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子成婚”越来越多(1 / 1)

上述三个指标之二——婚内生育率(也称“有配偶生育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对夫妻平均生育子女人数从5人急剧下降到2人左右,并长期保持在2.0附近。总和生育率为2.07,勉强达到维持人口不增不减的世代更替水平。在一个几乎所有人都结婚的全员结婚社会中,如果大多数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还有一些夫妇生育三个或更多孩子,人口数量就可以维持下去。在日本,被称为DINKS(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缩写,中文也叫丁克族)的无子女夫妇未见增加,而大多数夫妇都生了孩子。更进一步说,现在不同以往:有了孩子,所以决定结婚;而不是决定结婚,然后要了孩子。因此,伴随着晚婚化,奉子成婚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

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大概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布结婚时新娘已经怀孕的比例。当第一次看到“九对新人中有一对新人奉子成婚”的数据时,我就奇怪:这么隐私的数据到底是怎么测算出来的?或许是从登记结婚日期和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日期的间隔时间中推算到的。但即便如此,这些个人信息是如何获得的,仍然是个谜。现在,奉子成婚比例越来越高,据说最近(2013年)已达到四分之一。如果新娘已经怀孕,那当然就不是处女了。在这里我很想吐槽一句,既然已经不是处女,婚礼上就不要穿什么“白无垢”,走什么“处女之路”了[6]。不过,婚前性行为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

在日本,比起与爱侣相伴终生,生孩子、组建家庭才是结婚的动机。如果说正是结婚和生育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过强的联系)导致日本的少子化,大家会不会吃惊?

当晚婚化被不婚化替代,结婚率下降,结婚申请的数量就会减少。即使并非如此,在年轻人口减少的情况下,结婚人数必定减少。出生人数是婚姻登记数乘以婚姻内的出生率,因此很容易预测,不管婚内生育率怎样维持不变,人口减少都无法避免。因此,各地政府纷纷把提高结婚率作为少子化的对策。地方政府策划单身男女的相亲甚至海外“爱情之旅”,把地方的税金用在这些婚恋活动上。“如果他们结婚了……肯定会给我(地方政府)生孩子”就是这些策划者的如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