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宋代的词(2)(1 / 1)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是一个多情的人啊,太可笑了,这么早就生了白头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说到底,人生只是一场梦。为什么“一樽还酹江月”呢?有如此江山,有如此明月,也就够了。这就是东坡的情怀。这就是明清文人很喜欢东坡的原因。已经到“人生如梦”了,那种所谓壮阔的人生情怀已经没有可能得到实现了,他也并不是说很悲恸,他告诉你:有江有月你还要什么?你还不开心?你要还不开心,你不是找死吗?这就是《赤壁赋》里面所说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有清风、有明月,人生就可以是好的。这个要是让李白看到,李白肯定生气得不得了,怎么这么没有出息!但是在东坡看来,人生的态度是这样就很好了。

说完苏东坡我们直接说辛弃疾。时间顺序这就不对了,辛弃疾都是南宋人了,这不跳过了好几位吗?这个也没关系。我们把苏辛联起来也有方便之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英雄失路之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1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13],揾英雄泪!

我们再来读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讲怎么理解所谓豪放派。豪放词的价值就在于对词的抒情功能的一种拓展、一种发现、一种创造。

辛弃疾跟其他的诗人都不一样,他很少写诗,留存的诗的数量很少,也并不杰出,没有什么很大的成就。辛弃疾似乎是一个纯粹的词人。有时候我们把辛弃疾理解为是所谓豪放派词人,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辛弃疾各种各样的词都写过。在宋词里面,辛弃疾的词风是最丰富的。当然,任何一个文学家,在文学史上都会被简化掉。当我们从文学史上去理解他的时候,我们所了解的就是被处理过的那几个要点。在文学史上,辛弃疾被人们提到就是他和苏东坡合称“苏辛”,是所谓豪放词的代表作家。

就从豪放词来说,辛弃疾也跟苏东坡有所不同,辛弃疾的词更强烈、更激烈,更具有英雄气概。因为辛弃疾是在一个动**的时代产生的一个英雄人物。

《世说新语》里有人把曹操称作“奸雄”,所谓“乱世出英雄”。在动乱的时代里面,那些不循常规的人,有更多的实现自己的机会。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进入南宋,从北方南渡以后,他也担任过一些很重要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省一级的地方军政长官。前人评辛弃疾的词的时候,就说他的词里面有桓温那类人物的气息,这个说得是很准确的。东晋的桓温,也就是曹操那种类型。《世说新语》里面写到的几个所谓英雄人物,曹操、王敦、桓温,在正统的道德评价里面,都是被作为负面的形象来看待的。所以说辛弃疾是桓温一类的人物的话,也就是说他的很多人生情怀,其实不符合宋代严格的正统的道德要求。但是这也是我们理解辛弃疾的一个要点,理解那种慷慨磊落和英雄失志之悲,他总有一种人生的理想、欲望不能得到实现,才华没有得到施展的痛苦。

史书中记载,当时有官员弹劾辛弃疾,罪名是随意杀人、任性花钱,这是不是有点儿影子呢?不要用你的方法去理解辛弃疾,辛弃疾是一个大帅,所以金钱这类东西他是不在意的。

读苏东坡的词,你会感觉到很壮阔,又很飘逸,一种高蹈的气质。辛弃疾的词则不是这样,辛弃疾的词是一种很强烈的激愤,一种悲愤的东西。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是一个很壮阔的场面。辛弃疾的词,善于用那种非常柔美的调子来写壮阔的情怀,情绪非常丰富。他在这里写登上建康赏心亭,看到了远处的山。“玉簪螺髻”,“玉簪”就是比较挺直的山,“螺髻”就是圆圆的山。远处的山是非常妩媚的。他把青山妩媚写得很动人。但是,这个青山妩媚,使人产生的感受是“献愁供恨”,就是把愁和恨,把那种痛苦悲哀推到人的心里面。

然后描写自己的那种失落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个可能是宋词里面最长的句子了。所谓最长的句子,就是说它中间无法剪断,它一层一层地往下推。读这样的词的时候,会有一拍一拍地拍下去,把栏杆拍遍,就非跟着他拍不可的这种感觉。当然,面对失败,并不是没有一种转换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古人在政治上失落的时候,往往寻求一种退隐、高蹈,就像东坡那样的一种旷达,也都是可以的。但是别人可以,辛弃疾不可以。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里连用了三个典故。辛弃疾很喜欢用典故。典故太多当然会造成一种阅读的不舒畅,因为读者需要先熟悉这些典故。但是这首词里用的几个典故都不是很生疏的,因此它带来很大的好处。每一个典故都很短,只有几个字,但是在典故背后有一个很复杂的历史故事,可以借由典故来展开。现在大家明白用典故的好处是什么了吗?在一个很简单的语言表述里面,可以展开一个比较广阔的联想。

第一个是西晋张翰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他想念江南的莼菜、鲈鱼脍,然后就辞官回家了。有同学吃过莼菜吗?北方同学到南方来,总要吃一点儿莼菜吧,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很腻滑的、有弹性的,做得好的话是很好吃的。辛弃疾的意思是说,甘心做隐士,这个对我来说是做不到的。

那么“求田问舍”行不行呢?求田问舍的话,就怕遇到像刘备那样的人,“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是出自《三国志》的典故。那些人会看不起自己。那如果遇不到刘备呢,现在没有刘备这样的人,你就可以去求田问舍了吧?但是史书里面有刘备,史书里面还有曹操,史书里面还有桓温,你一读史书,就觉得自己太丢脸了。这是辛弃疾才有的感觉。你们会有吗?你们读史书的时候,会觉得这么窝囊,碌碌无为,整天喝点儿小酒,很丢人吗?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可惜时光不停地流失啊。“树犹如此”是桓温的典故。桓温是一个曹操式的人物,他北伐的时候,看到自己早年所种的柳树已经长得很高大了,就攀着柳条流泪感慨。感慨什么呢?“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英雄也有他悲伤的时候,悲伤什么呢?悲伤的是自己的一生,自己所向往的东西不能够得到,自己想造就的成就不能够造就。桓温最有名的那句话,就是“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流芳百世做不到的话,连遗臭万年也做不到吗?总不能默默无闻吧。所以他很悲哀。而辛弃疾非常理解桓温。所以他最后要用桓温的典故。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无可奈何之下,还有什么可以安慰自己呢?有一种无奈,但是无奈之中又转换到一种美的意境里面去。就是说,如果什么安慰都没有的话,女性可以给人带来安慰。读了这首词,如果你再去读龚自珍的诗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情绪不断地出现。在人生失败的时候,女性的美可以成为生命最后的安慰。问题是现在女同学都很强,都很厉害,没有时间给你擦眼泪。我们必须知道这首词是在辛弃疾的时代,那个时代有很多女孩子没有什么重要的工作,所以她可以给老辛擦眼泪。我们班上的男同学如果突然觉得自己英雄失志,然后感慨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女生会告诉你:你坐一边去,你拿抹布去抹吧!我忙着呢!这也是时代的不同。

我们把苏辛的词放在一起来讲,一方面是讲所谓豪放词的特点,另外一方面我还是想强调词是词,词不是诗,希望大家能够领会。

在过去的传统里,词已经习惯于用一种唯美的抒情笔法来表达细琐的日常生活情感。而苏东坡感受到了词的另外一种力量,就是词有一种非常好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如果跟情绪的节奏结合得非常密合的话,会产生诗所达不到的效果。这里我们先把古体诗自由体的诗,比如李白写的那种诗放在一边不谈,比如五、七言的诗歌,都不是自然的节奏,语言的节奏跟情绪的节奏很难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像杜甫的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七律的方法来表现一种情绪节奏,那已经是到了绝顶了,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的,就连杜甫自己也没写过几首这样的诗。因为诗的形式是一种固定化的形式,难以和情绪节奏产生一种密合。而词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选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苏东坡怀念他的已故的妻子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东坡的妻子死得很早,东坡对他的妻子很有感情,他把这种感情在词中非常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这种感情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的内涵来表达的,还是直接通过节奏来表达的。你读上去的时候,这个节奏好像就是最符合这个时候要表达的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长句和短句的结合,你会觉得好像这个时候正好是需要这样的长句接下去,“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个也是到绝顶了,词当然是有节奏的,大多数词家也都会考虑词的情绪节奏和词牌节奏的关系,但是结合得这么好的很少,这几乎是完美的。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我之前讲过,悼亡是诗的主题,不是词的主题。词是写那一种比较艳的东西的,或者是比较伤感的东西的,但是不写非常悲哀、非常庄重的东西的。假定说苏东坡要把这首《江城子》所写的内容换成一首诗,他也可以写得好,但是他不可能写得这么好,他没有办法写到这么好。因为这么美的节奏在诗里面实现不了。那么当然有的同学立刻就会说了:要讲节奏的话,古乐府的节奏都是很自由的,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是吧?但是问题是古乐府和词还不一样,它们就像是两种不同的舞蹈,古乐府就像那种自由的舞蹈一样,没有任何限制,可以随性地去舞蹈,这种随性的舞蹈和芭蕾舞这样有规范和形式限制的舞蹈,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用节奏来表达情绪,你不能说古乐府就不如词,古乐府也可以用节奏来表达情绪,你不能说哪一种不好、哪一种更好,但是词就是词。

我们再看辛弃疾的词,就更可以感觉到这一点,这种节奏是非常特别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句子很长,不到底是不能结束的,是一句接着一句往下推动的。虽然按照词谱,到“江南游子”就用句号把它句掉了,是吧?但是按照它的词意,“江南游子”这个主语出来以后下面不能没有谓语、没有行动,所以说这里不能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是场所和背景,“江南游子”干什么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它是一波一波往前推的,这个节奏非常强大,让你读到这个地方就停不下来,硬是被这个词推动着向前。你说你不激动?老天爷!除非你不识字,或者你根本就没读过古诗,否则你不可能不激动,它是这么一波一波地来推你的。

这种对节奏的利用是只有词才能达到的。写诗就达不到,写诗只能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壮阔是很壮阔的,但是它没有那种来自语言节奏力量的推动。它需要你去体会这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要站在那边想这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然后你情绪激动起来。它需要一个酝酿过程。到词这里是不需要酝酿过程的,它没有时间让你去体会,直接一波一波扑上来,一直把你扑倒为止。被扑倒了以后你说:哎呀辛弃疾你真棒!你牛!你再回过去读这首“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都不用讲解,你读就行了,“不思量,自难忘”,就是这种非常美的感觉。

我们再读一首周邦彦的词。你要注意,他和李清照在时间顺序上是早于辛弃疾的。为了把苏辛连着讲,这个地方把时间顺序打乱了。

《苏幕遮·燎沉香》:结构精巧的典范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14]。鸟雀呼晴,侵晓[15]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是北宋末年一个非常著名的词人,周邦彦词的特点就是特别典雅,而且结构非常复杂,他特别善于写精致典雅而结构复杂的长调。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选的是一首短的小令。这首小令也是非常有名的,在一般的词选里通常都会选到的。虽然没有那种典雅华贵的气息,但是很精致。

这是周邦彦在开封做官的时候所作的词。周邦彦做的官是掌管国家音乐的,因为他是一个音乐家,这种官府呢,就是清水衙门吧。

“燎沉香,消溽暑。”在一个夏天,点起沉香来。以前读诗词的人好像不大懂沉香,现在沉香很流行了,大家没有见到也听说过吧,就是一种香料。点起沉香来消除溽暑。“溽暑”就是夏天的闷湿。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句写得很漂亮。这是一个雨天过后,也就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那个意境,但是这首词的表达要精致得多。所谓“鸟雀呼晴”,鸟雀的欢声呼唤着晴天,带着一个拟人化,传递出一种人的喜悦。“侵晓”,就是快要天亮的时候,听到早晨的鸟雀的声音,在檐边说个不停,知道这是一个晴天。把鸟雀的叫声转化为人的欢喜心理,鸟就好像是通人情的。在是一个把鸟雀完全拟人化的写法。“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一个非常简练的表达,表达的情绪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欢乐的情绪。我不知道你们认为那首诗好还是这首词好。词是细致的、精致的,而诗是简练的、有力量的。两者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句子是不能写到诗里面去的,写到诗里面去就显得轻薄,没有力量感。就像晏殊很有名的那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晏殊非常得意的,这两句最初是写在诗里面的,是诗中的对句,后来再写到词里面。大家记得的就是词里面的句子,不记得晏殊还写过诗,并且后来也有人评论说这个句子只能用在词里面,不能用在诗里面。我举这个例子,大家可以仔细地体会一下。说它完全不能用在诗里也过分了,但感觉没有那么好是肯定的。它太精巧,如果一首诗的句子写得太精巧,就显得没有力量感。词里面的句子可以写得很精巧,这句“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同样是非常精巧的句子,它要表达的东西就是从早晨鸟雀的叫声中,感受到这是一个晴天。但是它把这个情绪完全转化到鸟雀的身上,用拟人的方法去写鸟雀,鸟雀在屋檐边说个不停,好像是要把什么消息传递给诗人。这里最好是用上海话,因为普通话太严肃了。“哎呀侬晓得伐,今朝天气老好的呀,侬快点起来呀。”就是这种感觉。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个太漂亮了。周邦彦经常会写那种非常精致、非常典雅的漂亮句子,但是这一句是非常朴素的漂亮。“叶上初阳干宿雨”,太阳出来以后,把荷叶上的雨珠渐渐晒干了。“水面清圆”,这是写水面上的荷叶,所谓“清”是指荷叶给人的那种感受,“圆”是它的形状,一片片是圆的。“一一风荷举”,能够感受到什么叫“一一风荷举”吗?它是动态的,或者是有镜头感的,最好的表达是一个镜头摇过去,一片荷叶、一片荷叶、一片荷叶,有一个动感在里面。所以这个句子的精致就在于,它读起来很浅,但是让你有一种非常亲切的触动。因为它是有动感的,你随着它去体会,一片荷叶一片荷叶这样看过去。我模仿过这个句子写过一句诗,整个诗我忘了,那一句诗是“风吹拂群山,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也可以吧?就是模仿“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故乡相隔很遥远,什么时候能够回去呢?“吴门”是指苏州,“长安”就是都城,那么就是开封。家在苏州,而人长久地生活在开封。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回想到自己在家乡的日子。家乡有很多东西可以回忆,他要找出一个最亲切、最生动、最动人的回忆画面,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呢?就是随着“五月渔郎”,乘着“小楫轻舟”,划到“芙蓉浦”,也就是荷塘深处。这是最有江南风味的场面,一叶小舟穿过荷花盛开的湖面。“五月渔郎相忆否”,渔郎还记得我吗?汉语的句子,特别是在诗歌里面的句子,是有一种歧义性的,或者是作者有意造成的歧义性。可以说还记得五月渔郎吗?或者反过来说,五月渔郎还记得我吗?

为什么是五月呢?就是荷花盛开的时候,旧历的五月,就是现在的六月。“梦入芙蓉浦”,当初随着渔郎的一叶小舟穿过荷花盛开的湖面,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在回忆家乡的时候,周邦彦同时又表达一种什么呢?在开封官场生活的那种有一点儿百无聊赖的感觉。因为他所做的官是一个管音乐的官,是一个清水衙门,没有什么权势,也没有什么大的好处,也没有什么很热闹的应酬。有个故事说是他跟宋徽宗同时爱上了李师师,然后说宋徽宗来见李师师,周邦彦就躲到了床底下。

这首词不代表周邦彦的最重要的风格,也就是那种长篇的、典雅的、精致的、结构非常复杂的风格。但是它也能体现周邦彦的一部分特点,就是语言非常精致,结构非常精巧。即使是一个篇幅很小的小令,它的结构也非常精巧。

我们再来讲另外一位重要的词家,就是李清照。李清照是一名伟大的女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女性作家可以被称为“伟大”两个字,好像前面还没有过。按照郭沫若先生的看法,蔡文姬可以算,但是蔡文姬的那几篇作品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蔡文姬留下来的那些骚体的、五言的诗作,还有《胡笳十八拍》,都有伪作的可能性。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用女性的口吻写的诗,表达女性的情感。就像我们刚刚读的柳永,他也是表达一种女性的情感。但是那种女性的情感,都是男性对女性的揣摩,也就是说,诗中的女性,都是男性所看到的女性、所理解的女性,以及所想象的女性。所以,我们在讨论那些古典诗词表现了女性的什么什么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忘记这一层,这里表现的其实是男人所理解的女人。当然,也有一些女诗人的作品留下来,唐诗里面我们知道有不少女诗人的作品,但是从文学的成就或者说地位来说,这些女诗人都偏低。在文学史上,能够和第一流的大作家并驾齐驱的,能够指责苏东坡、指责柳永,觉得他们都还不够,能有这种胆气,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那么也就是李清照一个人了。李清照在写《词论》的时候,实际上把她那个时代最有名的男性词人,都一个一个地给贬低了一下,说“贬低”这个词好像不是特合适,就说是都批评了一下吧。李清照对自己的词的成就看得很高的。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李清照的词作在宋词里面是第一流的,至少是可以跟那些大词人并驾齐驱的。这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过的,这是我们要强调的。因此李清照所描写的那种女性的情感,是她自己的一种生活感受和体会,并且她对女性情感体会的细致程度,恐怕是一般的男性词人所不能够达到的。她描写的女性感情比男性所描写的更真实、更细致、更活泼、更动人。

但是,我们还是要回过头来强调一句话,即使李清照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才女,她仍然生活在男性主导的时代。因此,女性所理解的女性、所描摹的女性、女性理想中的女性,仍然是受到当时男性主导的文化的制约的。所以我们在读李清照词的时候,这两点都是应当注意到的。

因此,我们在李清照的词里面,大体上可以看到两种形象:一个是少女,一个是少妇。少女是活泼可爱的,少女之所以是活泼可爱的,是因为男人要求她们是活泼可爱的。少妇是情意缱绻的,是永远在怀念自己的丈夫的。她之所以永远在怀念自己的丈夫,是因为男人要求她们怀念自己的丈夫。这种形象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制约的结果。当然你说人家李清照又没有怀念别的男人,人家就是在怀念赵明诚,难道不可以吗?当然这也可以,我们可以认为李清照确实没有怀念别的男人。但是无论你怀念也罢,不怀念也罢,最终所提供给我们的成果,最终所描述出来的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仍然是男性社会所要求的现象。关于李清照的问题有很多。我有一本书,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关于李清照的写得比较好的一本书,就是美国的艾朗诺写的《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这是我们系里面两个女博士翻译的,夏丽丽和赵惠俊。

李清照最有名的词,我们大概比较熟悉的,就是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然,这首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是不太清楚的,你可以说是一个少女的形象,也可以说是一个妇人的形象。但是从前后的内涵联系来看,更多的是一个惜春的妇人形象,就是从一个女子的角度在那里叹息春光。我们可以说这是写得很轻灵的一首词,体现出一种女性的敏感。但是,这首词也可以理解为是传统的男性创作。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男性也完全可以写成这个样子。因为写一个女子的惜春,是一个传统的主题。如果你说有什么李清照的个性特征的话,我们只能说有一种很聪慧、很轻灵的东西在里面。但这个女子惜春的主题,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主题。女子的惜春包含着一种什么意味呢?包含着春天和女人的青春在时光中消逝,这样的一种伤感性。还有那首《醉花阴》也很出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很喜欢用“瘦”字。

《一剪梅》:女性的轻灵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16]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也很有名。我比较喜欢李清照词的一种特点,就是说它的句子在表达情感的时候非常轻灵,相比而言,这种轻灵在男性词人的作品中出现得比较少。我们把这首词读一下。每个句子都有一种非常活泼的感觉。你也可以说这种词其实也还是传统主题的,但是李清照写起来就比男性的词要轻灵很多。在我看来,这种很灵性的东西是李清照词里面最可珍贵的。从主题来说,其实包括“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种主题都是传统主题,这首《一剪梅》也是传统主题。它体现出李清照词的那种特征——敏感和轻灵,那种女性气质的东西,一般男性作者很难写得这么活泼,这么灵动。

相反地,像李清照的那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小孩子也在背,他们的课本里有这篇东西,我说这首其实写得不好,太过于追求一种特殊的修辞。当诗人太过于专注于一种特殊的修辞的时候,情感表达的注意力实际上是转移掉了,在词汇上面所花的心思太多,精巧性太过。我不知道大家懂不懂这个意思。那首《声声慢》也能体现出李清照对语言的这种追求,但是不如这首“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最喜欢李清照的就是这个地方。

《暗香·旧时月色》:什么是清空的词风

暗香

宋·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17]。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18]。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最后我们讲一个姜夔。他代表着宋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这个流派的特点就是格律特别严格。姜夔这类词人,本身就是音乐家。一般词人作词是填词。所谓填词,因为词本来就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按照这个乐曲来填词,所以作词叫作填词。那么姜夔呢,他是可以自己来作曲的,就是自己来拟定一个曲调,然后自己来填词,就是所谓“自度曲”。姜夔有非常有名的一组词,一共是两首:《暗香》《疏影》,就是所谓的“自度曲”。

关于《暗香》《疏影》这两首词,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姜夔自己也作了注:“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辛亥之冬”就是南宋光宗的绍熙二年。“予载雪诣石湖”,当时范成大住在石湖,范成大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官员,当然我们一般在文学史上读到他的时候,是把他当作一个诗人。姜夔是一个什么样的文人呢?他有点儿像那种清客的身份,没有做过官,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是有非常高的文学艺术修养,特别是音乐方面的修养。因此就以这样的才华,游走于当时的高官巨宦之间。因为宋代是一个文化非常昌明、对文学艺术非常尊重的时代,姜夔这种清客的身份和我们在《红楼梦》读到的贾政身边的清客的身份,当然会有很大的区别。范成大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成就的诗人,姜夔跟范成大的关系也非常亲密,这一年的冬天,姜夔到石湖去。石湖这个地方在苏州郊外,它是连着太湖的一个小湖,水很浅,水面也不大,水岸比较曲折,水面上的水生植物很多,是一个蛮漂亮的地方。湖的一面是一座很小的山,那边有个山庄,就是很有名的范成大的石湖山庄。

“止既月”,住了有一个月,这个做客的时间是挺长的,这两人也是心思比较相投的。“授简索句”,从字面的意思看就是给我纸要我写东西。因为范成大很欣赏他,就让他写一些新的作品。“且征新声”,不是要他一般的填词,而是要“自度曲”,就是自己来做一个曲子,然后自己来填词。“作此两曲”,这两首就是《暗香》《疏影》。“暗香”和“疏影”的名字,大家知道,就是出自林逋的那句很有名的咏梅诗《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姜夔就是把林逋的这两句诗的意境做成两个曲子。然后“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工妓”就是乐工和妓女。大家注意一下,这里的“妓”是专指歌女而言的,就是宋代的士大夫家庭里面蓄养的歌女。当然,有一点是非常暧昧的,通常这样家里蓄养的歌伎,常常是成为主人的妾,有时候身份是明确的,有时候是身份不明的。就是说当主人需要的时候,她们也为主人提供性服务。这种情形在古代是很暧昧的一种状态。“音节谐婉”,这两首曲子唱起来的音调非常和谐委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我们今天就是选了其中的一首。

姜夔还有一首诗叫《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垂虹是一座桥,从字面就可以看得出来,是一种很高的弯曲的拱桥。“自作新词韵最娇”,自己写的新词,“娇”在这里就是柔美的意思。“小红低唱我吹箫”,小红唱着姜夔自己作的词,姜夔自己则吹箫伴奏。然后“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这也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因为姜夔有一个在石湖山庄应范成大之邀请而作词的记录,然后又写了这样的一首诗,那么关于这个“小红”是谁,就产生了一个故事。据笔记的记载,姜夔做了《暗香》《疏影》之后,范成大就把一个歌女,也就是自己的妾,送给了姜夔。这是古代文人之间的风雅之事。当然现在的女同胞听到这个以后就会非常愤怒。又不是一个瓷做的小和尚,想送谁就送谁,是吧?这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是吧?但是在古代的文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风雅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事情。

这个“小红”到底是不是范成大所送的妾,需要比较专门的考证才能确定。我们只是知道有这样的一种故事,是跟《暗香》《疏影》这两首词相联系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面,可以体会出像姜夔这样的文人和范成大这样的大官员之间的文艺交往,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氛围。

我刚刚说到姜夔词的一个特点,就是说它的音乐性特别强。当然我们现在也不太能够有依据说这种音乐性特别好的诗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乐谱都已经失传了。姜夔倒是有一个乐谱传下来了,但是古代乐谱的记谱符号,没有一种普遍公认的标准。所以古代的谱到了后代大多是没有办法辨识的,就不知道这个谱所要标示的音乐是什么样的音乐。尽管后人在努力破解它,但是破解出来的结果能不能被大家认可,还是问题。

关于姜夔词的风格,一般评价为“清空”。“清空”这两个字也不太好讲,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术语啊,内涵往往不是非常清晰,它是一种感性的概念。我在《中国文学史》里面,对“清空”这个词做过一些解释,所谓“清空”,就是它记述的内容跟日常生活常常有比较大的距离,所表达的感情往往也是一种比较脱俗的感情。词是一种抒情形式,但是这个抒情形式往往有一个事件,词大抵是围绕着一个事件来抒情。而姜夔词中的事件往往有一种缥缈之感,带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不很能够确认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事件。词中表达的感情,往往又不是很强烈的。这样的几种因素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所谓“清空”。但是,我这样解释也还是比较勉强的,还是需要你们自己去体会。这其实跟姜夔的身份也有关系,其实不管像范成大这样的人对他多么敬重,但是姜夔在这样的生活里面,内心的某种受伤害的感觉,那种屈辱感,还是难以避免的,是吧?终究是一个依傍于权贵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他格外需要标榜什么呢?标榜一种超越世俗的、清雅的、空灵的生活情调。说到底,人缺什么就会向往什么。文学是对心灵伤害的一种弥补。“清空”的文学是对不“清空”的生活的补偿。

我们来读这首词。这是一首咏梅的曲子,它命名为《暗香》《疏影》也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他在吸取林逋那首《山园小梅》的韵味和格调。这里面出现了一个对往事的回忆,这种往事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经历呢,还是一种朦胧的幻想?或者说,更大的可能是一种生活经历的影子。我们有一个生活经历,当这个经历成为回忆的时候,其中的很多很多东西已经被过滤掉了。比如说某位同学有一个回忆,他曾经跟一个女生关系比较好。这个经历成为回忆的时候,会过滤掉很多内容。比如当时在一起为了一些琐事争吵,女朋友叫他送礼物,他不舍得送,这类东西全部过滤掉了,剩下的是那个故事的最美好的过程,比如说在窗口女同学朝他看了一眼之类的。把这个回忆写到诗里面的时候,又过滤掉了很多内容,过滤成了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看得见抓不着的一个影子。这就是事件到回忆、回忆到文学这样的一个过程。我这样说,是想要大家理解这首词中的故事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往年,曾经有多少次月光照着我,当梅花盛开的时候,吹响了笛声。唤起那位美妙的女子,尽管天气很冷,但还是跟她一起去摘梅花。我们现在来体会这个情况,事件是虚无缥缈的,环境是很清冷的。这种清冷的环境,有一种跟世俗生活隔远的情调。“玉人”在这里当然就是对那位女子的代称了。当然,关于“摘梅花”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可以说,但是姜夔只要这个细节就可以了。因为这首词是往事、女子、梅花这些要素的结合,就是说整个的往事,在依稀的回忆中,就过滤成为月下吹笛折梅的一个影子。你要把这个往事画成画的话,你是不能把那个女子画得眉目清晰的,明白了吗?她只是一个依稀的影子,淡淡的几笔画出一个身影来。至于那个吹笛子的人,眉目可以稍微清晰一点儿。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姜夔所谓“清空”的这种调子。

然后回到现在:“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何逊是南朝梁代的一个非常著名的诗人。何逊在做扬州法曹的时候,官署里面有一树梅花,他为此作了一首咏早梅的诗。这里只是借何逊曾经咏梅的故事来自拟,也就是姜夔在这里把自己比作何逊。姜夔对自己的评价还是蛮高的,借了古代一个很有名的诗人来自拟。“何逊而今渐老”,其实就是说我如今已经渐渐老了。“都忘却,春风词笔”,“都”是一个副词,全然、完全的意思;“春风词笔”就是描写春光的美好的词笔。委婉地表达自己能力不够了,才华大不如前了。这里一方面是随着时间变化的自我感慨,另一方面跟主人有关系,就是在范成大面前表示一种谦虚。我虽然有过美好的往事,可是我的文笔已经大不如以前了,我也老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但”,只是。“怪”在这里就是吃惊、惊讶的意思。梅香从竹林外面吹过来的时候,香气令人一惊。所谓“清空”,像“清寒”“冷”这类词都是姜夔喜欢用的。为什么他喜欢呢?这些词使整个情调处于一种比较安静的状态,就是冷色调。他一开始先是忆往,然后回到现在。往事依稀还记得,但是现在我已经老了,我已经没有能力描摹当年的那种情景了,但是梅花香传进来的时候还是让我一惊,为什么让我一惊呢?它让我想起往事。在这边有个勾连。让我一惊的不完全是花香本身,当然这个梅花香本身也能使人警醒,同时它也引起了回忆。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江国”就是指南方的水乡。面对一片沉寂的水乡,感叹想要把梅花寄给她,但是路太远了,何况又是遍地的雪。似乎这首词所回忆的人,在跟他相隔的地方。那么当初这个玉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相识呢?怎么就一起去摘梅花呢?这些都没有写。所以说,这首词里没有非常显著而清楚的人物事迹,就是一个生命回忆和一个幻想性的描写。我们不能肯定说姜夔写这首词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一个现实的“玉人”,我们不能肯定这个;但是我们也不能肯定说姜夔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心里真的有一个现实的女人,曾经跟他一起摘梅花,如今隔得很远,要寄一枝梅花给她也寄不到。这只是诗词的一种写法,追求的是生命中的那种空渺。

什么叫生命中的空渺呢?就是我们所经历过的那些人物,那些事件,那些一笑一颦,在经过长期的时光过滤之后,留下来的依稀痕迹以及这种痕迹中所泛起的生命感受。我在非常费力地讲这首词,我告诉你,一般人大概不讲这首词,因为它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翠”是绿色,“翠尊”可以理解为就是绿玉的酒杯。端起绿玉杯,看着无语的梅花,“耿相忆”在这里是指唤起了一种清晰的回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总是记得我们曾经一起拉着手,在西湖畔看梅花。“千树压,西湖寒碧”,我们知道自古以来西湖边就种植了很多的梅花,所谓“千树压”就是说一连片的无数梅树正在开放,因为梅花是开在天气很冷的时候,所以是“西湖寒碧”。“千树压,西湖寒碧”这一句是历来很受赞赏的,就是他描写的一种意境,是可以唤醒你的画面。在整体的冷色调中,有着梅花的艳丽的色彩。这就是这首词本身的一个特点,整个色调是冷的,整个情绪似乎是非常安静的,回忆是虚无缥缈的,但是在这种冷色调的、缥缈的回忆中,又有非常热烈的感情。这就是“千树压,西湖寒碧”这个意境所要表达的一种情绪。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回忆和当下是交错跳跃,一会儿在回忆,一会儿在当下。“千树压,西湖寒碧”是个回忆,“又片片,吹尽也”是什么?是当下。这个景象我们曾经携手观梅,但是梅花如今又落尽了。“几时见得”是一句很缥缈的话,梅花又落尽了,什么时候梅花再开,才能见得。但是它同时也说的是:相隔如此之久了,曾经我们一起在西湖观梅,曾经“千树压,西湖寒碧”,什么时候我还能见到你?

和其他的词人相比,姜夔词的结构要更精巧、更细致、更讲究。南宋有一大批词人都是属于姜夔这一派的,比如张炎、王沂孙,等等。词如果往这样的方向发展下去的话,一方面当然可以说词好像越写越精致了,但同时它离一般的读者的欣赏能力就越来越远了,词越写越不容易懂了。所以它可能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所以词写到这个境界以后,散曲就起来了,以一种很粗豪的、很野蛮的、很直截了当、很神气活现的腔调站出来了,用另外一种腔调来说话了。所以这个东西也还是看个人喜好吧,我不愿意简单地说好和不好,我们只是说词有各种各样的格调,姜夔也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词人,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词人。

这首《暗香》我尽量把它讲清楚了。这个有点儿辛苦。再回顾一下,把它的层次梳理一遍: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这是勾起回忆。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这是往事。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这是当下。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这是当下而又勾起往事。

“江国,正寂寂,”这是当下。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这是一个在回忆中的当下。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这是从当下向往事过渡。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这又是往事。

“又片片,吹尽也,”这是当下。

“几时见得?”是当下和往事在一起。

[1]小山,屏风,或指女子头上的首饰。明灭,忽明忽暗。

[2]襦,短袄。

[3]玉砌,用玉石砌成的台阶,亦用作台阶的美称。

[4]雕鞍,借指宝马。游冶,特指留连妓馆,追逐声色。

[5]红药,芍药花。

[6]是事,事事;凡事。可可,不经心的样子。

[7]腻云,比喻光泽的发髻。亸,下垂。

[8]蛮笺象管,高丽或蜀地所产的纸与象牙管的笔。泛指名贵的纸笔。

[9]谢桥,谢家的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情人欢会之所。

[10]樯,帆船上挂帆的桅杆。橹,船桨。

[11]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12]玉簪,比喻山峰。螺髻,比喻耸起如髻的峰峦。

[13]红巾,借指美女。翠袖,指女子。

[14]溽暑,指盛夏气候潮湿闷热。

[15]侵晓,天色渐明之时,拂晓。

[16]红藕,红莲。玉簟,竹席的美称。

[17]词笔,指有韵和无韵的文字,亦指赋诗作文的才能。

[18]寒碧,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清冷的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