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总会犯错,不管大错还是小错。人犯了错,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死不认错,而且还极力辩白。另一种反应是坦白认错。
第一种做法的好处是不用承担错误的后果,就算要承担,也因为把其他的人也拖下水而分散了责任。此外,如果躲得过,也可避免别人对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怀疑。但是,死不认错并不是上策,因为死不认错的坏处比好处多得多。
徐伟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工程估价部主任,专门估算各项工程所需的价款。有一次,他的一项结算被一个核算员发现估算错了2万元。老板便把他找来,指出他算错的地方,请他拿回去更正,并希望他以后在工作中细心一点。
徐伟不肯认错,也不愿接受批评,反而大发雷霆。他责怪那个核算员没有权力复核他的估算,没有权力越级报告。
老板见他既不肯接受批评,又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本想发作一番,但因念他平时工作成绩不错,便和蔼地对他说:“这次就算了,以后要注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徐伟又有一个估算项目被那名核算员查出错误,这次他又像前次那样态度恶劣得很,并且还说是那名核算员有意跟他过不去,故意找他的岔子。等他请别的专家重新核算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确实错了。
这时老板已经忍无可忍了:“你现在就另谋高就吧。我不能让一个永远都不知承认自己错误的人来损害公司的利益。”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们敢于在大众面前坚持真理,但往往缺乏勇气在大众面前承认错误。”有些人一旦犯了错误,总是列出一万个理由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这无非是“面子”在作怪,他们以为一旦承认自己的错误,就伤了自尊,丢了个人面子。这种想法,无异于在制造更多的错误,来保护第一个错误,真可谓错上加错。
不认错和狡辩对自己的形象有强大的破坏性,因为不管你口才如何好,又多么狡猾,你的逃避错误换得的必是“敢做不敢当”之类的评语。最重要的是,不敢承担的错误会成为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丧失面对错误、解决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不认错的弊大于利。而诚实认错,坏事往往也可以变成好事。
1970年12月7日,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以“伙伴”身份访问波兰,他此行的目的是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被德国以闪电战击溃的国家。据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共计死亡600余万人,其中包括300万犹太裔波兰人,当时的波兰与德国可谓仇深似海。
勃兰特在12月7日当天,首先代表德国做了一件他前任所拒绝做的事情——与波兰签订《德波协定》,承认奥德河—尼斯河为德波国界,战后首次承认了波兰的领土完整。
随后,他来到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虔诚地为当年起义的遇难者献上花圈,在拨正花圈上的挽联后,勃兰特默默地后退几步,突然双膝一曲,跪倒在了纪念碑前。
这一跪并不是计划之中的做作之举,据勃兰特事后表示,他之所以跪倒在纪念碑前,是因为语言已经失去了表现力。
这一跪在德国国内引发了强烈反响,许多人因此而指责他。
这一跪对数百万的波兰遇难者表达了无与伦比的尊重,勃兰特承担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意义上的责任,令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这一跪,勃兰特用自己的谦卑、寻求和解的至诚,将一个崭新的、自由民族和平的德国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令德波和解掀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40年后的同一天,2010年12月7日,当现任德国国家总统武尔夫再度来到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敬献花圈时,他表示了对勃兰特的无比尊敬。他称赞,这历史性的一跪是最伟大的和解姿态。
这与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相同的。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是没有过失的,只要有了过失之后勇于去改正,依然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前途依然阳光。
其实,与其逃避责任,不若勇敢承担。若是大错,遮掩不住,狡辩无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令人对你心生嫌恶。若是小错,用狡辩去换取别人对你的嫌恶,更划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