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的旁观者,很容易把一切“棘手问题”当成“单纯问题”。他们觉得,事情有确定的目标,有清晰的道路,如果没有做到,要么就是我们不够拼,要么就是敌人太坏。
我们人生在世遇到的问题有三类:单纯的问题、两难的问题和棘手的问题。
先来看第一类,单纯的问题。请注意,单纯的问题,不见得是简单的问题,更不见得是容易的问题。
比如,高考,我们都经历过。简单吗?容易吗?想考取名校一点也不容易。但是,这仍然是个单纯的问题。为什么?
这一类问题,有明确的方向,有能让人放心的答案,解决了就可以宣布胜利。即使一个学渣,他也知道自己怎么就能考上大学。无非上课听讲、认真做题。考不上是因为做不到这些显而易见的事。
在简单社会,甚至是早期的工业社会,人类遇到的问题,也大多是这类单纯问题。搞一个水利工程、修一个大教堂、打赢一场战斗都是这样,目标清晰,达到目标的道路也清晰,剩下来的就是组织力的事情了。谁能组织起更多的力量和资源,谁能有效地使用这些力量和资源,谁就能赢。
在这样的时代里,权力和财富最重要。为什么?因为这两样东西,是能把人和资源组织起来形成庞大数量的最好工具。说到底,还是因为数量优势是竞争的关键因素。
但是,人生在世遇到的问题可不仅仅是这一种。还有一类问题,叫“两难问题”。
成年人的生活中,大多面对的是“两难问题”。
今晚有点时间,是约个会,还是去健身房呢?手头有点钱,是买个房、付首付呢,还是炒个股呢?甚至每次到餐馆里点个菜,都会时刻面对这种两难。
这种“两难问题”和前面讲的“单纯问题”,区别在哪里?在于它没有唯一的正确方向。比如找工作,如果世界上真有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你早就选了,但是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好事。通常面对的都是钱少但是安逸,或者钱多但是不稳定这样的职业选项。在这种问题里没有拦路虎,也没有要克服的困难,有的只是纠结。
很多大学生,快要进入社会的时候,经常有个口头禅,叫“迷茫”。这种迷茫的本质,是他的人生的主要问题类型,从第一种“单纯问题”,切换成了第二种“两难问题”了。他过去的人生经验,大多是用来应对第一种问题,现在面对两难问题,既没有目标,也没有道路,那可不就迷茫了吗?
不过,“两难问题”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问题,是“棘手问题”。一个人走入社会之后,多少要为社会承担一点责任,尤其是你要给别人做主的时候,“棘手问题”就出现了。
比如,全球范围内的问题,地球变暖;一国范围内的问题,贫富差距加大;一个公司的问题,专业化还是多元化;一个家庭的问题,孩子上什么学校等都是“棘手问题”。
197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个公共政策专家里特尔和韦伯,提出了棘手问题的10个特征:
1. 这个问题没有清晰的定义,它不像高考数学题给你写好了条件让你证明。
2. 它没有终极的答案。你永远都别想彻底解决它,它会一直存在。
3. 你的解决方法不分对和错,只有结果上的好和坏,好和坏也只能由你自己判断。
4. 你采取的应对措施,不会立即看到结果。你也许根本不知道你做的有没有用,也许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5. 没有专门给你做试错练习的地方,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产生影响,你一上来就是实操。
6. 连有什么选项,都不清楚。
7. 没有先例可循。前人的经验不会对你有太多帮助。
8. 这个问题很可能只是一个更深的问题的症状,但是它背后不止有一个问题,盘根错节,可能根本就没有根源。
9. 有很多利益相关方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想要的解决方向不一样。
10. 如果你上手,那将来不论是什么结果,你都得负责。
不管怎样,如果你带了一个小团队,或者是你开始养儿育女,只要是你开始对这个世界负点责任,要为别人做决定的时候,这个类型的问题就开始出来困扰你了。
比如全球变暖问题,看起来,解决方案很简单,不就是节能减排吗?大家好像都同意。一旦到了执行细节,麻烦就来了。发达国家现在不搞工业了可以节能减排,发展中国家呢?全靠工业挣钱,跟发达国家同等减排吗?这不公平。更何况,全球变暖对某些国家来说也许还是个好事,比如,俄罗斯公民也许就会欢迎全球变暖。
那怎么解决棘手问题呢?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棘手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它也许根本就解决不了,只能应付,要做好与它长期共处的准备。
殊不知,那些顶着骂名,从来没做过一件快意事,小心翼翼永远不敢用力过猛,明知根本就没有什么胜利的彼岸等着他,还在那儿吭哧吭哧地维持着局面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这就是典型的处理“棘手问题”的人的形象。
这篇文章,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想起了一个人,晚清的李鸿章。
他说自己是大清的“裱糊匠”。原话大概是这样,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办海军,其实都是纸糊的老虎。从来不能放手办理,只不过是像裱糊匠一样,拿纸糊起来一间房子,虚有其表啊。如果不揭破,还可以敷衍,看起来还像个样子,还能拖着用。如果这个时候来一个人,说你这纸糊的房子怎么行呢?得有个根本的解决方案,把纸全部扯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可收拾。”
在这段话里,李鸿章的自我定位就是一个处理“棘手问题”的人。其实何止是他,几乎所有的知名政治家、企业家,都是在做这样的事。事后看起来,好像他们有目标、有方法,但那是事后总结出来的。只要身在其中的人,每一步都极为艰难,就都像李鸿章当裱糊匠一样。
但是还有一种人,就是做事的旁观者。他们就很容易把一切“棘手问题”当成“单纯问题”。他们觉得,事情有确定的目标,有清晰的道路,如果没有做到,如果他对当前局面不满意,他就认为要么就是我们不够拼,要么就是敌人太坏了。等到有了权力,他们就会一把扯破那个纸糊的房子,最后的结果不可收拾。
理解了这三种困难的区别,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复杂局面里,关键局部的关键人物才决定了全局成败。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什么叫作“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