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张问崇德[1]辨惑[2]。
子曰:“主忠信,徙[3]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论语正义》:“崇,充也。”即提高,使之高。
[2]辨惑:明辨是非,解除疑惑。
[3]徙:迁移。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是诗篇的最后两句。其意思是:“即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表达了被人抛弃的愤怒和怨恨。
【译文】
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孔子说:“以忠信为做人的主要准则,让自己的思想向仁义靠拢。这样便可以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水平。喜欢的时候,便希望能长久地存在,厌恶的时候,又希望立刻消失不见。既想让其久活,又想让其消失,这便是疑惑不解,是非不清了。就像《诗经》中的诗句说的那样:‘即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原文】
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姓姜,吕氏,名杵臼(读作chǔjiù)。齐灵公吕环的儿子,齐庄公吕光的弟弟。春秋后期,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的齐国国君。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应当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道:“身为君主就要像一国之君的样子,有君主的风范。做臣子的要有为人臣子的样子,依照臣子的规矩行事。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承担为人父亲的责任。做儿子的则要像个儿子的样子,言谈举止要符合为人子的规范。”
齐景公听了,说道:“说得好!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便粮食充足,我哪里能吃得上呢?”
【原文】
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子路无宿诺[4]。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其中一方的讼词。《论语集解》:“片,犹偏也。”
[2]折狱:断案。折,决断。狱,这里指狱讼案件。
[3]其由也与:(能这样做的)大概也只有仲由吧。其,大概,也许,表推测。与,句尾语气词。
[4]宿诺:久不兑现的承诺。《论语集注》:“宿,留也。”
【译文】
孔子说:“单凭一方面的讼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大概也只有仲由能这样做吧。”
子路从没有久置诺言而不兑现的时候。
【原文】
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注释】
[1]听讼:审理诉讼,断绝案件。讼,读作sòng,即诉讼。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断绝案件,我和其他人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我必定努力让诉讼的原因消失,让人与人之间不再有诉讼的案件!”
【原文】
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孔子,如何掌管处理政务。
孔子说:“身居官位,要勤勤恳恳,不可心怀懈怠,要忠诚认真地执行国家政令。”
【原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
孔子说:“广泛地学习各种古代典籍的知识,以礼节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就不会做出离经叛道,背离仁义的事情了。”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1],不成人之恶[2]。小人反是。”
【注释】
[1]美:美好的事。
[2]恶:不好的事,坏事。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却不会促成别人不好的事。小人的做法则刚好于此相反。”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1]以正,孰敢不正?”
【注释】
[1]帅:带头,作为表率。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该如何治理国家处理政事。
孔子说:“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您能作为众人的表率,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去走歪门邪道呢?”
【原文】
季康子患[1]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注释】
[1]患:担忧,担心。
【译文】
季康子因盗贼猖獗而忧心忡忡,便请教问孔子该怎么做。
孔子回答道:“如果你自己不贪图过多的钱财,即使悬赏奖励偷盗,也没有人去做偷盗之事。”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1]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2],必偃[3]。”
【注释】
[1]就:《论语正义》:“就,成也。”即成就,促使。
[2]草上之风:加风于草上,风吹过草。上,这里是加的意思。有的版本写作“草尚之风”。
[3]偃:仆,倒伏,放倒。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应如何治理政事,问道:“如果把无道的人杀死,以此让人们接受教化,成就有道的人,这样做怎么样?”
孔子回答道:“您治理国家,哪里需要用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着去做一些善事,老百姓会非常自然地跟着做也会跟着做善事。执政者的品德就像风,百姓的品德则像草。风吹向草,早必然会倒向风吹的方向。”
【原文】
子张问:“士[1]何如斯可谓之达[2]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3],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4]。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士:这里指的应当是读书人。
[2]达:《论语集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即因有德行,对人谦逊有礼而处处通达。
[3]闻:读作wèn,名望、声望。
[4]下人:以自己为他人之下。这里是指为人恭敬谦逊有礼貌。下,这里用作动词。
【译文】
子张问:“读书人应当怎么做,才能称为通达呢?”
孔子回答说:“你所说的‘通达’是怎样的?”
子张答道:“在诸侯国里为官的时候,有一定的声望。在卿大夫的封地里做事,也有一定的声望。”
孔子说:“你说的这个只是名声而已,不是通达。所谓通达,就是自身有正直的思想品德,而且亲近道义。善于观察他人的神情,分析他人的言行。待人恭敬谦逊有礼貌,像对待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那般对待他人。只有这样的人,无论他是在诸侯国的朝廷里,还是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都可以事事‘通达’。而那些所谓有名声的人,只不过是装作一副仁义的样子,真正做事时,他们的行为却背离了仁义。还常常大言不惭地以仁人自居。但他能在诸侯国和卿大夫的封地里骗得一定的名望。”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改正心中邪恶的想法,弃恶向善。修,治理,改正。慝,读作tè,《论语正义》:“慝,恶也。”这里解释为邪恶的想法。
[2]先事后得:《论语正义》:“‘先事后得’,言先劳于事,然后得报。”即先努力做事,而后才考虑自己的回报。
[3]忿:愤怒。
【译文】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游玩。
樊迟问孔子:“老师,请问如何才能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水平?如何做才能更正自己心中邪恶的想法?怎样才能明辨是非,解除疑惑?”
孔子说:“这些问题问得好!先努力做事,而后才考虑自己的所得和回报,这不就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了吗?经常自我反省,检讨自身的错误,不指责他人的过错,这不就消除了心中邪恶的想法,弃恶从善了吗?如果由于一时的愤怒,便忘乎所以,还牵累了自己的家人,这不就是糊涂,不辨是非吗?”
【原文】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1]。”
樊迟未达[2]。子曰:“举直错诸枉[3],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4]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5],不仁者远[6]矣。汤[7]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8],不仁者远矣。”
【注释】
[1]知人:《论语集注》:“知人,知之务。”即了解、知晓人才能的意思。
[2]未达:不理解,不明白。达:理解。
[3]举直错诸枉:选用有贤德的人,罢黜奸佞小人。错,这里是“措”的通假字,放置。诸,“之于”的合音。枉,不正直。
[4]乡:读作xiàng,这里是做“向”的通假字。这里解释为“刚才,刚刚”的意思。
[5]皋陶:读作gāoyáo,人名。传说中,上古贤君舜时期的大臣,掌管刑法。
[6]远:远离。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7]汤:子姓,名履,商朝的创建者,庙号太祖。
[8]伊尹:奴隶出身的一代名臣,汤的宰相,辅助汤灭夏朝。汤死后,又辅佐了两任商王。
【译文】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爱人。”
樊迟又问孔子,什么是智。
孔子说:“了解人,知晓其才能。”
樊迟对此不能完全理解。
孔子说:“选用有贤德的人,罢黜奸佞小人。”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就问他:“刚才我请教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回答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句话多深刻呀!舜坐拥天下,从众人中挑选治理国家的人才。皋陶被他选拔出来,那些不仁的人便远离了舜。汤得到了天下,挑选治国人才。伊尹被他选拔出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离了汤。”
【原文】
子贡问友[1]。
子曰:“忠告而善道[2]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
[1]友:结交,交朋友。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
[2]道:读作dǎo,引导。这里是做“导”的古字。
【译文】
子贡问孔子,应当如何结交、对待朋友。
孔子说:“对朋友的缺点和过错,要忠诚地告诉他,并进行适当地劝诫引导。如果他不听你的劝告,便不适可而止,不必多说,以免自取其辱。”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各种文献典籍结交朋友,依靠朋友提高自己仁德的修养,并实践推行仁德。”
【阐释】
孔子在齐国的时候,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曾经与孔子交流过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有一次,齐景公又问他治国的相关问题,孔子回答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话说白了,就是君主就要像一国之君的样子,有君主的风范。做臣子的要有为人臣子的样子,依照臣子的规矩行事。就像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承担为人父亲的责任。做儿子的则要像个儿子的样子,言谈举止要符合为人子的规范。这样就行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大家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就像《禅学季刊》中蔡先生说的那样:“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这虽然是一种幽默的说法,却很透彻。
社会也好,国家也罢,其实都像一台结构严密的巨大机器,每个人都像是其中的一个小零件。只要我们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做好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这台大机器就能正常运转,我们的社会就会稳定祥和,国家在此基础上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
子路
【原文】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1]。”
请益[2]。
曰:“无倦[3]。”
【注释】
[1]先之劳之:《论语集解》:“先导之以德,是民信之,然后劳之。”意思是说,先以道德引导教化百姓,得到百姓的信任,然后使老百姓勤劳。先,这里是教化的意思。之,代指百姓。劳,使动用法,使之勤劳。
[2]益:多,增加。
[3]无倦:不松懈,不倦怠。
【译文】
子路问孔子,应当如何处理政务。
孔子说:“要先用道德教化百姓,得到百姓的信任后,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孔子再多说一些。
孔子说:“办事要勤勉,不可松懈倦怠。”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
【注释】
[1]先有司:这句的意思是说,首先任命负责掌管具体事务的下属官吏,让他们各司其职,而后问责他们处理的事物。《论语正义》:“有司,属吏也。”即有司是“宰”的下属,负责处理具体事务。
[2]诸:“之乎”的合音。
【译文】
仲弓担任了季氏的家臣,便向孔子请教,自己该如何管理政事。
孔子说:“首先,任命负责掌管具体事务的下属官吏,让他们各司其职,而后问责他们处理的事物。而后,赦免他们小的过失,宽待下属。另外,要挑选有贤德有才华的人,出任合适的职位。”
仲弓又问:“那么,怎样才知道谁是贤才?并把他们挑选出来呢?”
孔子回答道:“挑选你知道并了解其才能的人,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其他人难道会埋没、舍弃他们吗?”
【原文】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先[2]?”
子曰:“必也正名[3]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
子曰:“野[5]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6]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7],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8]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9]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他父亲蒯聩在做太子时,因为谋杀卫灵公的南子夫人,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
[2]奚先:“先奚”,先做什么。奚,读作xī。《论语正义》:“奚,何也。”即什么的意思。
[3]正名:正定名分。名,这里指的是等级名分。
[4]迂:迂腐,不合时宜。
[5]野:粗俗。
[6]阙:存疑,这里是做“缺”的通假字。
[7]中:读作zhòng,得当、恰当。
[8]名之:确认名分。
[9]苟:随便,马马虎虎。
【译文】
子路问孔子:“假如卫国国君请您去执政,治理国家,老师打算先做哪些事情呢?”
孔子说:“首先,必定要正定名分。”
子路说:“老师怎么能这么做呢?您怎么如此迂腐,您的想法实在太不合时宜了。正定什么名分啊?”
孔子说:“仲由,你可真粗俗鲁莽啊!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君子一般采取存疑的态度,有所保留,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级名分不正,说话便不顺。说话不顺,便无法做事。无法做事,则礼乐制度无法推广,无法兴盛。礼乐制度无法推行,则刑法就会不得当。刑法的执行不得当,百姓就会产生慌乱,不知该如何是好。因此,君子必须要确定合适的等级名分,这样说出的话才顺畅合理,可以把所说的话付诸实施。对于自己的言行,君子从来都是谨慎认真地对待,不敢有半点的随意马虎。”
【原文】
樊迟请学稼[1]。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2]。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3]哉,樊须[4]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5]。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6]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稼:《论语正义》:“树五谷曰稼。”即种谷物粮食。
[2]圃:读作pǔ,本义是菜园。《论语集注》:“种蔬菜曰圃”即这里是指种各种蔬菜,名词用作动词。
[3]小人:《论语集注》:“小人,谓细民。”即小民,老百姓。
[4]樊须:樊迟。古时候,对于地位比自己卑下的人,一般直呼其名。所以,孔子直接称呼樊迟的名。
[5]用情:用真实的情感,说实话。
[6]襁:读作qiǎng。《论语集注》:“织缕为之,以约小儿语背者。”即用来背小孩儿的布带。
【译文】
樊迟请教孔子,怎样种庄稼。
孔子说:“我比不上老农民。”
樊迟又请教孔子,怎样种菜。
孔子说:“我比不上菜农。”
樊迟出去后,孔子说:“樊迟真是个没出息的小老百姓。只要上位的执政者重视礼仪制度,老百姓没有不恭敬的。只要上位的执政者重视仁义,老百姓便没有不顺从的。只要上位的执政者重视诚信,老百姓就不敢不说实话,不敢不以真情实感对待统治者。如果能做到这些,天下的百姓都会带着自己的子孙从四面八方前来归顺,哪儿还用得着自己种庄稼呢??”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1],授之以政,不达[2];使于四方,不能专对[3]。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1]诵诗三百:熟练地背诵《诗经》的所有诗篇。诗,指的是《诗经》。在当时,做官的人常以《诗经》中的诗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达:通达,行得通。
[3]专对:这里是独自应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有人能熟练地背诵《诗经》中所有的诗篇,但是让他处理政务,却不行,无法办好事情。让他担任使节,出使他国,也不能独自处理外交事务。《诗经》中的诗篇背诵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1]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
[1]令:《论语集解》:“令,教令。”即命令,政令。
【译文】
孔子说:“如果统治者自身的品行端正,那么,即使不发布任何政令,百姓也会学着统治者的样子做事。如果自身品行不端正,那么,即使多次发布严格的命令,百姓也不会顺从其统治。”
【原文】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子说:“鲁国和卫国,这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之间的事情一样。”
【原文】
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2]。
始有,曰:‘苟[3]合[4]矣。’
少有,曰:‘苟完[5]矣。’
富有,曰:‘苟美[6]矣。’”
【注释】
[1]卫公子荆:名荆,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又被称为公子荆。时任卫国大夫。
[2]善居室:擅长打理钱财,居家过日子。善,善于,擅长。
[3]苟:《论语集注》:“苟,聊且粗略之意。”即凑合,差不多。
[4]合:这里是足够的意思。
[5]完:完备,齐全。
[6]美:善,好。
【译文】
在说起卫国的公子荆时,孔子说:“他非常擅长打理钱财,居家过日子。刚拥有一点儿钱财时,他说:‘差不多够用了。’钱财稍为多了一点儿时,他说:‘差不多基本齐备了。’钱财又多了一些时,他说:‘基本上已经算是非常完美了’。”
【原文】
子适[1]卫,冉有仆[2]。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3]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注释】
[1]适:到,往。
[2]仆:《论语集注》:“仆,御车也。”即驾车,名词用作动词。
[3]庶:《论语正义》:“庶,众也。”即指人口众多。
【译文】
孔子去往卫国,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这里的人口真多呀!”
冉有问道:“如果已经拥有了众多的人口,接下来还要做什么呢?”
孔子说:“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冉有又问:“百姓富裕了之后,还应该做什么?”
孔子说:“用礼仪制度,教化他们。”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1]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注释】
[1]期月:《论语集注》:“期月,谓周一岁之月也。”即一年。
【译文】
孔子说:“假如有人任用我管理国家,那么,一年的时间便可以初见治理的成效,三年以后,国家的情况便会大为好转。”
【原文】
子曰:“‘善人为邦[1]百年,亦可以胜残[2]去杀[3]矣。’诚哉是言也!”
【注释】
[1]为邦:这里是指治理国家。
[2]胜残:《论语集注》:“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即教导残暴的人,不再作恶,弃恶向好。
[3]去杀:《论语正义》,“去刑杀而不用也”,即免去杀戮的刑法。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的教化,可以让残暴的人,不再作恶,进而废除杀戮的刑罚。’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啊!”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1],必世[2]而后仁。”
【注释】
[1]王者:这里指的是圣明的君主。
[2]世:古时候,三十年称为一世。
【译文】
孔子说:“如果出现圣明的君主,那么,经过三十年的治理后,必定能实现仁政。”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能端正自己的言行,那么,处理政务哪还有什么困难?如果不能端正自己的言行,又如何要求别人端正言行呢?”
【原文】
冉子[1]退朝[2]。子曰:“何晏[3]也?”
对曰:“有政[4]。”
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5],吾其与闻之。”
【注释】
[1]冉子:冉求。
[2]朝:季孙氏府中的私人朝会。当时,冉求是季孙氏的家臣。
[3]晏:《论语正义》:“晏,晚也。”即晚、迟。
[4]有政:有政务要处理。
[5]吾以:“以吾”的倒装。
【译文】
冉求从季孙氏府中回来。孔子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
冉求说:“有政务要处理。”
孔子说:“是季孙氏的家务事吧?如果是国家大事的话,即使国君不再任用我了,我也是可以去参与听政的。”
【原文】
定公[1]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2]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1]定公:鲁定公,姓姬,名宋。鲁昭公的儿子,鲁国地二十五位国君,在位十五年。
[2]几:《论语注疏》:“几,近也。”即接近,差不多。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听说一句话就可以让国家兴盛起来,有这种话吗?”
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种话。不过,有类似差不多的话。有人说:‘为人君主很难,为人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作为国君的艰难,因而努力勤奋地做事,那么,这不就是近似兴国安邦的话吗?”
鲁定公又问孔子:“听说,一句话可以让国家灭亡,有这种话吗?”
孔子回答道:“不可能有这种话。不过,有类似差不多的话。有人说:‘作为国君,我没有感受到什么乐趣,唯一让我高兴的是没有人敢违抗我说的话。’如果国君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没有人违抗,不是很好吗?可是,如果国君的话是错误的,那么没有人违抗,这不就是一句近乎让国家灭亡的话吗?”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国家。孔子回答说:“让自己国家的民众高兴喜悦,让别的国家的人前来投奔依附。”
【阐释】
当执政者问孔子如何管理百姓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希望他们能从自身做起,为百姓树立一个学习效仿的榜样。老百姓总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执政者的言行对民众是最有影响力的。
正如孔子在《颜渊》篇中讲到的一个比喻那样。孔子认为,统治者的一举一动就像劲风一般,百姓则像地上的小草一样,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会向哪个方向倒。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上行下效”。
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到底朝哪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引导。我个人比较赞同傅佩荣先生对此的观点:人,既不是性本恶,也并非性本善,只是“向善”。人总是向往美好的东西,没多少人会喜欢丑陋的东西,不是这样吗?如果上位者能够以身作则的话,有引导百姓的言行的坐标和效仿的对象,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怎么能不好呢?
这种领导者以身作则的管理领导方式,不是依然适用于我们当今的社会吗?
【原文】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1]莒父:当时鲁国的一座城市,位置在今天山东省的莒县境内。莒,读作jǔ。
【译文】
子夏出任莒父的最高长官,问孔子请教,应当如何治理这个地方。
孔子说:“不要过于追求看到治理成效的速度,不要贪求蝇头小利。过于求快反倒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贪图蝇头小利是做不成大事的。”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1]有直躬者[2],其父攘[3]羊,而子证[4]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5],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1]党:这里指的是叶公的家乡。
[2]直躬者:直着身子的人,这里引申为性情正直、直率的人。躬,身体,身子。
[3]攘:《论语集注》:“有因而盗曰攘”即盗窃,窃取。
[4]证:这里是其本义,告发。
[5]隐:郑玄对此字的解释是:“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即隐瞒。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在我的家乡,有一个生性非常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他便告发了自己的父亲。”
孔子说:“你所讲的不同,在我家乡性情正直的人则是:父亲替儿子隐瞒过失,儿子替父亲隐瞒过失。而正直也就体现在此其中了。”
【原文】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说:“平常的仪容庄重谦恭,做事时严肃认真,待人真心实意。即使到了缺少教化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也不可背离这些言行的准则。”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1]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2]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3],硁硁[4]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5]之人,何足算也?”
【注释】
[1]辱:这里是辜负的意思。
[2]乡党:此处指家乡。
[3]果:坚决、果断。
[4]硁硁:读作kēng,敲击石头时,发出的声音,象声词。这里引申为如石头般坚硬固执。
[5]斗筲:斗,古时候的一种量器,十升为一斗。筲,读作shāo,是竹制的量器,容积大约一斗两升。这里用来借喻人的肚量小,目光短浅。
【译文】
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做士?”
孔子说:“以廉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言行。作为使节出使各国,能不辜负君主的托付,完成自己所担负的使命。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做士。”
子贡说:“敢问老师,比这差一些的呢?”
孔子说:“让同宗族的人称赞自己孝顺父母,家乡的人称赞自己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敢问老师,比这再差一些的呢?”
孔子说:“说话要讲信用,说过的就一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做事坚决,做的事情一定要坚持,要有所结果。这种人虽然是固持己见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差一等的士。”
子贡又问:“以老师看来,当今的掌权者怎么样?”
孔子说:“唉!那都是些目光短浅、气量狭小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哪里排得上呢?”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2]之,必也狂[3]狷[4]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代指以中庸之道为行为准则的人。
[2]与:这里是结交的意思。
[3]狂:《论语集注》:“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即志向高远,行为狂妄激进。
[4]狷:读作juàn,性格拘谨,洁身自好,无所作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译文】
孔子说:“如果找不到以中庸之道为行为准则的人,并与之结交的话,就只能与行为狂妄激进的人,或是性格拘谨的人交往了。行为狂妄激进的人虽然志向高远,但只会一味冒进。性格拘谨的人虽然洁身自好,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无所作为。”
【原文】
子曰:“南人[1]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2]。’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3]”
子曰:“不占[4]而已矣。”
【注释】
[1]南人:南方人。
[2]巫医:古时候,用卜筮的方法帮人治病的人。
[3]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是《易经·恒卦·九三》中的一句卜辞。意思是说,如果不能持久地保持自己德行的人,难免要遭受羞辱。
[4]占:占卜,卜卦。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一句这样的话,说:‘假如一个人做事没有恒心,便不可以成为巫医。’这话说得多好啊!《易经》也有‘如果不能持久地保持自己德行的人,难免要遭受羞辱。’这样的话。’”
孔子说:“这句卜辞是让没有恒心的人不用占卜而已。”
【原文】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相互和谐,彼此协调。
[2]同:这里是指不顾原则地盲目跟从附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追求和谐,但讲究原则,不会同流合污。小人看似追求协调一致,实则不讲原则,一味地盲目附和。”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家乡所有的人都喜欢的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无法断定。”
子贡又问孔子:“家乡所有的人都讨厌、憎恨的一个人,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也无法断定。家乡所有的好人都喜欢,所有的坏人都厌恶憎恨的一个人,这个人才是最好的。”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2]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1]易事:两种说法,一说容易相处,另一说容易侍奉。本书选用第一种说法。
[2]难说:难讨君子的欢心,很难让他喜欢。说,“悦”的通假字,喜欢,高兴。
[3]器之:《论语集注》:“器之,谓随其材器而使之也。”即依据其才能而使用。
【译文】
孔子说:“与君子一起做事很容易相处,但很难讨他的喜欢。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去讨他的欢心,他是不会高兴的。不过,在任用人的时候,君子总能依据每个人的才能,合理地安排任用。与小人一起做事很难,但要让他高兴很容易。即便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讨他的欢心,他也会高兴。不过,等到人用人的时候,小人却总是求全责备,百般挑剔。”
【原文】
子曰:“君子泰[1]而不骄[2],小人骄而不泰。”
【注释】
[1]泰:安宁,坦然,安定。
[2]骄:骄傲自大,傲慢。
【译文】
孔子说:“君子坦然安定从不骄傲自大,小人傲慢无礼且不坦然安定。”
【原文】
子曰:“刚、毅、木[1]、讷[2]近仁。”
【注释】
[1]木:这里是指人质朴,朴实。
[2]讷:本义是不善言辞,言语迟钝。这里引申为言辞谨慎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性格刚强、行事果敢、本质朴实、言辞谨慎,具有这四种品德便接近仁的标准了。”
【原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如[2]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1]切切偲偲:《论语正义》:“切切偲偲,相切责之貌。”即朋友之间,彼此诚恳地督促批评的样子。切切,诚恳。偲偲,读作sī,勉励、督促。
[2]怡怡如:这里是指兄弟之间,和顺的天伦之乐。
【译文】
子路问孔子:“怎样做才能被称做士呢?”
孔子说:“彼此督促批评,亲切和顺地相处。朋友之间要互相督促批评,兄弟之间则要和顺亲切地相处,一片和和气气的天伦之貌,这样就称得上是士了。”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1]矣。”
【注释】
[1]即戎:《论语正义》:“即,就也。戎,兵也。”就是作为士兵,参军作战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善人教化引导百姓七年后,百姓就可以随时作为士兵,参军作战保卫国家了。”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1]战,是谓弃之。”
【注释】
[1]不教民:“不教之民”,这里指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百姓。
【译文】
孔子说:“如果让没有接受过军事作战训练百姓,直接去参加战争,这其实就是让百姓白白去送死,抛弃了他们。”
【阐释】
孔子反对急功近利,所以才会在学生子夏问及如何管理政务时,告诫他:“不可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有其发展的一定规律,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速度,只会打乱固有的客观规律,而且未必能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结果。只有摆脱了这种心理,脚踏实地,一步步地积累,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儿,很想知道一只软软的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于是,他找到一个蝴蝶蛹,每天都观察它的变化。过了几天,蛹上面出现了一条裂缝,他能看到里面的蝴蝶在拼命地挣扎,想飞出蛹壳。经过了好久,蝴蝶仍然没能钻出来。小男孩儿很着急,就拿起剪刀捅开了蛹壳,蝴蝶钻了出来。但是,出乎他想象的是,蝴蝶没过多久便死了,因为蝴蝶不是自己打破蛹壳,所以翅膀的力量不够,根本无法飞翔,也就无法生存。
小男孩儿急于让蝴蝶破茧而出,是出于好心和善意,但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造成蝴蝶的惨死。
我们熟知的拔苗助长的故事,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不也是这样吗?
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我们无论是学习、做事还是做人,都要把目光投向远方,脚踏实地,注重先下的积累和储备,最终有厚积薄发的那一刻,到那时便是水到渠成了。
宪问
【原文】
宪[1]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
“克[3]、伐[4]、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子曰:“可以为难[5]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原宪时任孔子的家臣。
[2]谷:代指官员的俸禄。
[3]克:好胜。
[4]伐:自夸。
[5]为难:难得,难能可贵。
【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样的行为被称为可耻。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官员拿俸禄;国家政治黑暗,官员还拿俸禄。这样的做法就是可耻。”
原宪又问:“如果能摒除好胜、自夸、愤恨、贪欲这四种缺点,可以算得上是仁了吧?”
孔子说:“能做到这样可以说是很难能可贵的。不过,这样是不是算达到了仁的标准,我就不清楚了。”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1]怀居:这里是指贪恋舒适安逸的家居生活。怀,想念,思念,此处引申为贪恋,贪图。
【译文】
孔子说:“如果身为士,却贪恋舒适安逸的家居生活,那么,他也就不配再做士了。”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注释】
[1]危:端正,正直。
[2]孙:这里是“逊”的通假字,谦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要说话正直,端正自己的行为。国家正直黑暗时,行为要端正,说话要谦逊谨慎。”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1],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
[1]言:根据《论语正义》、《论语集注》、《论语集解》等古籍的论证,此处的“言”指的是口才好,善于言辞。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必定善于言辞,但是,善于言辞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义的人必定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义。”
【原文】
南宫适[1]问于孔子曰:“羿[2]善射,奡[3]**舟[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5]躬[6]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7]德哉若人[8]!”
【注释】
[1]南宫适:南宫括,南容。适,音kuò,同“括”。
[2]羿:读作yì,人名。在上古的传说中,羿大概有三个不同的身份,但都擅长射箭,是个神箭手。
[3]奡:读作ào,神话传说中寒浞的儿子,是一名大力士。最后,被夏少康杀死。
[4]**舟:用手推船在陆地上行进。《论语正义》:“**,推也。”
[5]禹稷:两个上古人物的名字。禹,善于治水,精于水利。他是夏朝的开国君主,非常重视农耕。稷,传说中,周朝的先祖,因教授民众如何种植庄稼,又被称为谷神。
[6]躬:亲自。
[7]尚:崇尚,推崇。
[8]若人:这个人。若,这,代词。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羿精于射箭,奡善于水战,但最后都不是正常死亡,都没有善终。禹和稷亲自耕种庄稼,带领民众从事农业劳动,反倒得到了天下。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是个真君子呀!这个人推崇道德。”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也许君子会有不仁德的时候,但是,在小人身上是绝找不到仁德的。”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1]乎?”
【注释】
[1]诲:这里是劝诫,劝告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勤奋劳作吗?忠于他,能不对他进行劝诫吗?”
【原文】
子曰:“为命[1],裨谌[2]草创[3]之,世叔[4]讨论[5]之,行人[6]子羽[7]修饰之,东里[8]子产[9]润色之。”
【注释】
[1]命:《论语正义》:“命,谓政命盟会之辞也。”即外交上所用的辞命。
[2]裨谌:人名,读作bìchén,郑国的大夫。
[3]草创:《论语集注》:“草,略也。创,造也。”“草创”即起草,写下草稿。
[4]世叔:复姓公孙,名游吉,字太叔,公孙虿的儿子。春秋时期,出任郑国的正卿,擅长外交辞令。子产死后,继任郑国的宰相。
[5]讨论:经过研究后提出意见。讨,研究,探求。论,这里是建意、意见的意思。
[6]行人:官名。《论语正义》:“行人,掌史之官。”即掌管外交事务的官员,其职责是负责朝觐聘问。
[7]子羽:公孙挥,字子羽,郑国大夫。
[8]东里:地名。郑国宰相子产住的地方。
[9]子产:郑国的宰相,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孙侨。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布的外交公文,先是由大夫裨谌起草,正卿公孙游吉经过研究后,提出建意,外交官公孙挥进行修饰,由宰相子产作最终的修改和词句的润色。”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1]人也。”
问子西[2]。曰:“彼哉[3]!彼哉!”
问管仲[4]。曰:“人也[5]。夺伯氏[6]骈邑[7]三百,饭疏食,没齿[8]无怨言。”
【注释】
[1]惠:《论语正义》:“惠,爱也。”即为民众着想,爱民如子。
[2]子西:春秋时期,有三位名叫子西的人。根据上下文,这里谈论的应当是春秋末年楚国的执政大臣。姓芈,名申,又名宜申,字子西。他是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的兄长。
[3]彼哉:彼,指的是子西。表意为对这个人无话可说,带有轻视的意味。
[4]人也:有不同的解释。清代以前的学者大多数都认为“人也”与《诗经》中的“所谓伊人”的用法一致,是对人的一种赞扬。另有学者认为“人”这里是做“仁”的通假字。本书采用第一种解释。
[5]管仲:春秋时期的名臣,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主的管夷吾。
[6]伯氏:齐国的大夫。
[7]骈邑:地名,大约在今天山东省临朐县的境内。当时是大夫伯氏的封地。
[8]没齿:年老去世。《论语集注》:“齿,年也。”
【译文】
有人问孔子,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施恩于民,爱民如子的人。”
此人又问子西。孔子感叹道:“他这个人呀!他这个人呀!”
又问管仲。孔子说:“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夺取了伯氏在骈邑将近三百家的封地。虽然伯氏因此只能吃粗茶淡饭度日,但直到老死也不曾有丝毫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