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性别隔离(1 / 1)

要了解女生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仅凭入学率数据是不够的,必须得看看女生们选择了什么样的专业。

谈到女性的高等教育问题,就不得不面对“专业性别隔离”(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谜团。也就是说,不论女生怎样全力以赴,力图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但她们最终总会集中进入那些没办法收回成本的专业。

在女子短大、大学入学率上升之初,女生们选择的专业主要是“虚学”而非“实学”:比如文学、艺术、教养学[5]之类与就业没什么直接关联的专业。也就是说,进入一个不能期待收回成本的专业学习,既是女生本人的选择,也得到了她父母的同意。

从数据上看,其实直到20世纪80年代,女生的主要领域都集中在人文学科,即文学、语言、艺术和教养学等专业(见图5-2)。相反,男生专注于理工类专业,即使进入文科,也会选择法律和经济专业。其结果就是,虽然大学实行男女同校,女生占据了文学部,而理工科的男生毕业之前根本没机会和女生邂逅,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另外,虽然男生的专业与毕业后的职业道路直接挂钩,但女学生似乎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并不考虑自己的职业道路。这样一来,女生们临到毕业才慌慌张张地找工作,自然是来不及。而且,女生入学之初就没有找工作的觉悟,那么她们就业上受到歧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就在团块世代的就业季被石油危机直接冲击的时候,不论男女,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学部学生收到企业的招聘广告,但理工科那边,招聘广告却堆积如山。这说明就业市场的歧视不只是性别歧视,还有专业歧视。专业歧视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毕业季,理工科学生天天睡在实验室,过着艰苦的学术生活;而文学部的学生要么搞社团,要么出去打工,好不快活。似乎在这种气氛之下,对文学部毕业生的就业歧视就变成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图5-2 大学各学科在校生性别构成比(1985年与2009年)

资料来源:根据文部科学省《学校基本调查》(1985年、2009年)制作

1961年,时任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的晖峻康隆提出了“女生亡国论”。他认为,虽说大学里女生越来越多,但是她们早晚会嫁人,这些女生享受教育投资,但对社会没有任何回报,完全是浪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