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篇 庚桑楚(节选)(1 / 1)

庚桑楚,是本篇首句里的一个人名,为老聃的弟子,这里是以人名为篇名。

【原文】

宇泰定者[1],发乎天光[2]。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人有修者[3],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4];天之所助,谓之天子[5]。

【注释】

[1]宇:心境,心胸。泰定:泰然而定。

[2]天光:自然的辉光。

[3]修:修养真性

[4]舍:归附。天民:德行合乎天道,民众前来依归的人。

[5]天子:上天佑助的人。

【译文】

一个人的心境如果泰然而定,就会发出自然的辉光。散发自然辉光的,不论是人还是物都会显示出自己的天然本性。注重修养和保持真性的人,就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一种高境界。修炼好的人,人们就会归附他,上天也会助佑他。人们愿意归依的人,称之为天民;上天帮助护佑的人,称之为天子。

【原文】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1],天钧败之[2]。

【注释】

[1]即是:依照如此。

[2]天钧:天然的陶钧,即自然之性,造化。

【译文】

学习的人,想学习那些他不能学到的东西;实践的人,是想要去做那些他不能做的事情;辩论的人,想要辩论那些他不能辩的东西。知识的探求到了他所不能知道的境界,就达到了探求的最高境界。假如有人不如此做,那么造化就会挫败他,使他败亡。

【原文】

一雀适羿[1],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2],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3]。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注释】

[1]适:飞过。

[2]胞人:即庖人,厨师。笼:笼络。伊尹:商汤时的名相。原来是有莘氏的媵臣,即陪嫁之人,善烹饪,后商汤举之为庖人,又任用为相。

[3]百里奚:复姓百里,名奚。春秋时期虞国人。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之,任为相。

【译文】

一只小鸟向羿飞过来,羿必定会射中它,这是羿善射的威力;如果把天下当做鸟笼,那么没有一只鸟雀能够逃脱在外。因此,商汤以庖人把伊尹笼络住了,秦穆公拿五张羊皮把百里奚笼络在身边。所以说,不利用对方所喜好的东西来成功笼络人心的,从不发生过。

【原文】

介者拸画[1],外非誉也[2];胥靡登高而不惧[3],遗死生也[4]。夫复不馈而忘人[5];忘人,因以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6]。出怒不怒[7],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8]。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9]。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注释】

[1]介:一足。拸(chǐ)画:不拘法度,或不饰容貌。拸,摒弃。

[2]非誉:毁誉。

[3]胥靡:徒役之人。

[4]遗:忘。

[5](xí):畏惧。

[6]天和:自然的和气。

[7]出怒不怒:怒气发出了,并不是有心在发怒。

[8]神:精神舒畅而灵通。

[9]当:允许,得当。缘:顺。

【译文】

被砍断了脚的人不会再想要什么修饰之物了,因为他已经把毁誉置身事外了;正在服役的人登高而不恐惧,因为他已经忘掉了死生。多次遭受侮辱和恐吓而不愿作出回应的,就是忘掉了人道之情;忘记人道之情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所以,敬重他却不欣喜,侮辱他却不发怒,只有那些同自然的和气顺应的人才能做到。怒气发出了,并不是有心在发怒,那么这种怒气是属于无心之怒;有所作为而不是有心去作为的,那么这种作为是出于无为了。想要精神宁静,就得内心平和;想要神情舒畅,就得心气和顺;想要有所作为并且得当,一切都是源于不得已。一切都是出于不得已,这就是圣人之道。

【阐释】

《庚桑楚》有十二章,杂纂而成,文意不相属联。所选文字分别为第三、第四、第十一、第十二章。第三章论说人的心境。《孟子·尽兴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光辉”在心性修为的进程中不可或缺。庄子说,只要心境安泰,就可以发出自然的光辉,就可以显现其人的天然本质。第四章讲知应当有自己的境域。第十一章讲待人和顺的好处。第十二章讲平气顺心的好处。有所为要得当,只有不得已之时再应事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