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说话做事必然有攻有守,有退有进,不会逞一时之气或只顾眼前利益,而断了自己的退路。聪明人,说话一定会有弹性,讲分寸,分场合,凡事都会给自己一个灵活的空间,他们既不会伤害别人,同时也不会让自己没有一席之地。
譬如生活中常有一类问题,我们怎么回答都不对,面对这样的问题,聪明的人通常就会想办法巧妙地避开。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百兽之王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找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口是香还是臭。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头天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曰:“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了。
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正是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难于答复的问题,才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为了保全自己的某种利益,你可以设法避开这类难于应付的问题。有时候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你也要学会避开别人的提问。
有这样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他的回避问题的本领简直令了解他的人想大喊一声“太妙了”。例如,如果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堂吉诃德》?”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煞风景去破坏融洽的谈话气氛?
另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旁人不禁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三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真高明。
另外,当你想指出别人某些缺点的时候,最好也不要直接地说出来,而要避开问题的关键,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古人早有训言——“逢人只说三分话”,尤其当我们与陌生人或是权位高于自己的人说话时,最好心中有话,口上只说三分,不要口无遮拦,想到哪说到哪。就算真的有意见必须要提出,也不妨采取委婉迂回的策略,力求既能让对方听明白,又不得罪他。显然,这又不能使用过于冷僻深奥的语言,因为如此一来保护自己的目的固然是达到了,但却没有起到提醒对方的作用。进一步说,这种措辞也是难以让人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的。
其实当你想要批评某人时,你大可不必提及他的大名,也不要直接谈论他的过失,你可以这样说:“我在上班的路上,看到有些人……如何如何……”或者讲一个“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这样既能达到提醒对方的目的,也不至于使他感到太尴尬。
巧妙回避不宜直言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你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借助事实说话,也可以含糊其辞,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时候,利用“模糊”语言让你的表意更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