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把生命交给自己,你才是 自己的主人(1 / 1)

没有人永远17岁,但有人永远活在17岁。你生命的前阵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意愿里。那从今往后把生命交给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不要让任何人替你做主

很多人,从小就被父母构建起的牢笼给困住了,父母一直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男人要成功,要挣大钱,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女人要找个好归宿,做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儿媳,贤惠端庄、相夫教子。这本没有什么不妥,只是我们因此习惯性地被“父母之命”锁死,因而从填写高考志愿到找工作、从谈恋爱到结婚,几乎都在看着父母脸色。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你一直在从事着一项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枯燥无味;你嫁或娶了一个自己并不想嫁或娶的人,同床异梦。当然,还有更多,你可能习惯了由别人替你做主,无论是你的父母还是爱人、上司、同事、朋友,甚至有可能是你的孩子。可是,人生是你自己的,道路也是你自己的,怎样走应该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把决定权交给了别人,就等于放弃了对人生的控制,这不但愚蠢,而且还是很危险的事情。

那时,她还是小女孩。有一次母亲带她一起整理鞋柜,鞋柜里脏乱不堪,有的鞋子已经变形和开裂得丑陋不堪,尤其是父亲的那双鞋,还散发着一种难闻的汗臭味,她便建议母亲扔掉那些鞋子。可母亲抚摸一下她的头发,说:傻丫头,这些鞋都是有特殊意义的。随后,母亲拿起一双浅口红皮鞋,满脸的幸福和温情,回忆起和她父亲的相识:

17岁那年,我遇到你父亲,拿不定主意是否嫁给他,我的母亲说,那就要他给你买双鞋吧,从男人买什么样的鞋就能看出他的为人。我有点不相信,直到他将这双红皮鞋送到我跟前。母亲说,红色代表火热,浅口软皮代表舒适,半高跟代表稳重,昂贵的鳄鱼皮代表他的忠诚,放心吧,这是一个真爱你的男人。

从那以后,她开始珍惜父母送给她的每一双鞋子,当她成为拉普拉塔大学法律系的一名学生时,她已经收藏了好多双不同款式的高跟鞋。此时,法律系有一个来自南方的青年,英俊潇洒,口才超群,悄然地走入她这位怀春少女的心田,终于在大三时两人捅破了相隔的那层纸,将同窗关系发展为恋爱关系。她陶醉在甜蜜的爱情之中,被这火热的感情所鼓舞,于是带着如意情郎去见父母。母亲对这个邮政工人的儿子能否给女儿的未来带来幸福表示怀疑,侧在女儿耳边轻轻对女儿说:“让他给你买双鞋看看吧!”她觉得是个好主意,就照办了。

然而,傻乎乎的情郎不知是测试,想既然是为恋人买鞋就得尊重她的意见,硬拖着屡次推却的情人一起去。然而买鞋那天,平时喜欢滔滔宏论的她始终一声不吭,结果两人逛了大半天都毫无所获。最后,他们来到一家欧洲品牌鞋店,有两双白色皮鞋看上去不错,他知道意中人喜欢白色,于是柔声问她:“你想要高跟的,还是平跟的?”她心不在焉地随口答道:“我拿不定主意,你看哪双好呢?”他略加思索后,说:“那就等你想好了再来吧!”于是,他拉着怏怏不乐的她,离开了。

几天后,他非常认真地问她:“想好买哪双了吗?”她依然是漠不关心地说没有。熬着,熬着,这“木头”情郎终于“开窍”了,说出了她期待已久的话:“那就只好让我替你做了!”她兴奋地等待了3天,终于等到了他的礼物,不过他吩咐她不要当面打开。

晚上,她将鞋盒抱回家,和母亲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将礼物打开,出现在眼前的两只鞋居然是一只高跟一只平跟。她气得脸色发青,恨得咬着牙齿,呯的一声关上闺门,蒙在被子里号啕大哭起来。她的父亲也勃然大怒:“明天约他来吃晚餐,看他如何解释,我女儿可不是跛子!”

第二天,他应邀登门,面对质问,却不慌不忙地说:“我想告诉我心爱的人,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拿主意,当别人做出错误的决定时,受害者就会是自己!”随后,他从包里拿出另外两只一高一矮的鞋子,说:“以后你可以穿平跟鞋去看足球,穿高跟鞋去看电影。”父亲在女儿的耳边悄声而激动地说:“嫁给他!”

不要总是让别人替你做主,包括你的父母,因为一旦你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时,你已沦为别人的奴隶了。永远作自己的主人,这样才能做到自尊自爱。

当现实需要考验你内心的智慧时,记住:一定要去尝试自己想要的东西。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让别人的答案扰乱你的计划。如果自己感觉很好,就跟着感觉走吧,否则你永远不会知道结局有多么美好。不要让别人的议论淹没你内心的声音,你的想法和你的直觉。因为它们已经知道你的梦想,别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你无法让所有人满意,所以不必为此付出太多精力

人的本性趋向于寻求他人的赞美和肯定,尤其对于有威望或有控制力的对象(如父母、老师、上司、名人名流等),他们的赞美肯定很重要。取悦者会沉迷于取悦行为所换得的肯定,这很好解释,如果某件事让人有了愉悦的体会,那他就可能持续做这件事,以便继续维持这种美好的感觉。

其实,我们得到的感觉并不美好。

为了取悦别人而活着,最终必然丧失真正的自己。只有先取悦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然后才能得到他人的喜欢和尊敬。

一位诗人写了不少的诗,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可是,他还有相当一部分诗却没有发表出来,也无人欣赏。为此,诗人很苦恼。

这天,诗人向朋友说了自己的苦恼。朋友笑了,指着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说:“你看,那是什么花?”诗人看了一眼植物说:“夜来香。”朋友说:“对,这夜来香只在夜晚开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来香。那你知道,夜来香为什么不在白天开花,而在夜晚开花呢?”诗人看了看朋友,摇了摇头。

朋友笑着说:“夜晚开花,并无人注意,它开花,只为了取悦自己!”诗人吃了一惊:“取悦自己?”朋友笑道:“白天开放的花,都是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赞赏,而夜来香,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依然开放自己,芳香自己,它只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一个人,难道还不如一种植物?”

朋友看了看诗人又说:“许多人,总是把自己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给别人看,让别人来赞赏,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快乐起来。其实,许多时候,我们应该为自己做事。”诗人笑了,说:“我懂了。一个人,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而活,要做一个有意义的自己。”

朋友笑着点了点头,又说:“一个人,只有取悦自己,才能坚持自己的初衷;只有取悦了自己,才能提升了自己;只有取悦了自己,才能影响他人。要知道,夜来香夜晚开放,可我们许多人,却都是枕着它的芳香入梦的啊!”

人,如果总是忙着取悦别人,为别人的期望而生活,就会忽视自己的生活,忽视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到底想要什么、到底需要什么,最后,忽视了自己的存在。可是,你拥有自己的人生,这是你的一项权利,你为什么要放弃?你对自我的放弃,能换来的其实只是别人更多的蔑视和鄙夷。

所以,别老想着取悦别人,你越在乎别人,就越卑微;只有取悦自己,才会令你更有价值。一辈子不长,记住:对自己好点。

活着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

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无论何时不要人云亦云,做别人意见的傀儡,否则不但会在左右摇摆不知所往中身心疲惫,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而且还会丢失自己。

有个男人一心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白头,却还只是个小职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每次想起来就伤心落泪。

一位新同事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能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就学着作诗、学写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低,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又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不难过?”

活着应该是为了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旨意。没有自我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这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所以活得很累。当然,我们绝无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要来自别人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你怎样接受、理解和加工、组合,是属于你个人的事情,这一切都要独立自主地去看待、去选择。谁是最高仲裁者?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歌德说:“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流言所吓倒,不受他人的观点所牵制。”让人人都对自己满意,这是个不切实际、应当放弃的期望。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所面对的人和事总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经验现实中,别人对你的反映大多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但不可能完全反映你的本来面目和完整形象。别人对你的反映或许是多棱镜,甚至有可能是让你扭曲变形的哈哈镜,你怎么能期望让人人都满意呢?

如果你期望人人都对你看着顺眼、感到满意,你必然会要求自己面面俱到。不论你怎么认真努力,去尽量适应他人,能做得完美无缺,让人人都满意吗?显然不可能!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只会让你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顾虑重重,活得太累。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仅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不可能强求统一。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踏踏实实做人上、兢兢业业做事上、刻苦学习上。改变别人的看法总是艰难的,改变自己总是比较容易的。

有时自己改变了,也能恰当地改变别人的看法。光在乎别人随意的评价,自己不努力自强,人生就会苦海无边。

不要为了证明自己,而去企求别人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就会变得虚荣,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失去自我。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而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做到珍惜自我。如果你追求的幸福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都会悲惨地活在他人的价值观里。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曾经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的,在人生这条路上,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认定是对的,大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有一天下午,苏菲正在弹钢琴时,7岁的儿子走了进来。他听了一会儿说:“妈,你弹得实在不怎么高明。”

不错,是不怎么高明。任何认真学琴的人听到她的演奏都会退避三舍,不过苏菲并不在乎。多年来苏菲一直这样不高明地弹,弹得很高兴。

苏菲也喜欢不高明的唱歌和不高明的绘画。从前还自得其乐于不高明的缝纫,后来做久了终于做得不错。苏菲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强,但她不以为耻。因为她不愿意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她认为自己有一两样东西做得不错。

“啊,你开始织毛衣了,”一位朋友对苏菲说,“让我来教你用卷线织法和立体织法来织一件别致的开襟毛衣,织出十二只小鹿在襟前跳跃的图案。我给女儿织过这样一件。毛线是我自己染的。”苏菲心想,我为什么要找这么多麻烦?做这件事只不过是为了使自己感到快乐,并不是要给别人看以取悦别人。直到现在为止,苏菲看着自己正在编织的黄色围巾每星期加长五至六厘米时,还是自得其乐。

从苏菲的经历中不难看出,她生活得很幸福,这种幸福的获得全在于自己,她做到了不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有意识地去索取别人的认可。改变自己一向坚持的立场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样一条简单的道理并非人人都能在内心接受它,并按照这条道理去生活。因为人们总是认为,那种成功者所享受到的幸福,就在于他们得到了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的认可。

其实,获得幸福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为别人而活,不让别人的价值观影响自己,就是避免去追逐它、要求它。把兴趣爱好和你自己紧紧相连,把你积极的自我形象当作自己的顾问,通过这些,你就能得到更多的认可。

若有人试图影响你的决定,你完全可以不屑一顾

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在冲向终点的过程中,难免有人会向你打压、向你喝倒彩。你是想要成功还是想要平凡无为?倘若有人对你说“停下吧,你的目标无法实现”,你又该如何应对?

几只蛤蟆在进行“田径比赛”,终点是一座高塔的顶端,周围有一大群蛤蟆前来观战。

比赛刚开始不久,蛤蟆群中便大声议论起来:“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想的,做这种不现实的事情,它们怎么可能蹦到塔顶呢?简直是天方夜谭!”

过了不久,蛤蟆群开始为蛤蟆选手们喝倒彩:“喂,你们还是停下来吧!这场比赛根本不现实,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目的!”

陆续地,蛤蟆选手们一一被说服,它们退却了,停了下来。然而,却有一只蛤蟆始终不为所动,一往无前地向上……向上……

比赛结果,其他蛤蟆选手全部半途而废,唯有那只蛤蟆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比赛。所有蛤蟆都很好奇——为什么它有这么强的毅力呢?这时它们才发现,原来它是一只聋蛤蟆。

别人的评价,不能够成为你行动的基准,如此一来,还有什么自我可言?有些时候,我们索性就让自己做一只“聋蛤蟆”吧!这样,你反而会收获更多。

英国剑桥郡的世界第一名女性打击乐独奏家伊芙琳·格兰妮说:“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一定不要让其他人的观点阻挡我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热情。”

她出生在苏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农场,8岁她就开始学习钢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音乐的热情与日俱增。不幸的是,她的听力却在渐渐地下降,医生们断定是由于难以康复的神经损伤造成的,而且断定到12岁,她将彻底耳聋。可是,她对音乐的热爱却从未停止过。

她的目标是成为打击乐独奏家,虽然当时并没有这么一类音乐家。为了演奏,她学会了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感受其他人演奏的音乐。她不穿鞋,只穿着长袜演奏,这样她就能通过她的身体和想象感觉到每个音符的震动,她几乎用她所有的感官来感受着她的整个音乐世界。

她决心成为一名音乐家,而不是一名聋的音乐家,于是她向伦敦著名的皇家音乐学院提出了申请。

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聋学生提出过申请,所以一些老师反对接收她入学。但是她的演奏征服了所有的老师,她顺利地入了学,并在毕业时荣获了学院的最高荣誉奖。

从那以后,她的目标就致力于成为一位出色的专职的打击乐独奏家,并且为打击乐独奏谱写和改编了很多乐章,因为那时几乎没有专为打击乐而谱写的乐谱。

至今,她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专职打击乐独奏家了,因为她很早就下了决心,不会仅仅由于医生诊断她完全变聋而放弃追求,因为医生的诊断并不能阻止她对音乐执着的热爱与追求。

事实证明:伊芙琳·格兰妮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她是个软弱的人,只是听从医生给她下的结论而不与命运去抗争,那样她的音乐才华不仅泯灭了,人类历史上也会少了一个著名的打击乐演奏家。

人生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旁观者会对你做出主观评价,以她们的视角来审视你的人生,于是,往往会对你做出不公正的“宣判”。这时,请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做你自己、做你自己该做的选择,画出你自己的人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