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李嘉诚
绝不迁册,扎根香港
发展业务,不免会遇上风浪。20世纪80年代,风云不定,香港与大陆关系扑朔迷离,在港发展前途不明。不少人猜测长实系公司会迁离香港,李嘉诚说:“如果要迁册,你们问问有没有办法迁走李嘉诚主席,没法子的话,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提迁册了。”铿锵有力的话语,显示了李嘉诚扎根香港的决心。
1982年,世界性经济衰退,香港出口量减少,经济显示出其敏感而脆弱的一面。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赴北京,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会谈。股市是香港政治经济的晴雨表,消息传来,股市发生动**,持续滑落,到年底,恒指跌幅670多点。
香港信心危机爆发,移民潮汹涌而起。不少国家伸出橄榄枝,欲将香港的阔佬和人才一网打尽。代办移民护照的机构与律师充斥港岛中区,赴美的黑市护照竟炒到50万美元一张。香港原就约有10多万持外国护照的居民,他们非富即贵,几乎没一个升斗小民。他们有如吃了定心丸,只差一张机票,随时可离开香港。倒是急煞了那些没有“先知之明”的富翁,他们急不可待斥资购买“太平门”的门票。
人走必财空,随之相伴的是走资潮。还有一些人,人不走财先走——早有护照在身,先将一笔资产转移到海外。
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20世纪80年代中,香港移居海外的人口每年约2至3万人;90年代初起,每年以6万人的速度外流。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工商业者和专业人士。
对香港工商界震撼较大的,还属迁册风。迁册的始作俑者是怡和。本来,坐拥中区地王的怡和系,不愁没钱赚,可是,“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了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1984年3月28日,怡和董事局突然宣布:“本集团基于香港前途问题迁册百慕大;股票将同时在伦敦、新加坡、澳洲挂牌上市。”是日,香港工商界发生动**,恒指急挫62点。此时,居住在港的英国人莫不为前途未卜而忧虑,而西方传媒将中共妖魔化的负面报道,更使英国人相信,香港如果被中共接管,将会变成一座死港。很多人坚信,唯有迁册,方可使长实万无一失,有人劝说李嘉诚:“英中谈判北京方面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共产党要全面接管香港,难道我们要做约翰·凯瑟克第二?”约翰·凯瑟克,20世纪40年代任上海怡和洋行大班。怡和在远东的资产一半在中国内地。40年代末,内地解放,怡和不但人未撤,资产也未撤。约翰不遗余力为怡和在华的“合法权益”而奔波于京沪之间,直到1952年才两手空空,灰溜溜离开中国内地。此事,曾是英国和香港商界的天大笑话,也使得凯瑟克家族对中国的一切神经过敏。
李嘉诚却说:“不可能那样,我们长实集团不打算迁册。若论个人在公司的利益,我拥有的最多,我是经过慎重考虑才说这种话的。现在中国政府欢迎海外企业家来华投资,也就根本不可能对香港私人资产采取任何不适行动。”
李嘉诚把他赴内地参观的观感及海内外舆论的评论讲给不断劝说他的合作者李察信听。但他无法说服这位正当年的约翰·凯瑟克侄子的李察信,两人分歧颇大,以致无法协调工作。
1984年8月,李察信辞职。接替李察信的仍是一个英国人马世民。马世民在未正式加盟前,李嘉诚就与他在“看好香港前途问题”上形成共识。这成了马世民在长实系青云直上、权势赫赫的主要原因之一。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发表,香港投资环境变得明朗,迁册风有所遏制。其后,中英谈判出现多次波折。随着谈判期的延长,迁册风卷土重来,在这种大气候下,李嘉诚不仅自己不存迁册念头,还说服了集团的“主迁派”,实在难能可贵。
据1990年12月18日的香港《明报》、《东方日报》报道,到该年11月底为止,“香港已有77间上市公司迁册海外”,“占本港上市公司总数的1/3”,“现时在香港四大财团中,只有李嘉诚的长实系集团和施怀雅的太古洋行集团尚在香港注册”。“吴光正(包玉刚女婿)接掌的隆丰系集团,则于1990年5月迁册于百慕大。”
1989年的“六四”风波,使香港再次人心浮动。1989年恒指于开市首日,狂泻580多点。迁册流言四起,由于李嘉诚是香港首富,长实系占港上市公司与总市值的10%,华商都在观望李嘉诚的举动,长实系在加拿大等国都有大量投资,他会不会借此作为迁册的前哨站呢?
在这种形势下,李嘉诚不得不站出来说话,11月20日的香港报章,发表了他的长篇言论,核心内容是:他相信香港1997年后仍会继续繁荣,香港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
1990年中,迁册风再次振**。舆论盛传,香港最大财团汇丰银行,将借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之机,变相迁册伦敦。合并及完成迁册花费了两年时间。汇丰在香港地位举足轻重,工商界深为不安。汇丰大班浦伟士发表讲话,称汇丰仍保留香港第一上市地点,业务仍以香港为最大基地。
汇丰完成迁册不久,李嘉诚突然宣布辞去汇丰董事局非执行副主席职位。据传,李嘉诚对汇丰迁册持反对意见,他的意见未被董事局采纳,最后导致这一结果。怡和的迁册,一切都给人“迁册离港”的感觉。1991年3月21日,怡和又将第一上市地点迁往伦敦(香港改为第二上市地点)。大概在近100家迁册公司中,怡和可算其中最老谋深算的一家了。到1994年12月30日,怡和系以香港为第二上市的地点也取消了,在怡和旗帜徐落之际,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迁册风到1997年香港回归,已有13个年头。上市公司迁册,有精确的统计。未上市公司迁册几何?未见港府公布数据。有人言称:起码有100家以上。对于这股此起彼伏的黑色浪潮,李嘉诚虽无法遏制,但他在“迁册问题”上的坚决态度,稳住了相当一大批华商的阵脚。
迁册风对香港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数以千计的公司迁册的巨大潮流面前,李嘉诚,这位华商翘楚,不为外界所动,坚持自己的判断,决心扎根香港,举手投足,全港瞩目。他发表声明,表示不会将家庭迁往海外,不会将资产转移海外,对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也看好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李嘉诚的声明,对稳定港人民心,对香港的继续腾飞,对香港的顺利回归都起了较好的作用。不少华商,也趁当时的地产低潮,低价收购地皮物业,为市道转旺后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要想获取,必先施予
明明是在求人,而给人的感觉却是他们在施恩;本来并无大功绩,只是顺水推舟,却可两边落好,大落人情,这才是为人处世高手所为。因为,人际关系存在着一个“成本”,使用方法和时机得当,则能降低成本或不用投入也可获得人心。就像捐助、义卖、让利等公益活动,表面上资助非盈利甚至“倒贴”的社会公益事业,“无私地”奉献出爱心,实际上所起的广告效应,会远远大于同等成本的“硬性”广告。并且,“硬”广告,只是让人知道,而“软”广告却在出名的同时获得好感与支持。而这一点恰恰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雪中送碳”,而不要“锦上添花”,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急公好义的好名声。
2007年,由于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的直接影响,大量人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次级借贷者断供,银行大面积亏损,引爆美国次贷危机,美国五大投行雷曼破产、贝尔斯登、美林被收购,全球股市大跌,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引发金融危机,香港股市也难逃厄运,中国富豪的财产严重缩水,李嘉诚更是损失200亿美元。
在此财富危急时刻,却无碍李嘉诚继续他的慈善事业,声称虽然损失巨大,但仍然关注国家和家乡的教育事业建设。拟再捐20亿港元建设汕头大学。
多年来,李嘉诚捐献巨资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推动汕头大学的发展和建设。正当美国金融危机继续恶化之时,搅得全球资本市场普遍人心惶惶,市场交易面临险境,全球范围的投资者夺路而逃,纷纷涌向较为安全的投资领域,李嘉诚却选择继续热心捐助祖国的教育,慈善事业,实在是雪中送碳,雨中送伞,感动了华夏儿女。
面对金融危机,大家都能像李嘉诚一样帮助需要的人,即使献出的能力很小,但却也温暖一片人心,更赢得急公好义的好名声、对生活、对事业助益菲浅。
君子之财,取之有道
如果能在做人情的过程中,把他人的利益放在明显处,将自己的实惠落在暗处,不但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就可以名利双收,你就能做到“甘蔗可以两头甜”。
1987年10月1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飚升到历史高峰的3950点。牛气冲天,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
李嘉诚却在同年9月利用长实系4间公司——长实、和黄、嘉宏和港灯进行了香港证券史上最大的一次集资行动,总共集资额达到103亿港元。
长实系发行的新股,将由5家证券经纪公司包销,向公众发售。
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狂泻508点,造成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点。这场股灾毫无预兆,其突发性令全球股市行家及学者大惑不解。
10月26日,香港股市恒指更暴挫1121点,全面崩溃。但在当时,5家包销商拟定的股价都较市场价格高出30%左右。在5家包销商按协约规定应承担对半责任,即是51.5亿港元时,李嘉诚宣布集资成功。
李嘉诚靠他的机灵,更靠他的运气,侥幸躲过这场始料不及的股灾浩劫。长实系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但实际资产依旧。而包销商则欲哭无泪——他们必须承担包销的风险。股灾中,李嘉诚又一次首先站出来“救市”,他以大局为重,认购了数亿股票支持股市。这就是被有关传媒评价的“百亿救市”行动。李嘉诚在这次股灾中,再次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又为自己在商界树立了形象。
李嘉诚的经商之道,在其对公司的日常管理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在李嘉诚曾经给自己规划日常管理的9个要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1.勤奋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奋工作,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2.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一定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3.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来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4.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一个人良好的信誉,是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5.面对任何一件事情的决策,要胸襟开阔,统筹全局。但一旦决策之后,则要义无反顾,贯彻始终。
6.要信赖下属。公司所有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消息来源及市场渠道。决定任何一件大事,应和有关人员一起研究,汇合大家的资讯,从而集思广益,尽量减少出错的机会。
7.给下属树立高效率的榜样。集中讨论具体事情之前,应预早几天通知有关人员准备资料,以便对答时准确恰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8.政策的实施要沉稳持重。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注重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决定一件事情之前,应想好一切应变办法和相应的退路,而不能盲目冒险。
9.要了解下属的希望。除了干活,应给予员工好的前途,并且,一切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特别在员工年老的时候,公司应该给予员工绝对的保障,从而使员工对集团有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