政治手段。

[3]齐桓公:姓姜,名小白。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喜好玩弄政治手段,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欺诈,玩弄权术。”

【原文】

子路曰:“桓公[1]杀公子纠[2],召忽[3]死之[4],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5],不以兵车[6],管仲之力也。如其仁[7],如其仁。”

【注释】

[1]桓公:齐桓公。

[2]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为保住自己的国君之位,杀掉了他。

[3]召忽:公子纠的家臣,也是公子纠的老师。

[4]死之:召忽在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殉主。

[5]九合诸侯:齐桓公称为霸主后,多次召集各方诸侯会盟。九,这里不是指具体的次数,而是泛指多次。

[6]不以兵车:不依靠武力。以,依靠,凭借。兵车,即战车,这里代指武力。

[7]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如,就是,乃。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但管仲没死,反而转投齐桓公门下做了宰相。这么说来,管仲不能算有仁德吧?”

孔子说:“齐桓公在称为霸主后,不凭借武力,多次召集各方诸侯会盟。这些都是管仲奉献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便是管仲的仁德。”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1]?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2]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3]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4]管仲,吾其被发左衽[5]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6]也,自经[7]于沟渎[8]而莫之知也!”

【注释】

[1]与:这里是表示揣测的语气词,等同于“吧”。

[2]相:宰相,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辅佐的意思。

[3]匡:《论语正义》:“匡,正也。”

[4]微:没有。

[5]被发左衽:即不束发,任由其散乱,而且衣襟开向左边。这是当时地处边疆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装束。被,这里是“披”的通假字。衽,衣襟。

[6]谅:诚信,信实。《论语集注》:“谅,小信也。”即在文中是指“小节小信”。

[7]自经:自缢,即上吊自杀。

[8]渎:沟渠。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殉节,为公子纠而死,反而辅助齐桓公,还做了他的宰相。”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做了各方诸侯的霸主,匡正了天下之道。知道今天,百姓还能享受到管仲的恩惠。如果没有他,恐怕我们现在还是披头散发,身着衣襟向左开的衣服,一副蛮夷人的打扮呢。岂能像平民百姓那样拘于小节,无声无息地自杀在沟渠里,而无人知晓呢!”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与文子同升诸公[2]。

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1]僎:读作zhuàn,人名。原是公叔文子的家臣,后经公叔文子的推荐,做了卫国的大夫,与公叔文子同朝为臣。有的版本写作“撰”。

[2]公:公朝,即诸侯国的朝廷。这里是说,僎地位提升,由家臣变成了诸侯国的大夫。

【译文】

公叔文子推荐自己的家臣僎做了卫国的大夫,与自己同朝为臣。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感叹道:“公叔文子死后,完全能以‘文’作为他的谥号了。”

【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1]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2]治宾客,祝[3]治宗庙,王孙贾[4]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1]康子:季康子。鲁国正卿,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2]仲叔圉:孔文子,卫国大夫。圉,读作yǔ,

[3]祝:卫国的大夫。,读作tuó。

[4]王孙贾:卫国的大夫。

【译文】

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时,季康子问道:“他既然如此无能,为什么卫国没有亡国呢?”

孔子回答说:“因为卫国有大夫仲叔圉掌管外交事务,负责接待来往的宾客,有大夫祝管理宗庙祭祀,还有大夫王孙贾负责军事事务,统率军队。有这样兢兢业业的大臣,卫国怎么会亡国呢?”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1],则为之也难。”

【注释】

[1]怍:读作zuò,惭愧。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兑现自己说的话就会很困难了。”

【原文】

陈成子[1]弑简公[2]。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3]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4]。”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5],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6]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1]陈成子:陈恒,又被称为田成子,齐国大夫。公元前481年,他犯上作乱,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己出任宰相,由此完全掌握了齐国的政权。

[2]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他是齐悼公的儿子,于公元前484~公元前481年在位。

[3]哀公:鲁哀公。

[4]三子:当时鲁国轮流掌权的季孙、孟孙、叔孙三个家族。

[5]从大夫之后:这是对自己曾经做过大夫官职的谦虚说法。此时,孔子已经不再担任鲁国的司寇,闲赋在家。

[6]之:去,往。这里用作动词。

【译文】

齐国的大夫陈成子,犯上作乱,杀死了齐简公。

孔子听说此事后,便立刻斋戒沐浴,上朝去觐见鲁哀公。他向哀公报告说:“陈恒谋逆,杀死了自己的君主。请国君派兵讨伐他。”

哀公听了之后,说:“你把这件事情报告给那三位大夫吧。”

孔子退出来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司寇,所以不敢不来把这件事报告给国君。可是,君主却说‘你把这件事报告给那三位大夫吧’!”

孔子有向那三位大夫报告此事,但他们不愿出兵讨伐。

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司寇,所以不敢不来报告此事啊!”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1]之。”

【注释】

[1]犯:《论语集注》:“犯,谓犯颜谏诤。”即直言进谏。

【译文】

子路问孔子,应当如何侍奉自己的君主。

孔子说:“不可欺骗君主,但是,可以直言向君主进谏规劝。”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

【注释】

[1]上达下达:对于其具体所指的内容,古今学者有多种解释,观点不统一,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向上不断地追求通达仁义,小人则向下不停地贪图钱财和名利。”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过去的人学些,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现在的人学习,目的则是为了装饰自己的门面给他人看。”

【原文】

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

对曰:“夫子欲寡其过[2]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1]蘧伯玉:名瑗,字伯玉,卫国大夫。他曾侍奉过三位卫国国君,以其贤德为世人所知。孔子在卫国时,曾在他家中居住。蘧,读作qú。

[2]欲寡其过:想要减少自己所犯的过错。寡,这里是少的意思。

【译文】

蘧伯玉派人前来拜访孔子。

孔子邀来人坐下,然后问他:“最近,先生都做了些什么?”

来人回答道:“老先生想减少自己所犯的错误,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使者走后,孔子感叹道:“这是一位好使者啊,一位好使者啊!”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担任那个职位,便不考虑那个职位应当负责的事情。”

曾子说:“君子只专注于自己的职责所在,从不考虑自己的职位范围以外的事情。”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而做得少看做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遵循的道有三条,但是我并没有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自己所遵循的道啊!”

【原文】

子贡方人[1]。

子曰:“赐也贤乎哉[2]?夫我则不暇[3]。”

【注释】

[1]方人:评论或是诽谤他人。《论语集注》:“方,比也。”这里是做“谤”的通假字。

[2]赐也贤乎哉:这是孔子对子贡的批评,整句是疑问的语气。“乎哉”,是疑问词。

[3]暇:空闲的时间。

【译文】

子贡评论他人的不足,说了别人的坏话。

孔子听到后,说:“赐啊,你有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去对别人评头论足。”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担心其他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本事。”

【原文】

子曰:“不逆诈[1],不亿[2]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论语集注》:“逆,未至而迎之”。即预先怀疑猜测。

[2]亿:这里是“臆”的通假字,推测,揣测。

【译文】

孔子说:“即使不事先怀疑猜测别人欺诈自己,也不揣测别人不诚实守信,也能事先提早觉察出别人的欺骗和不守信用。这样的人便是贤人了。”

【原文】

微生亩[1]谓孔子曰:“丘,何为是[2]栖栖[3]者与?无乃为佞乎?”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4]也。”

【注释】

[1]微生亩:人名。姓微生,名亩。鲁国的一位隐士。

[2]是:代词,这样。

[3]栖栖:读作xī,忙忙碌碌、不安定的样子。

[4]疾固:痛恨固执的人。疾,恨,讨厌。固,固执。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要这样忙忙碌碌,四处奔波呢?难道是为了展示你伶俐的口才吗?”

孔子说:“我并不善于言辞,也不敢到处展示、卖弄自己的口才。我只是讨厌那些固执己见、顽固不化的人。”

【原文】

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1]骥:《论语集注》:“骥,善马之名。”即千里马。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人们赞扬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善于奔跑的品质。”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1],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注释】

[1]以德报怨:这四个字出自《老子》,意思是说,以恩德回报怨恨。

【译文】

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回报怨恨,你觉得怎么样?”

孔子说:“那么,用什么回报恩德呢?应当是用公平无私来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学[2]而上达[3],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埋怨。

[2]下学:具体指的是学习人事民情。

[3]上达:知晓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能了解我啊!”

子贡说:“怎么能没人了解老师呢?”

孔子说:“我既不埋怨老天爷,也不责怪他人。我下学人事民情,上知晓天命。我想也许只有上天才了解我吧!”

【原文】

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孙[3]。

子服景伯[4]以告,曰:“夫子[5]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6]。”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1]公伯寮:孔子的学生。姓公伯,名寮,字子周。曾做过季孙氏的家臣。

[2]愬:读作sù,这里等同于“诉”,是诽谤的意思。

[3]季孙:季孙氏。

[4]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伯,谥号“景”,鲁国大夫。

[5]夫子:这里指的是季孙氏。

[6]肆:《论语正义》:“有罪既刑,陈其尸曰肆。”即罪犯行刑后,陈尸示众。

[7]市朝:街市。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里应侧重于“市”。

【译文】

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诬告诽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这件事,并对他说:“季孙氏已经已经听信了公伯寮的话,对子路不信任了。以我的力量可以除去公伯寮,把他的尸体拉到街市上,陈尸示众。”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能得以推广实施,这是由上天决定的。假如我的主张不能得以实施,将要被废弃,那也是由上天决定的。公伯寮能把上天的旨意怎么样呢?”

【原文】

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2]七人矣。”

【注释】

[1]辟:等同于“避”,躲避、逃避。

[2]作者:这样做的人。

【译文】

孔子说:“贤人为躲避黑暗动**的时局,选择隐居起来。差一等的避世方法是躲到另外的地方去。再差一点的方法是回避他人难看的脸色。更差一点儿的方法是避开一些不好听的话。”

孔子又说:“已经有七个人这样做了。”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

晨门[2]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3]?”

【注释】

[1]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看门人。

[3]与:等同“欤”,带有疑问的语气词。

【译文】

子路在都城的外门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子路进城的时候,看门人问他:“你从哪里来啊?”

子路回答说:“从孔子的家里来。”

看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坚持去做的那个人吗?”

【原文】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4]。”

子曰:“果哉!末[5]之难[6]矣。”

【注释】

[1]磬:读作qìng,古时候一种玉制或是石质的打击乐器。

[2]荷蒉:肩上背着草筐。《论语正义》:“荷,担揭也。”即肩扛、背负。蒉,读作kuì,草筐。

[3]硁硁:读作kēng,象声词,敲击磬发出的声音。

[4]深则厉,浅则揭:这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中的诗句。意思是说过河的时候,水深的地方穿着衣服过河,水浅的地方就提着衣服过河。这句诗用来比喻人要审时度势,不能不知深浅,不懂进退。《论语正义》:“以衣涉水为厉”。厉,即穿着衣服过河的意思。

[5]末:无,没有。

[6]难:责问,责难。

【译文】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敲击磬。一位背着草筐的人从他门前走过,听到敲击磬的声音,说道:“这个敲击磬的人有想法啊!”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敲击的声音硁硁的,能听的出来,见识真鄙陋啊!好像是在说,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算了,自己知道自己就行了。就像过河一样,水深的地方就直接穿着衣服走过去,水浅的地方便提着衣服趟过去。”

孔子说:“说得真坚决啊!看来是没有什么能责问他的了。”

【原文】

子张曰:“《书》[1]云:‘高宗[2]谅阴[3],三年不言。’何谓也?”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4],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5]三年。”

【注释】

[1]书:《尚书》。

[2]高宗:殷商高宗,即商王武丁。他是一位让殷商再次兴盛的贤明君主。

[3]谅阴: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过去天子守孝就叫做“谅阴”,也叫做“亮阴”。另一说“谅阴”是指天子守孝时的住所,又称为凶庐。在文中,就是守孝的意思。

[4]薨:读作hōng,王的去世称做薨。

[5]冢宰:上古时期的一种管制的名称,其职责相当于宰相。

【译文】

子张问孔子:“《尚书》里说:‘殷商的高宗为父亲守孝,三年之内不谈政事。’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在以前,不只是商高宗,其他的帝王也是这样。国君死了,(继任的君主要守孝三年,不理政务。)三年的时间内,朝廷的所有官员都各司其职,听命于冢宰。”

【原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处于上位的人喜好依照礼法做事,那么,百姓就容易听从上位者的指使了。”

【原文】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1]。”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3]诸?”

【注释】

[1]安人:使自己的朋友和亲属安乐。《论语正义》:“人,为朋友九族。”

[2]安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

[3]病:《论语正义》:“病,犹难也。”即为难,有难度的意思。

【译文】

子路问孔子,怎样做才能称为君子。

孔子说:“加强自我的修养,保持做事认真恭敬的态度。”

子路说:“这样就可以了吗?”

孔子说:“加强自我修养,让自己身边的人感到安乐。”

子路说:“这样就可以了吗?”

孔子说:“不断地自我修养,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加强自我修养,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就连上古的贤君尧和舜只怕也很难做到呢!”

【原文】

原壤[1]夷俟[2]。

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述[4]焉,老而不死,是为贼[5]。”以杖叩其胫[6]。

【注释】

[1]原壤:孔子的老朋友,鲁国人。

[2]夷俟:《论语集注》:“夷,蹲踞也。”即坐下的时候分开双腿。俟,等待。

[3]孙弟:恭顺,“孙弟”这里是“逊悌”的通假字。

[4]无述:没有什么可以称颂。《论语集注》:“述,犹称也。”

[5]贼:《论语集注》:“贼者,害人之名。”即坏人,害人的人。

[6]胫:《论语正义》:“胫,脚胫。”即小腿。

【译文】

原壤分开双腿坐着等候孔子。

孔子看到后,便骂他说:“小的时候,你就不讲孝悌,不懂基本的礼仪。长大后也没有什么成就。现在老了,又一直消耗粮食,活着不死。你可真是祸害。”说完,用手杖敲一下他的小腿。

【原文】

阙党[1]童子将命[2]。

或问之曰:“益者与?”

子曰:“吾其居于位[3]也,见其与先生并行[4]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1]阙党:阙里,地名,是孔子的家乡。

[2]将命:传达,传话。

[3]居于位:小孩儿坐在成人的位子上。

[4]并行:并肩同行。

【译文】

孔子家乡的一个孩子,过来向孔子传话。

旁边有人问孔子:“这是孩子要求上进吗?”

孔子说:“我看到他坐在大人的席位上,还看到他和长辈并肩向前走。由此可知,他不要求上进,而是一个急于求成的孩子。”

【阐释】

古往今来,以直报怨容易,以德报怨难。因为以德报怨需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做到。据《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娄师德的弟弟要到外地任职,娄师德便教导弟弟,在外做官要学会忍耐。弟弟有些赌气地说:“好!就算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擦掉就是了。”谁知娄师德却说:“擦掉会显得你对他不满,应该让它自己被风吹干。”

其实,娄师德也错了,以怨报德不是忍耐,而是宽容。套用娄师德的话说,就是:忍耐会显得你对他不屑,应该让他被你的宽容折服。

总之,不管是宽容还是忍耐,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白,以怨报德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也不是无是非对错和不讲原则,否则它也就不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了。

卫灵公

【原文】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2],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注释】

[1]陈:两军对战是,摆开的军阵。上古汉语中,“陈”与“阵”互通。

[2]俎豆之事:代指祭祀的各种仪式。俎豆祭祀时使用的礼器,一种盛食物的器皿。俎,读作zǔ。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有关军队布阵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如果是祭祀仪式礼仪方面的情况,我听说过,还了解一些。但是,排兵布阵,用兵打仗的事,我从没学过。”

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1]。

子路愠[2]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3],小人穷斯[4]滥[5]矣。”

【注释】

[1]兴:《论语注疏》:“兴,起也。”

[2]愠:生气,愤怒,怨恨。

[3]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4]斯:就。

[5]滥:这里解释为胡作非为。

【译文】

孔子一行人周游列国,走到陈国时,断了粮食。随行的人都饿得生病了。

子路很生气,跑去对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得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时候吗?”

孔子回答说:“君子即便生活穷困,却依然能在这样的生活中坚持下去。不过,如果小人陷入穷困的境地,就会胡作非为,为非作歹了。”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1]。”

【注释】

[1]一以贯之:从头至尾,贯穿始终。

【译文】

孔子说:“子贡啊!你认为我学了那么的东西,并且全部都记住了吗?”

子贡回答说:“我是这样认为的,难道老师您不是这样吗?”

孔子答道:“不是这样。我只是用一条基本观点,让它从头至尾,始终贯彻于我的思想和言行。”

【原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仲由啊!现在知晓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3]南面[4]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统治者不需要事事亲为,只需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国家就可以了。

[2]夫:他,这里是做代词。

[3]正:端正。

[4]南面:古时候,以北为尊。地位最高的人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面对南门而坐。

【译文】

孔子说:“也许能够不必事事亲为就可以治理国家的人,也只有舜吧?那他都做了些什么呢?他只是面朝南,庄重严肃地端坐在王位上而已。”

【原文】

子张问行[1]。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这是古人对地处中原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鄙夷的称呼。蛮指在中原以南的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貊,音mò,在北方,即我们常说的北狄。此处代指少数民族居住的偏远地区。

[3]州里:古时候,两个人口户籍编制单位。在文中代指家乡。

[4]参:这里是显现,陈列的意思。

[5]衡:车辕前方的横木。

[6]绅:系在士大夫腰间的一条宽带子。

【译文】

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可以让自己的主张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得到推广和实施。

孔子说:“说话要诚实守信,做事要严肃恭敬。只要这样做,即便离开中原,到了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也能事事通达。假如说话不讲信用,行为轻浮无礼,即便是在自己的家乡,这样的言行能行得通吗?站着的时候,好像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就摆在自己的面前。坐车的时候,仿佛看到这几个字就显现在车辕前方的横木上。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

后来,子张把这些话记下来,写在自己腰间的宽带子上。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3]。”

【注释】

[1]史鱼:名,字子鱼,卫国大夫。蘧伯玉就是由他多次推荐,才被卫灵公任用的。,读作qiū。

[2]如矢:像箭一样,这里用来形容史鱼的正直。矢,箭。

[3]卷而怀之:意思是说卷同“捲”,收起,这里指不参与政治事务。怀,藏。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一个正直不屈的人啊!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行如箭一样直。政治昏暗时,他的言行依然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算得上是一位真君子啊!政治清明时,便出仕做官。政治黑暗时,便藏起自己的主张,辞官归隐。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能和他交谈的话,却不对他说,这样就错失了人才。不能和他交谈的话,却告诉了他,这便是说错了话,浪费口舌。聪慧的人既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白费口舌,说错话。”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1],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

[1]志士仁人:《论语集注》:“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即指有志向,有仁德人。

【译文】

孔子说:“有志向,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贪生怕死,想保住自己的性命而去做损害仁德的坏事,只会以牺牲自己来保全仁德。”

【原文】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1]欲善其事,必先利[2]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3]其士之仁者。”

【注释】

[1]工:工匠,匠人。

[2]利:使工具锋利,使动用法。这里等同于“厉”。

[3]友:结交,与之为友。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

【译文】

子贡请教孔子,应当如何推行仁德。

孔子说:“工匠要是想把活儿做得很漂亮,必须先准备好自己工具,使之非常锋利。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里,就要侍奉那些有贤德的大夫,结交有仁德的士人,和他们成为朋友。”

【原文】

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3]周之冕[4],乐则《韶》、《舞》[5]。放[6]郑声[7],远[8]侫人。郑声**,佞人殆[9]。”

【注释】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依照夏历,一年分为四季,适合农业生产。

[2]殷之辂:殷商时期的车。当时的车多是用木材制成的,风格较为朴实。辂,读作lù。

[3]周之冕:周朝贵族佩戴的帽子。周朝的帽子虽然美观,但不奢华。

[4]韶舞:韶,是上古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此乐曲几近完美。舞,即歌颂周武王的《舞》乐。

[5]放:《论语集注》:“放,谓禁绝之”。即禁绝、排斥的意思。

[6]郑声:郑国民间流行的通俗乐曲。

[7]远:远离、疏远。

[8]殆:坏、危险。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该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使用夏代的历法,乘殷商时期的大车,佩戴周朝的礼帽,演奏《韶》和《武》乐,禁止郑国的乐曲的流行,疏远能言善辩、花言巧语的人。因为郑国民间的乐曲不正派,太过轻浮。花言巧语地谄媚小人太危险。”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眼光不长远,没有长远的计划和考虑,必定会有近期的忧患。”

【阐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就是未雨绸谬,防患于未然,这个道理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

人们无法预知以后的事情。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自己将来的人生是怎样的?我们都无从得知。老人们常常告诫我们,要懂得为自己的未来作规划,做事情要提前考虑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要早作准备。

在网络上读到过一个故事。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单就这个犹太人来说,三年前要进监狱时,如果不是他忧愁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意,要了一部电话,他怎么能在出狱时有能力送给监狱长一台汽车呢?

未雨绸缪也许会让自己辛苦一些,也许并不能让我们未来的生活少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不过,总还是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多一份从容和潇洒,难道不是这样吗?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感叹道:“完了,我还从没见过像喜好美色那般喜好美德的人。”

【原文】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3]也。”

【注释】

[1]窃位:《论语集注》:“窃位,言不称其位而有愧于心,如盗得而阴据之也。”即虽然担任有官职,但并不称职。

[2]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私下的谥号是“惠”。春秋中期,鲁国的一位贤大夫。因其封地的地名是柳下,所以,人们称他为柳下惠。

[3]立:这里是“位”的通假字。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身居官位但不称职的人!他很清楚柳下惠是个有贤德的人,却不举荐他入朝做官。”

【原文】

子曰:“躬自厚[1]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注释】

[1]厚:“责己厚”,就是多责备自己。

【译文】

孔子说:“平时多责备自己一些,少责怪他人,那就可以远离其他人的怨恨了。”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2]末:没有。

【译文】

孔子说:“对于碰到事情,从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这种人,我也不知道该拿他们如何是好啊。”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1],难矣哉!”

【注释】

[1]小慧:小聪明。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群人,整天凑在一块儿,说些不合道义的话,喜欢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这种人很难有什么作为。”

【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1],礼以行之,孙[2]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注释】

[1]质:本质,根本。

[2]孙:“逊”的通假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自己行事的根本,通过礼仪加以实行推广,用谦逊的语言表达,并以诚信的态度把它完成,这便是真君子了。”

【原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注释】

病:《论语正义》:“病犹患也。”即担心,害怕,唯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才干,并不害怕别人知晓自己。”

【原文】

子曰:“君子疾[1]没世[2]而名不称[3]焉。”

【注释】

[1]疾:《论语注疏》:“疾,犹病也。”就是害怕,恐惧的意思。

[2]没世:去世,死亡之后。

[3]称: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称颂,赞扬;另一为相称,符合。这里采用第一种解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总是害怕自己去世后,没有值得人们赞扬的好名声。”

【原文】

子曰:“君子求[1]诸己,小人求诸人。”

【注释】

[1]求:《论语注疏》:“求,责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自己很严格,常常责备自己,小人则只会责怪别人。”

【原文】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2]。”

【注释】

[1]矜:读作jīn,端庄。

[2]党:用作动词,结党。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仪态端庄不与他人争执,结交很广但不会结党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